宝丽金·环球集团所属的一家以录制歌剧而闻名于世的唱片公司,译为“黛卡”或“ + |( I5 G, B2 @. J3 _, s
迪卡”公司,麾下拥有Argo,福茂唱片等子公司。成立于1929年,是英伦三岛唯一可与百 ) I7 ]& @( ?- \3 {6 X0 d
年老厂EMI相匹敌的唱片厂牌。 ?. P$ [ Z; `* ]
其实作为同属宝丽金集团的唱片品牌,Decca无论在规模,历史,艺人阵容等诸多方 8 G u4 x2 C4 z
面都与DG等大公司相去甚远,但是在发烧友心目当中,Decca的品牌形象和地位却仍然非
9 g8 _' C! ~4 Y! l- V) @1 e. m同反响,甚至称其为当今世界录音艺术的一大典范,都一点不为过。事实上,只要您听过 4 R# m. \4 C$ ^: i- ]
Decca的唱片,您便会同意:Decca录音所特有的深阔音场,透明度一流的秀美音色,以及 8 r: s8 X* X h# a1 y
极其华丽自然的音域平衡度,已和其蓝红相间的商标一样,成为独树一帜,无可替代的招 ) `! F4 Y% b) l. A& W/ s$ h* P# u
牌。
* b3 _- Q/ t: u R5 T 在艺术家的阵容上,Decca最引以为自豪的便是曾签约旗下40多年的专属指挥,声望 5 F8 h U: P1 Y- Y
盖天的一代名师乔治·索尔蒂爵士。此外Decca旗下拥有指挥老师迪图瓦,梅塔,夏依,
7 [! P$ I K- S& X( A马泽尔等;钢琴家阿什肯纳奇等;小提琴家正京和,巴克豪斯等;吉他家费尔南德斯等; $ ]5 \% O3 n" H! y7 u3 E& q
歌唱家帕瓦洛蒂,萨瑟兰,多明哥,卡雷拉斯,苔巴尔蒂,卡纳娃,卡芭耶,弗蕾妮,毕
/ T* z4 a* W( W约琳,特菲尔,弗拉明戈,巴托莉,盖尔吉尔等等。在流行音乐领域,Decca大家族中同 8 A% d/ F% ?6 w9 K; ^) J V
样有这众多闪亮的名字:比如驰名世界的曼托瓦尼轻音乐团,美国爵士乐传奇艾灵顿公爵 2 K% I0 k( I: E
,百老汇著名歌手平·克劳斯贝,以及TheRollingStones滚石,JoyDivision,HappyMon
' X, W6 {) ^$ K9 fdays,RunDMC等等。而且Decca唱片高贵华丽的透明音色,如临现场的精确定位,开阔深 # n" B' G" {% [0 [& j: W! Q" y
远的音场空间感以及辉煌而不刺耳的音域平衡度,几乎能叫任何发烧友一闻上瘾,并已成
/ O- T9 V9 \1 ]9 J; {, C( D为人所共知的特色。 ! O4 m% D1 R& E: Y
在当今浩如烟海的唱片品牌当中,Decca特别以录制歌剧作品而名震全球。众所周知 4 _" q0 O2 Z- ]
,歌剧录制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要耗费大量了人力与物力,收回资金也需要很长
p/ C' [9 F/ n$ v2 d* N时间,没有实力和魄力的公司往往不敢问津此道。Decca公司不仅具有雄厚的财力,而且
" z) q, z6 A! D. M; J0 R6 Z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这一行当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多年以来
' }. o, T, n; O, J+ W/ e,Decca公司积累了歌剧录制方面的丰富经验,而且网络了上述一大批世界超级的歌唱家 9 F8 D( n: r/ k4 @7 t, ^# B" i
和众多知名歌剧院作为坚强的后盾。因此,Decca是一家歌剧和声乐爱好者要特别关注的 5 H* w3 t( w& i6 g; Q, p0 b+ |
唱片公司。 6 J5 h6 } p2 i0 B: c; n
历史上,Decca这个名字的首次出现,是在1914年,手提式留声机制造先驱山姆父子
! X) n o" I7 n4 b+ O将这个名字冠在了当时令他们获得极大成功的手提留声机上,几年后,企业家刘易斯(E。 - I. s, @# M0 {/ R5 e# L+ |& D
Lewis)从山姆父子手中收购了此业,由于Decca产品在一战期间颇受欢迎,名字便被保留 8 H2 D D' Y4 l& i; d& n9 y/ [
了下来。1929年,Decca留声机公司进一步扩展,派生出了Decca唱片公司。数月之后,D
2 ~8 }. y$ N3 U8 J1 Y+ Wecca首次发行了一批78转唱片,内容包括一些舞曲音乐及英国作曲家的作品,戴流斯的《
. @7 g3 J! I! x* n* E海的漂流》开创了Decca录制古典大编制交响乐的先例。30年代时Decca的经营开始扩展, 1 B p4 e3 C! S2 ~: B" b
取得了德国Polydor古典唱片在英国的发行权。两年后,其地盘伸展至美国,在纽约成立
: [ s8 z1 |5 T了Decca美国公司,并停止了留声机的生产,全力发展唱片业务。1937年Decca买下克利斯
, f* P8 `7 X: d C6 ^ Y多雷(Crystalate)唱片公司,并将其下的Rex,Vocalian,Panachord等几个品牌收归己有
5 x* R# t9 M8 O4 t6 i1 J,同时也拥有了在西罕布斯坦的相关录音室。没想到这个录音室中的几位录音师后来竟成 - P0 a1 }- p1 N& m8 q: p
为Decca独一无二华丽音响的缔造者,其中包括技术总监阿瑟·哈蒂(ArthurHaddy)博士和
' x/ p) V2 ?7 n' t/ E' `: H2 y录音巨匠凯尼兹·韦尔金森。 , Z+ M9 V* ?% N. R h1 y
由哈蒂领导的工作小组在二战中投身军事录音的研究,承担并完成了政府下达的录下 , O" h; u* `. B* k& l* R$ z+ d8 n, Q
由英国和德国潜艇内部发出的各种声音的任务,他们在声纳技术上的突破为皇家海军击沉 德国潜艇立下汗马功劳。战后,Decca所掌握的先进技术为其录音事业带来新的生机。这
~" n7 [( y! s, f# h$ O种坚实的技术基础首先体现在唱片制版上,Decca所改良的动圈刻片刀,可以成功的将高 $ [% |3 z! m2 F- g; [
频响应提升到每秒一万四千赫兹,大大提升了频响和信噪比,降低了失真度,在唱片业被
& e+ V/ c' N6 Y; q! K v$ V. L传为神话。其后这一革命性科技伸展至音乐制作领域。1954年Decca发表划时代的“Full ! `. U1 u+ _% O0 B$ R/ y
Frequency Range Recording”全频带录音技术,领先同行,以此制成的唱片在高频响应
' c4 W7 ~4 z! l) f和音乐保真度方面都达到前所未见的高度。 0 A% ^7 A, Q* N6 d
在FFRR技术得到肯定之后,Decca唱片以LONDON这个品牌倾销美国,并迅速占领日本 % C* M, o( {& ~. u3 X5 B. [: Q
,拉美市场。50年代,Decca与德国德律风根(TELEFUNKEN)集团联合设立了一个以技术发 $ P* \1 l' l K* p v
展为目标的机构,以TELDEC(泰尔迪克)为商标发行唱片,后来TELDEC唱片公司因经营问题
9 Q. S0 H, E/ k" g: M转入华纳唱片集团。随着唱片工业由SP向LP时代迈进,Decca重新加入到唱机制造中,其 1 A% S, a; s4 L) A; g
开发的世界首枚全音誉微沟纹唱头在当年几乎成为新一代高保真音响的主要音源,配合发
b9 c! X( i/ A! b行的一些古典唱片被广泛示范,出尽风头。1957年Decca推出的副牌商标Argo至今都是古 # _) U* k9 a8 p ^. E. `
典老乐迷心目中优质唱片的代名词。1958年Decca和美国RCA,Mercury等唱片公司同步跨
* Y1 M$ V, a, f6 W% K& N3 i( Z9 \入立体声时代,古典曲目如雨后春笋般激增。事实上早在1954年,Decca就开始将部门母 ; |) I/ i/ S( x5 Q/ L+ w1 S
带以声道分离的方式录制,并尝试以自己的方式将左,右声道刻在单一沟槽的两壁。在立
/ `! j, j4 j8 |1 r7 L体声LP幕后规格的商定中,Decca作为重要角色促成了这一国际规格的制定。在其后的漫 . [! \7 k9 x2 l6 F' I9 a
长岁月中,Decca发行的立体声LP一直被发烧友认定为音质纯净,毫无扭曲的高品质唱片 ; `7 [! k8 {/ ~) f( S8 @
。 3 h3 g+ k7 O. H- x9 }0 e) c$ e
50年代末,Decca在先进录音技术和金字招牌般的录音品质保证下,开始发展宏大的 # ~1 [9 l! s3 i7 v B& E# g0 k$ B0 W8 ?
立体声歌剧录音计划。由库肖领导的录音小组与索尔蒂爵士在维也纳展开长期合作,录制
# W, v) K, W4 J- \/ V瓦格纳的矿世巨作《尼博龙根的指环》全集。这一史无前例的录音计划足足延续了五年, 0 `* K: U& o, `& H. b
耗费了难以计数的人力和物力。虽然它的出版在全球造成了空前的狂热,而且这套14张C
* z/ Z# t" d3 A+ h- LD组成的《指环》全集在今天依然是唱片业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宏篇巨著,但却引发了Decc L- N9 V; o! V$ P% ~
a在财政上的危机。70年代初,Decca不得不将股份出售给了宝丽金集团。加入宝丽金之后
1 Y) o9 t( G( i. i,由于得到巨大的财力支持,Decca迅速恢复元气,率先投入对数码录音的研究和使用,
, l( `8 s3 ~( \& D+ ~; e- \& n并继续在录音技术上独步一时。现在,Decca与同属宝丽金·环球唱片集团的Philips和D
" W) ]- C- R' C8 z+ H" M* B! P$ VG鼎足而立,并在录音计划的制定,艺人的行政,场地及技术问题上享有自主权,其出品 + m$ M+ I+ }) J9 q
的唱片在艺术,音响方面一直维持至高的品位。
5 H* X+ \2 i7 \; d3 N0 f% G1 a 早在50年代立体声录音的萌芽时期,Decca公司的资深录音师威尔金森(K.E.Wikinso
) |/ i8 h$ D6 f9 cn)先生便开始在广泛的实验中探索如何利用最佳的条件调合出清澄的音色和宽阔的舞台空 6 |% D1 X- R# A1 d% D- ?2 t e# w
间感。他认为,唱片上的音乐只有包含光辉开放的音响和一些细致入微的空间响应,才能
) G- s3 {% z: e5 E3 p3 S- f让人感受到如临现场的愉悦,听到最鲜活的效果。几经实验,他炮制了一种独特的麦克风 . l o8 q) u+ I9 v2 h0 O# f, k
摆放阵式。这种后来被称为“The Decca Tree”的“麦克风树”,是以一组位于支架左右 % ^% R( q( f( p7 o. }( h H' R
的麦克风及另一只垂直在适当距离的麦克风为主,这三支话筒构成的“麦克风树”矗立舞
& _) d9 O2 G* ], V- F0 ]& x d台,配合其他麦克风的辅助,可以将单点与多点方式录音的优缺点加以妥协,创造出细致 / H( x7 R8 s+ G9 f! R; q
,平衡又不失动态的录音效果。首先进行这种“麦克风树”录音实践的,是大名鼎鼎的曼 0 j/ o; L' ^9 }* ~) w7 {
托瓦尼乐团,至今他们那美到不可方物的弦乐音响都可令乐迷三月不知肉味。其后,这一
% {+ G+ O v7 q2 C麦克风摆法被推广到Decca的古典管弦乐和歌剧录音当中,以至于威尔金森在Decca乃至散
: @6 y9 \* v/ {见于美国Chesky唱片公司的大量唱片至今都成为发烧友搜寻不厌的目标。除此之外,造就 . i7 |0 a V' a# U& p& ~2 K; w' f
Decca迷人录音特色的是其另一引以为自豪的录音原则。即古典录音都是在现场立即混音 0 A# e/ u. q- S2 s& W
,以第一时间制成两声道的立体声母带。也就是说,Decca不会利用多轨录音的宽容性, 4 F, p. u( ]; q' V% `! L* T
在事后任意更动指挥原先已同意的声音。这种极端忠实于现场的制作精神对录音师的临场 $ [7 I2 I7 {# z) b5 S/ q
功力和音乐修养都提出了极大的考验。Decca古典录音中那种可以透视并给予听者无限想
0 F( \' n- R" q) _象力的音场空间感;以及那种逼真呈现艺术家动作,走位以及戏剧化场景的真实效果,正 : D7 ~7 a5 N% _ M$ a8 z! U0 S4 e
是依赖于这一录音哲学而得到保证的。至于非古典音乐的录音,Decca于70年代开发的“
" T5 H- G7 n, R+ O* R5 Z2 H, O四相位录音法”(phase-4)开创了多轨录音的先河。这种可以有机安排录像定位的制作手 $ Y) g( W) m2 X Z
段给予后处理较大的立体的效果同样令人惊讶,叹为听止。 2 ^! i+ L0 [8 G4 S7 g
最重要的一点是,Decca的每一项录音工程对录音地点的选择都可谓煞费苦心。这一 - T7 `; g, T, s" r; E) t! K
点甚至连录音场地的交通状况都可能被考虑在内。一般情况下,Decca都会在事前派专人 ! @2 m. q: g A% `; A$ v% Q& `
对录音场地进行反复考察,确定后立即进行改建,包括舞台的结构,观众的座椅,隔声设
6 Z* ]- R/ ?9 l9 z- u/ f0 W$ X备等都经过复杂的修整布置,以满足不同录音所需要的不同空间响应。早期Decca曾使用 3 E) M. C' ]) L O$ L
过的三座欧洲出色的音乐厅:日内瓦维多利亚厅和维也纳索芬音乐厅,后来都被证明是拥
. z3 T0 P8 b: y ]2 v# q有最佳反射,混响时间的录音胜地。许多伦敦的乐团,瑞士罗曼德交响乐团以及维也纳爱 , o* G) ?1 X) ?1 [: u. N0 C
乐乐团都在这些地方留下过千古不朽的名演,每一张唱片的音响都令人深爱不已。Decca 1 }! [9 G! b# n+ ~, q5 }
是世界上较早投入数码录音研究的唱片公司之一,早在1978年Decca的研发部门便开始采 9 w/ k" F9 H4 P* e& |, N4 M$ g
用18bit数码设备记录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实况。后来,Decca在数码剪接技术方面有所 * i$ z7 N% }6 k; M/ ~" ]
突破,其ADRM数码复制技术被认为是对珍贵的模拟录音最可以信赖的保存方式,这种重新 + U) j# d, [- I
数码化的母带保存技术可以将老录音去芜留菁,呈现最迷人的效果。1999年,Decca出版 " { g* t$ ?/ B# h
了“Legends(传奇)系列”唱片,由宝丽金·环球集团与英国Data Conversion Systems(
" ~/ Q: S- `' A$ pdCS)录音室合作,经英国原厂授权,采用dCS的954数码系统进行24Bit/96KHz格式化处理
" b/ d5 ^# ?0 S; o& D9 O,128倍频取样,使Decca的历史名盘以CD版本咸鱼翻身,重见天日。 # i) g: J8 L% V4 _7 p
从安塞美的历史名演,到索尔蒂《指环》大全集;从威尔金森那一张张难以超越的伟 1 h2 o) _6 O4 r" G( {
大录音,到九十年代Eclipse,Weekend等系列物美价廉的“超薄小双张”。几十年来,D 5 a$ @( F% `4 l, |9 }0 N7 O
ecca与人们共同分享着她的努力,她的成果,她那沁人心脾的美丽声音。无论录音技术何
) J$ ?- d' e/ F3 B* J- ]& x去何从,发烧友们可以相信:只要Decca还在出版唱片,就绝对可以找到值得珍藏的极品 ' ^* N2 {5 f; X1 C) ^! T( K) W
。 ( U' o' _; R* { E+ R" B/ j3 a p3 L
+ y, T$ F1 _* X; y% \0 ?# n Decca公司的片子,在录音制作上,与DG的片子很不相同.Decca公司拥有像威尔金森这
+ O2 y* ]* y6 W! S5 r样世界闻名的录音老师,因为威尔金森的录音个性,导致了Decca的录音一般都追求动态和 2 S: h) g. Z; F( G8 f1 [* J
音场效果.
( Z s$ F8 T9 _" o; ? 在Decca公司录音的核心指挥家是索尔蒂.威尔金森几乎一直是环绕着索尔蒂和芝加哥 & n& i, p/ b. u. u6 t
交响乐团,为他们服务(也有例外,比如为阿什肯纳济与爱乐乐团录制的西贝柳斯《芬兰颂 m: ?6 R% |: O4 D8 a$ S
》,417 762-2).芝加哥乐团大厅是世界三大最优秀的录音地点之一(其余两处是伦敦的金 # J3 n2 E5 `; V, F$ i
斯韦大厅和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索尔蒂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录制的极品,如贝多芬的第九
- N' Q( i$ A' v: \# s交响曲(430 438-2),海顿的第九十三、第九十九交响曲(417 620-2)、马勒的第八交响曲
9 C/ ]0 G5 n! T(414 493-2)、瓦格纳的全套《尼伯龙根指环》(414 100-2).但我个人认为威尔金森对音
! ~- x o( m- o; B场的处理,常常因为追求音场的音响效果破坏了音乐的细微处的丰富,反而使音乐显得单薄 C& g9 ]! U @% S, ?3 K. T2 O4 Z; b
.芝加哥乐团的铜管本来强得惊人,弦乐相比而显得稍弱,对音场的处理又强化了铜管,使两
c( ]4 W5 Y$ c5 [, {( Z& H, z8 x者的差异非常明显.我以为威尔金森与索尔蒂的合作,除动静好之外,对音乐丰富性的诠释
7 W) P2 B* R4 K还是值得商榷.我个人认为Decca公司的优秀交响乐作品,倒是克尔特斯的德沃夏克全集(伦 2 B8 n8 c F% ^
敦交响乐团,430 046-2)、多拉蒂指挥的海顿全集(匈牙利爱乐乐团,430 100-2)和海丁克 % q9 X" Z0 q" j# e
指挥的肖斯塔科维奇全集. 9 x5 O3 W# N; n3 d+ f
$ ]. [3 _) {' s3 i
Decca签约的指挥家中,另有两位新秀,一位是指挥蒙特利尔交响乐团,使这支乐团扬名
6 ? J2 V& Y3 V+ f+ f/ q1 L" b9 h于天下的迪图瓦,另一位就是意大利籍,现在被评为"管弦乐色彩老师"的夏伊里.迪图瓦录
- y" z. k! z, I# R( `. ]制的法国音乐,比如《阿莱城的姑娘》与《卡门》组曲(417 839-2)、拉威尔管弦乐作品全
1 O8 n8 |* D7 C+ {集(421 458-2),夏伊里录制的普契尼作品选曲、柴科夫斯基的《曼弗雷德交响曲》,都很
% q3 Q" a5 b6 U& O- e9 ~优秀. p# Y5 O: t, J
. H5 e( j Z1 n) \ Decca公司录制的布里顿指挥自己的全套作品,就布里顿的作品而言,也是别人无法企
6 O! S4 F9 {$ M及的.Decca公司的钢琴协奏曲因为巴克豪斯与阿什肯纳济具有相当的实力.他们的协奏曲 * V& S2 T' A6 E# }& j
与Philips公司的协奏曲风格上极不相同,他们所追求的音场动态与Philips公司追求的清 5 V3 X5 ?& s3 F2 M
晰与透明的层次恰恰形成鲜明对比.阿什肯纳济的作品,当然首推与普列文、伦敦交响乐团
# [6 x8 P# U$ B* m$ `8 e4 @% z) v/ v# L合作的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全集(425 567-2)和与索尔蒂、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的巴托
8 U) X9 t+ ?6 H/ Q- s, u+ b' F克钢琴协奏曲全集(425 537-2).巴克豪斯与施米特-伊施泰特、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贝
7 [: F5 \% x' G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433 891-2)、与伯姆、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
& w& C! w5 G" u% J, l1 N- j/ g(433 896-2)以及他自己演奏的贝多芬全套钢琴奏鸣曲,都有相当的优势.
& c3 x9 y+ H0 ?7 B7 B
1 O" |! P9 z' R) c$ r- \5 Q$ b Decca公司的古乐专辑和DG的Archiv一样出色.相比较,也许Archiv更为厚重一些. 1 j( L+ Q1 [% F2 S1 |
Decca公司的古乐,优秀的指挥家是霍格伍德.Decca公司的名家历史录音,应该说制作的都 # d+ F" v2 C- {7 `! p3 M
比EMI公司的好,优秀者如拉赫玛尼诺夫自己演奏自己的钢琴作品(20世纪初的历史录音,4
; Z" b" `* P) J( K5 a25 964-2)、瓦尔特与费里尔合作的马勒《大地之歌》(414 194-2)、赛尔指挥的布拉姆斯 3 @# D: i- S2 W2 d1 t0 [
第三交响曲(425 994-2). . a! z$ s# K7 b4 v+ K; ~
2 ?; X$ R. k5 M# x9 _& |
因为Decca公司追求音场与剧场效果,它们的由博宁奇与兰奇贝里指挥的芭蕾音乐几乎 / v5 Z' {8 v ?
张张出色,老一辈专门指挥芭蕾音乐的昂塞梅指挥瑞士罗曼德乐团的版本,则与博宁奇、兰 " \0 l A$ ^) l8 p
奇贝里成鲜明的对比.Decca的歌剧比较突出歌唱者的演唱.博宁奇与萨瑟兰、帕瓦罗蒂合 ' \4 _3 A& {1 p4 A# s$ I o
作版、塞拉芬与罗马圣切契里亚歌剧院版,以及卡拉扬的《蝴蝶夫人》(421 247-2)、梅塔
8 w9 |2 G( X& k1 O的《图兰朵》(414 274-2)、索尔蒂的《尼伯龙根指环》(414 100-2),都是名片。 9 e0 t8 K: r$ z/ F6 b
: D; y9 y% n; G
以上内容部分根据网上资料整理,供大家参考,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r$ r$ c) W S0 m+ L/ ?
. i3 H' O' }4 r
7 q/ @* y0 S F | |
! x! V6 H5 L0 y9 A8 p
) V# A3 m' @% e* T1 G. l' E/ u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