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快注册并登录访问我们网站,呈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加入
x
现代音响发展了几十年了,一定有一个比较大的审美方向。大家来谈谈吧。从最初接触音响,最初接触音响杂志,到自己的个人认识,自己和杂志的影响等等。 这就跟人走路一样。自己本来想到北京去的,有可能结果到了广州。
, G5 f" L: \$ @9 _1 n* U+ u: T高保真是现代音响的基本要求。HIFI是现代音响的主题。看得见摸得着的总是可靠的。于是,指标、品牌、价格、外观(工艺)还有传说等等,慢慢成为市场判断音响的主流标准。所以,主流思想是:洋的、贵的、有名的、靓的、神(器)的总是好的。* k+ \* E- H$ m
随着磁带和黑胶被数码音源“淘汰”,爱好者似乎也更钟情于使用方便的CD。CD的高指标让使用者信心百倍。实际效果也确实HIFI。动态、频宽、信噪比等等样样好。在唱片的录音和制作上,潮流的力量便显现出来了。
" i5 N. u; H9 j2 t3 D浙江人说,我们做生意是带着市场走,你们是跟着市场走。/ M: D& M; o* N
这句话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那么,我们音响爱好者(发烧友)是带着(音响)市场走的呢,还是跟着(音响)市场走的呢。
# I7 g) ^/ r& z O S& s记得以前还看杂志时看到一句话,好像是说近来音响统统瘦身成功,意思是音响都亮闪闪的HI起来了。音响的超凡的解析力可用抽丝剥茧形容。发烧友把音响一开,各种蛙鸣鸡叫、牛嚎虎吼、鼓皮震颤、美女口水…忙得不亦乐乎。发烧成为一个异常时髦的词汇。不仅仅器材发烧,唱片录音也有发烧唱片。各种试音发烧碟和发烧器材结合。 发烧友对照杂志介绍的发烧碟,在音响上苦苦找寻那感觉和捕捉一丝一毫的细节,唯恐听不着,唯恐失去那解析力。这样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发烧应该如此累吗。8 E) \/ U7 v \" z1 W1 W: ^# o w
数码音源完成瘦身的同时,似乎放大器和音箱也积极参赛。连温暖的胆机也不甘落伍。“解析力”和HIFI的需要,更是市场的需要吗。音箱的高频延伸轻易到几十KHz,还要加上超高。低频口径也要大,越大越过瘾,低音越多越来劲。发烧的门类和口味又多又浓。有人说书架音箱是残缺美。正确地说,实际上对于不插电来说,唱片和音响都是一种残缺,好与不好是残缺的多和少的关系。发烧的实质也就是在努力减少残缺,努力接近不插电。实际上减少残缺也并非把书架换成落地那么简单。找不到残缺的根源,换哪个都是白费。
' E6 r6 K2 e* l自私地说,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数码音源的方便牺牲的是音乐的命脉。在音响市场发展过程中,由于某种商业利益和需要,人类实际上是付出了十分惨重的代价的。这个代价是无法弥补的精神损失。 数码音源“完美”的音效记录的实际上是1、3、5、7、9……
8 s9 U0 f$ N' ? ], o* Q7 v这只是一个比喻,但确实说明问题的实质。以前曾经有过9.5带速的大盒式带和录音座的,效果肯定非常接近盘式录音机,后来夭折了。
0 v4 f7 R3 s" _. ~音响的瘦身运动和音响杂志的推波助澜相辅相成。音响瘦身了,杂志也是。现代音响的审美似乎把音乐与音响这个高雅的爱好带进了死胡同。曾经在网上看到有发烧友谈对一些发烧CD的感觉,什么都好,什么都有,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不耐久听。实际上音乐包括戏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该是最耐咀嚼最耐久听的。 音响作为音乐的传递者,本不应该丢失音乐和戏曲艺术的这个特性。何况是称为发烧的音响呢。唱片和器材究竟怎么了。( I) s# Q3 l, [
过去一台收录机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增添多少情趣。同时也促进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鉴赏力。这种影响力实际上一直延伸到现在。我想这其实是某种文化的力量的使然。你可以试着用收录机去听古典音乐,也许你会发现现代音响把你带偏了。现代音响是否偏离了主题。看看发烧圈一些似乎觉醒的朋友,他们在古董器材里找寻某种元素。小单端几瓦推全频障板。开盘黑胶,甚至卡座为音源。 % j+ w3 W4 A0 j) d! T; ?$ N/ f
表面总是实质的反映。但单纯跟从表面又说明其实不了解实质。现代音响的审美也并非单纯否认或者单纯认可。看到西电也不一定保证好声。 无论何时何地,甄别和选择是最关键的。, B/ N% |2 q0 v( c0 K6 u9 t
当我们去音乐厅听了不插电现场后,或者就在路边听听那些不插电的群众文艺表演,我们自然就抱怨自己辛苦经营的音响系统。有些朋友为音响的追求花费很大,单单为了在电子管的声音区别上就投入可观了。还不包括为了传说中的神管。实际上,这些可怜的发烧友恰恰忘记了最源头的录音和录音场地的旋律差异。再好的器材系统也无法改变源头的本来模样的。没有旋律的录音在越优秀的系统就越充分反映出其本来模样。音响难,难于上青天。音响易,易如反掌。思维僵化,意味着判断力薄弱。生怕出错,所以走别人的路比较保险。实际上这个时候最怕的就是别人的路本来就没有出路,再跟着走后果可想而知。这实际上也是只看表面不求实质的问题。表面永远只是跟从,看到实质才能独立判断和甄别选择。音响难,难的是实质性认识。而易恰恰是认识实质问题之后的轻松判断和选择调校。音响听个响不难,难的是在音响里再听到音乐的曲调——旋律。音响再现旋律确实不容易。( h2 a+ ?- E7 l! G# i1 d
谈音响不能不谈喇叭和音箱。现代扬声器技术至今没有根本改变,振盆材料几番变化,最终人们还是觉得纸盆还原音质最真实最自然。现代扬声器技术搅拌商业因素,专业厂商推出不少各类技术指标超神的高价喇叭和音箱,满足了发烧市场的音响欲。而最最普通的纸盆喇叭一直默默走在音响发烧的周围,被一些觉醒的发烧友重又拾起。虽然没有流行音响的HI劲,但那种自然纯真的声音还原,却与音乐的灵魂最最接近,甚至融合。记得80年代在列车上听的车厢吸顶喇叭播放的蔡幸娟歌曲,那个纯真自然的真实临场感,至今难忘。记忆里那个吸钉喇叭是全频纸喇叭。 也许那时的广播室用的是开盘带吧。或者是很牛的专业盒带座放原版带。 谈到蔡幸娟,不得不大大赞叹一番她的演唱,要说超越邓丽君可能君迷有意见,但我觉得她是我最喜爱的歌手,比邓丽君更喜爱。也许与80年代的列车吸顶喇叭有关吧。 6 b" a; E2 D! c" i' W, d' j6 T
音响器材实际上从头至尾都是一脉相承的。无论音源,放大器,音箱,甚至线材。是一条龙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这就是音乐和音乐味。设计师的设计效音都与音乐和音乐味密切相关。音乐味来自设计师自身的乐感。自己沉浸在音乐里的程度。不是为了器材而设计,而是沉浸在音乐里自然而成的。没有音乐的设计是电器产品,是指标和物理量的产物。可惜的是,现代音响器材太商业化了,失去了其本身的实质意义。HIFI实际上是走进了失真的状态,却被发烧友捧为至宝。发烧的实质被严重颠倒许久了…HIFI是简单的高消费和奢侈品吗。
% a1 C" b) K2 k, z发烧最最关键靠听和对比。不走出去听去对比,就永远是自己的最好。实际是失去对比参考的自以为是,也就会失去不断提高进步的动力和可能性。 要走进音乐厅,走进发烧友家里去,走进交流的氛围里。多听多用心对比,就会发现原来音乐与音响的世界会异常奥妙。器材本应该是传递音乐的通道,而不是成为制造音响声的”音源”。真正的音源是现场音乐的生命。这个通道越宽敞,就越多传递真实的音乐。 这个宽敞的理解并非物理意义上的,而是指的对音乐生命状态的再现的程度。而现代音响器材的致命问题恰恰就在这里。按照商业的需要,制造豪华物理指标的高档电器。这是音响和音响的初衷吗。高档消费电器并非发烧的实质和意义所在。失去对音乐和音乐再现的追求认识,空有高级指标和制造工艺,恐也只是留于物理留于表象。音乐在哪里。 % r& l; ~5 {1 t3 P
有人认为,音箱和放大器包括音源应该是隔行的,互不相关。而我的认识恰恰相反。无论音源(录音),放大器还是音箱,实际上是相通的,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包括线材,其实是互为一体,相互融合的。这里面就是一条通道的理想衔接的问题。
. L6 e M9 `) j+ z! D有观点以为监听器材必难听但准,因无音染。呵呵,这个观点可是大错特错了。监听器材侧重点在指标和音质,实际上监听器材厂商并不重视乐感。另一方面要求工作可靠,工作时不会出错。所以我认为一般监听器材并不适合欣赏音乐。作为工作的监听与用来欣赏音乐,目的不同,带来不同的风格趋向就非常正常。当然,并非监听器材无乐感没旋律就说直白是正确的。直白只是它工作在正常状态,与实际的音乐感实际上并不相关。音乐当然是不可能像监听器材那样的直白的。但专业界和专业器材制造商并没有这些意识。不客气地说,这是录音和专业界的遗憾和缺失。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制作出比过去,比现在更完美的录音,但,专业界没有去更恰当地努力或努力过。实际上很多录音人就是因为监听器材直白,为工作而录音,录音早已失去乐趣。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能录出旋律唱片。 再回来看用监听器材的发烧友,他们似同录音师一样嚼蜡的工作,音乐的美感体验在哪里。折腾吧,有用吗?路子不对,方向错误,怪谁呢。与其被商业宣传牵着鼻子去买几千米一只的电容,为何不能让自己的判断独立起来、成长起来呢。我们需要的是音乐,而非抱着元件和器材过日子。当自己的家慢慢成为器材和元件的仓库时,我们问过自己没有,音乐与我有关吗。 监听器材与发烧器材一个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两者的设计理念,前者以指标和可靠性为重,而后者则在此基础上加入校声理念,让音响音乐起来。监听的目的是防止出错。发烧的目的是欣赏音乐的美感。 可想而知,监听器材尤其是专业器材用来欣赏音乐将成为单调乏味的工作,不能充分体现音乐的美感。 当然,灌输音乐再现理念的发烧器材是完全可以用来监听的,因为发烧器材完全可以鉴别录音防止出错。发烧友搭建音响系统是用来听音乐的,我觉得还是选择音乐再现理念的发烧器材比较理想,不建议用专业监听器材搭建系统。毕竟两者的根本用途不同吧。当然,发烧器材之间也存在设计和校声理念上的不同,如何选择还是要符合自己的音乐审美要求,而非“人云亦云”。4 P h1 v' S$ C: C
现代音响究竟要带发烧友去向何方。或者发烧友自己需要怎样的音响来满足自己。这个问题值得深思。何谓靓声。实还是读乐为先吧。 最好的读就是聆听。多到音乐厅和发烧友家去耐心聆听各类唱片录音。不走出去多聆听,多读乐,靓声的可能便很小很小,即便有条件拥有天价器材,实际与手中空空并无不同。心中有才是真的有。善于学习,善于交流,善于吸收才是靓声的前提。 有了这个前提条件才能做到心中有,心中有就不怕手中无,甚至可以自己创造靓声。 心中有,便善于吸收捕捉各种靓声的可能和机会。 音响的审美关键在自身。方向明确,做任何事情都能有的放矢,轻松驾驭,事半功倍。发烧音响为再现精致生动的音乐而努力。音乐的精彩是音响的动力源泉。 ' o) t2 C: n5 P$ V7 g
7 Y0 ]7 O+ y8 p% u4 q
; |- z# q1 k$ s9 t5 P* E; O- O1 Y&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