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赶快注册并登录访问我们网站,呈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加入
x
. G1 u w8 a) w2 k' Z: g5 V
6 U6 u0 h8 m3 D5 V3 @* _, w7 `' B1 I; {+ E
+ z) Y$ J2 j/ n/ X/ F% A0 a$ d唱盘实战基本知识, |% G. w: e# f6 F# m6 A
+ o j; p+ z; h( J* U! F# |为什么市面上现存的唱盘都是皮带带动的,而不是马达直接驱动的
: O# p& |3 H) r9 x' u
$ h% a, ]% y3 e u* E" J% B唱盘驱动方式的演进大概是这样的:先有情轮驱动,然后是皮带带动,后来又变成马达直接驱动,最后又回到皮带带动。在一九七几到八几年间,日本大量生产的直接驱动式唱盘大行其道,直接驱动几乎就是高级的代名词。幸好当时许多音响迷一直觉得这种唱盘并不如老式的皮带带动唱盘好听,直接驱动的工程师们这才发现到,原来直接驱动的唱盘有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因为马达没有经过皮带的吸收振动就直接与转盘连在一起,所以振动大过皮带带动者。其二就是马达轴心因为直驱的关系,无法像皮带唱盘一样那么精密。第三、由于直驱唱盘的转盘都比较轻,使得启动之后的转动惯量小于一般转盘较重的皮带驱动唱盘,因此转起来不如较重的转盘那么稳。总括来说,它的振动、抖动经由转盘直接传到唱头上去,影响了声音的重播。从今天类比与数位之争的重点,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当年的直接驱动唱盘:皮带带动的唱盘转起来是类比式的,它一直平顺、不停的转动。而直接驱动唱盘呢?它是数位式的,转动并非连续的,而是分成一段一段的。当然这种比喻并不恰当,不过可以带动您的联想。
, @" \0 x# B/ r, u
6 j/ O9 H4 x% C3 E3 e6 i ^+ G/ n这么说来,直驱唱盘就是一无是处才被淘汰的' C: M" e5 X+ r( w
0 i, n4 _: Y& M. p/ O1 d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事实上,当年LP时代,一般人都多使用日本制的直驱唱盘,只有少数人才使用美国、 加拿大、欧洲所制的皮带唱盘。直驱唱盘的好处是成套使用,一般人没有安装调整的问题。 而且直驱唱盘的售价便宜,品质又有一定的水准。还有,直驱唱盘的转速肯定准过皮带唱盘。而且,如果您需要一起动转速就达正确范围的唱盘,那更非得选直驱唱盘不可。一般的皮带唱盘都要在转过几圈之后转速才平稳下来。所以,直驱唱盘并不是因为一无是处才被淘汰,而是因为使用直驱唱盘的人都改用CD唱盘去了。/ g8 f9 P6 f& J$ E* d5 L5 U3 ?
r; z2 Z9 K9 c S- M9 ? J- t# I
有人说,唱盘最重要的就是避振悬浮系统,对吗
: y) ?) U5 [: \9 ]/ [% C; Z" [1 |* r" Z; ]0 a4 F j7 N
这种说法并没错。自古以来,所有的唱盘设计者莫不挖空心思,想将从地板上传到唱盘的振动消除或阻隔。最常用的设计方式就是将整座唱盘分离成唱盘座与转盘唱臂两个系统,这两个系统之间就是以弹簧来连接。借着弹簧,既能支撑或悬吊转盘,而且还能有限度的隔离唱盘座传到转盘的振动。通常,这样的设计最经济而有效。后来,有些日本厂家不要弹簧,而以数十公斤的唱盘重量取胜。他们希望借着这么重的唱盘重量来吸收振动。不过,这种设计并没有被人认为是好设计。倒是后来得人取「重量」这二字,而将弹簧悬浮的唱盘做得非常重。再往後,更有聪明人朝气浮方向发展,这又比弹簧悬浮更上一层楼。当然,其售价也不只多上一层楼。( i) P ~4 e2 \1 i: \0 q5 N; @
E1 V* @6 [5 J' m, H) p
弹簧悬浮难道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吗8 o* s2 R5 R: Z, V; g$ z) F2 q' ?
9 [1 ~7 l5 p5 ?% ?1 i5 R
当然有坏处。弹簧悬浮的坏处至少有一、弹簧会弹性疲乏老化。二、弹簧要调整水平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唱臂那一端。 三、弹簧有它自己的共振频率,容易产生音染。四、转盘与唱臂结合后的质心并不在转盘的转动中心上,这又会产生振动。: {/ X+ X+ L1 O7 K& @2 K0 O b1 W
$ a) k5 \ j2 Y6 ^0 P, X/ W既然有那么多坏处,为什么还要用弹簧( o- [, ?% Q y( \) _" }4 a
( |* C7 c7 ^ l/ g+ J想想看,算算看,还真的没有比用弹簧更划算的。套句俗语:弹簧的C/P值最高。所以大家当然爱用。其实,还有人试过油,甚至水银来做悬浮材料,可惜都不实用。: V7 I0 Q' I6 v
4 r1 f* W& j% D! n转盘的材料用哪种最好呢?
7 _1 Z6 q' K6 K6 z: S; Z {( E+ C- f; I3 S) c0 F
理论上,转盘材料的要求是要重、要够死,不会产生共振。铝合金是最常用的材料,它谈不上多好,但是材料够便宜,而且加工容易再来,铅锌合金就更好,它更重,而且本性更死,阻尼要求够。铜呢?没错,它也经常被拿来当转盘的材料,不过还是没有铅锌合金好。三明治结构转盘呢?这当然很好,不过鲜有人如此做,因为难度高过其他。玻璃呢?说对了,这也是一种既便宜、加工成次也不高的作法,不过它的个性太活了些。既然玻璃可以,压克力也可以吧?值得鼓掌的提议。不过早已有许多厂家这么做了,尤其是德国的唱盘。这种白色半透明半雾状的材料做成厚厚的一个转盘,模样既好看,材料的特性也适合。更妙的是,看起来很高级。不幸的是,具有这类转盘的唱盘卖价都不便宜。7 L5 H) ~* k4 T' r; E
# L6 B# I4 _# t2 P0 d' Y2 ?
为什么转盘的重量要够重才好呢
) ] I- V5 U$ B& ~' q- t/ D
2 H2 V' S" b* J8 Y! n! K) \理由很简单,因为够重的转盘在启动到达平稳转动之后,转动惯量比较大,不容易受到外力的影响而改变转动的速度。换句话说,它转动起来比较稳。而转速稳不稳直接影响到声音的好听与否,所以一般设计者都尽量在轴心、马达可容许的范围内将转盘的重量设计到最大。当然,越重的转盘就需要越有力的马达来让它启动;同时也需要更精密、更耐磨的轴心来支撑它。不过,我们都知道马达力量越大,本身的振动可能就越大。而这些振动会从皮带上传到转盘上。所以以前英国Connoisseur 唱盘干脆使用力量非常小的马达,小到要用手去拨转盘来帮助它启动。这也是另一个方向的思考。
2 E1 g; y; O C/ h1 t( L N: t: O, ~ W; S* R; \
刚才提到质心与转动中心的问题,能否说明得更深入一些
+ o' N. K, ?4 ?5 z2 o. J' }0 l5 Y) Q) e. e
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两面个部份来说,第一个部份是单独一个转盘,第两个部份则是转盘配上唱臂之后。如果是单独一块转盘,我们要将这块转盘的质心与转动中心和在一起并不难,只要将那块转盘拿去做平衡测试,然后在转盘底面挖几个孔就可以了。这个作法就像我们汽车换轮胎之后,轮胎行一定会将轮胎套在一个机器上测试,然后在轮圈上钉个铅块一样。可是,我们都知道,唱盘上的转盘不可能没有东西支撑,它至少都会锁在一块板子上,这块板子再由弹簧撑起或悬吊着.因此,即使转盘本身在出厂时已做了平衡补偿,但是在加上那块板子之后,转动中心与这一套真正质心就无法吻合.这样一来,虽然转盘的转动是每分钟33又1/3转,最多45转,但是仍然会有因为不平衡而产生的振动.这个总是如果再加上本身质量已经很重的唱臂之后,可能就更超重了.更不要忘了,转盘之所以会转动是由于有一条皮带在拉着,而皮带的拉力是固定朝向某一方的.将这些因素加起来,您就会知道唱盘的学问多么大:我们都是在谈论一些肉眼看不到的活动.您看得到唱片沟槽里的微小振动吗?看不到!您看得到转盘、唱臂以及整个唱盘的细微振动吗?看不到!可是真要命,音乐就是在这种肉眼看不到的细微沟槽振动里再生出来的。], V7 |3 g* ^$ w2 O& Q$ i6 `
) @* W5 Z1 L8 o难道这个转动中心与质心的问题真的那么难解决吗1 n2 Q3 i# l4 X2 C2 H
: z+ x( b2 z8 m: R其实也不是真的那么难,至少日本人早就试过解决之道。他们将转盘与马达、唱臂澈底三件式分开。转盘本身就是一块很重的转盘而已,马达摆得远远的,用一条细细的丝线拉着转盘转,而唱臂则放在另一边。第一部分都让质心与转动中心吻合。按理说,这三件东西是分开的,每一件的重量都很人,质心与转动中心的问题也注意到了,振动的总是应该都解决了。奇怪的是,今天市场上还留存下来的竟然都不是这种唱盘,而是唱臂一装上去,转盘整体平衡性就被破坏的这种。当然,当年那种日本唱盘一套下来都有要几十万台币。是不是因为这样,使得他们无法自下而上呢?
3 L! u9 B" g; s. r% X; ?+ A
4 K& G! A5 @4 ~+ Z听说转盘轴承的学问很大
8 i' z0 x$ E" E3 }: G0 g( y3 m9 E* `/ z# h% S
的确很大,我自己并非机械专家,所以仅能告诉您一些我所了解的。首先,您可以将转盘的轴承想像成一根随巨大重力乱动乱撞的金属筒。有了这种想像,您就可以知道转盘轴承的问题有多糟。第一,转盘那根轴心最好不要与轴套接触到,否则会有磨擦。事实上轴心不可能不与轴套接触,否则它怎么保持直立?第二、轴心与轴套之间必然有空隙,而这个空隙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的话轴心就会一直与轴套撞来撞去,太小的话轴心很快就会因为转动时的热膨胀而[锁心]。第三、由于驱动马达大多摆在转盘的左边,皮带长期一直将转盘往左边拉,轴记也就一直处在偏左的情况转动,这种由于转盘不平衡而产生的振动要如何解决?第四、轴心与轴套 底部所接触的那一点承受着最大的压力与最大的摩擦力。如果轴心底部面积大些,与轴套底部的摩擦力也大。但是,轴心底部面积大意谓着轴心振动也大,这些问题要如何解决呢?第五、转盘与轴心、轴套的关系是一种非常不符力学原理的结构。位于最上方的转盘体积最大、重量最重,而最下方的轴心轴套接触点才那么一点点。更甚者,转盘与轴心底部的距离又这么远,这是头重脚轻的结构。如果加上皮带始终将转盘往左边拉,问题当然更复杂。如果您可以缩小进入轴套里去观察,就会发现那里面的问题该有多可怕。您看,至少有那么多的问题要解决,您说转盘的轴承不重要吗?
) V7 I! N- H q) Y
2 B$ l$ c5 X; {* ~6 o3 m既然有那么多问题,那么到底要如何来解决呢
* r0 t, z& X( D6 d4 k. D6 ?# i9 Y" \* @: T) }; f
要解决皮带只往左拉的问题很简单,只要在右边再加一个拉力来平衡就可以了。问题是,您怎么知道右边的拉力能够刚好与左边的拉力保持平衡?如果没有把握刚好完全平衡,那做了还不是等于没做。也因为如此,所以绝大部分的唱盘明知有这个问题,但是也都无法解决。要解决轴心与轴套碰撞摩擦的问题也不难,只要在轴套里再加一层耐磨又软质的材料就行了。使用得最多的材料就是铁弗龙。不过,铁弗龙与转盘轴心之间还是要保持空隙,否则也会转不动。所以,这个问题只是局部解决而已。看起来最好解决的是轴心底部与轴套底部的压力、摩擦问题。只要能够有够硬够小研磨得够光滑的轴心底部,以及够硬够光滑的轴套底部,再加上润滑的油,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一般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将轴心底部磨成尖形,尖形的最顶点再研磨成一 个非常精密的小球状。只要是加工层次够高,这样的轴承可以使用个一、二十年没有问题。最后来看那个头重脚轻、重心高高在上的问题。理论上,要解决上面的晃动,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缩短轴心的长度,相对的将重心降低。当然,轴心也不能无限制的缩短。至于轴心到底要做多长才适当,那就与转盘的重量、轴心的粗细有关了。
2 C7 |4 a. {. d
" M3 h5 S9 \/ l7 d4 d; R既然转盘轴承的一切烦恼皆来自接触后的摩擦与振动,能不能不要让它们产生摩擦呢( ?6 b3 d2 T, G" ?5 x, M
9 x) S' I/ V! v V, F$ t) B
可以,唯一的办法就是我前面讲过的气浮。不过,即使气浮,也一定要有某种东西接触到转盘本身。否则,转盘怎能每分钟转33又1/3或45转呢?当然,因为要使用空气来当轴承,又会因此而产生一些问题,这就不在这里讨论了。3 ] ^% e& j& e" I2 [8 H! m6 C- d
) h1 Z( D: M" E. J. Z: }
有人说马达也是皮带唱盘的罪恶根源之一,是这样吗* ~ ]: R) f- g2 [( o- E+ p0 \* t. Z. N- g7 B
( \5 k) L, j/ E. ~. ]( l
其实,不仅是马达。在皮带唱盘中,只要有沾到摩擦或振动的东西就是罪恶的根源,马达仅是其中之一而已。马达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它是动力的来源,而且其振动直接就经由皮带传到转盘上面为了减少马达的振动马达通常不会与转盘安装在同一块板子上面;马达也会加装各种避振或悬吊装置。更理想的方式当然是转盘一件、马达电源部份另外一件的设计。基本上,马达本身的问题并不难解决,倒是电源稳定与否才是关键所在。如果电源不稳定,就会影响到转速的稳定.有些较讲究的唱盘花在电源上的功夫有时不下于制造一部扩大机。+ p6 f+ t2 p1 A4 [. x1 z. P
, x6 V! q( l' ^% A有人说唱盘最好不要有盖子,是这样吗
K& t7 d) ]/ |# I. V) U/ {0 i1 L$ B, X2 ]; [; X
的确是!即使有防尘盖,在使用时也应该将防尘盖暂时拿掉。因为防尘盖本身会受空气中声波的振动,这等于是又多加了振动源。所以,高级的皮带唱盘几乎都是没有防尘盖设计的。即使有,也是为了防尘用,而不是要您在听它时盖上用的。
# p) m+ w2 O) ]/ }- S' w
6 U) T1 ?6 X3 S1 b皮带唱盘会不会故障呢
6 T5 O" e7 |9 n; S' _4 X3 _4 p1 e9 j$ c- [
只要是人制造出来的东西就有故障的可能。不过,要皮带唱盘故障还真不容易。一般而言,最会发生问题的是以宝石作为轴承滚珠的设计。因为宝石虽然很硬,但也很脆,如果搬运时不小心,很容易就将宝石弄碎。再者,就只有马达故障了。可能是我运气好,从听LP唱盘至今,我从来没有遇过唱盘故障的问题。我自己那二部老Linn Sondek与Sota唱盘到今天还唱得好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