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海小刘 于 2014-7-3 19:46 编辑
1 e% z% G- P2 }, G' `1 Q4 V2 X; H' w
以下全部是转帖,原帖在:* http://www.sthifi.com/Article/ViewArticle.asp?id=4529, I2 H: K1 W' {, `" D% L
! H) y! k4 N; b4 d9 U+ ?& a+ l* i$ `9 s
0 b/ ~# v4 [* I' l: I
造成唱片内圈失真的凶手,并非循轨角度误差:专访Vertere总裁Tourja Moghaddam" j6 Y9 c/ F z8 S9 T
摘 要: Tourja不改技术人本色,从问题的根源开始探讨。问对了问题,才能找到正确的设计方向。他劈头就告诉我:「唱片外圈的循轨角度误差,其实比内圈还大!」这实在令人难以相信,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唱片内圈的循轨角度误差还大。所以失真也较大,这是用耳朵就听得出来的事实啊!但真是这样吗?Tourja拿出测量数据证明,唱头循轨角度误差其实可用数学几何算出,不论是9吋或12吋唱臂,外圈误差都几乎是内圈的两倍,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 | r+ \- ^; r! u# u; l p6 `3 q( Z( Z8 b+ c$ z1 p5 j
) X J, C' m. q8 z, C' N
( W3 r x( }, \; F$ \- b+ z& u: Q
0 L4 t4 N; h& z7 L# X4 N' t/ N; t: I7 Z0 R9 F& G
自Vertere Reference唱臂以破台币百万定价,晋身全世界最贵唱臂后,我就一直好奇前Roksan设计者Tourja Moghaddam这次到底有何创新突破?我曾经多次专访过Tourja,知道他对唱臂与唱盘设计的专业素养与深刻洞察力,所以我相信这次他推出的唱臂之所以如此昂贵,必定有其合理解释。这次见到Tourja,心中疑惑终于得到解答。
% V$ e: F% G: k找出内圈失真的真正元凶
7 g% V# L$ c4 @8 ] n7 i6 n! w
Tourja不改技术人本色,从问题的根源开始探讨。问对了问题,才能找到正确的设计方向。他劈头就告诉我:「唱片外圈的循轨角度误差,其实比内圈还大!」这实在令人难以相信,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唱片内圈的循轨角度误差还大。所以失真也较大,这是用耳朵就听得出来的事实啊!但真是这样吗?Tourja拿出测量数据证明,唱头循轨角度误差其实可用数学几何算出,不论是9吋或12吋唱臂,外圈误差都几乎是内圈的两倍,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问题是,经过实际测量,唱片内圈的失真的确大于外圈,这是怎么回事?答案只有一个:造成唱片内圈失真的凶手,并非循轨角度误差!这个发现从Tourja口中说来,似乎再简单明白不过,但是背后代表的意义却非同小可,因为音响史上整个唱臂的设计理念,竟然都搞错了方向,以往大家一直把循轨角度误差与内圈循轨失真画上等号,所以才会有12吋长臂、各种正切唱臂,甚至唱头实时修正角度的唱臂出现,结果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因为错误的设计而产生许多反效果。
7 X/ l# j1 M( I* D2 p既然如此,那么造成内圈失真的元凶到底是谁?Tourja解答,大家忽略的是,唱片的讯号分布其实内、外圈不同,在相同的沟纹距离中,内圈的讯号量远大于外圈,换句话说,唱针在内圈时,必须在相同距离中,读取更大量的讯号,在短时间内产生更大的震动,如果唱臂与唱头的运作不够稳定,就很容易产生失真。
+ d, m7 m; P( V3 L8 c3 s! n1 R
1 ^, N, I, l9 h- N- D: q- w0 }2 F
/ @; A6 ]7 L4 ?/ s+ @
零摩擦力轴承3 \9 Y# Z4 ^1 P! E% P$ d8 U
Tourja进一步说明,一般唱臂的轴承不论形式为何,都免不了会有摩擦力,一旦有摩擦力,从静止到运动的瞬间,就必须施加两倍的力才能启动。可以想像的是,在唱针循轨时,针杆必须不断用两倍的力量,牵引着唱臂往复运动,当运行到唱片内圈时,这种施力的变化尤其剧烈,针杆阻尼将不断受到讯号以外的力量压迫,失真也就特别严重。0 @. R! M* s, S3 Q
问题是,什么样的轴承可以完全摆脱摩擦力呢?Tourja认为所有唱臂轴承都是为了让唱臂旋转而设计,如果跳出这个框框,其实唱臂的转动幅度极其有限,根本不需要用到可以360度旋转的轴承啊!所以他念头一转,想到用可以弯曲的薄片当做唱臂轴承,一个薄片负责唱臂的水平运动,另一个负责垂直运动,这种薄片不需要转动,而是靠自身弯曲来让唱臂活动,当然不会产生任何摩擦力,此时针杆牵引唱臂的力量恒定不变,唱臂运动自然更快更灵活。6 z+ R' F' O6 h! [2 B
唱臂是「动态系统」6 y ~: K7 w3 T
Tourja接着又提出一个观念,唱臂应该是一个「动态系统」,必须随着回放频率不同而有不同特性。例如在对应8Hz以下的极低频讯号时,唱臂最好轻如羽毛,针杆一动,唱臂就跟着动,这些音乐以外的讯号才不会进入唱头造成干扰。但是在回放16Hz以上的讯号时呢?此时唱臂最好稳如泰山,不论针杆如何循轨,唱臂都纹风不动,好让所有能量都完全转换为电能讯号。2 z9 O t4 C3 j; M% j& F0 T
这个理想该如何达到呢?关键一样在于Refercnce唱臂的轴承设计,它的水平轴承距离唱头较近,在遭遇摆幅较大的极低频时,可以让唱臂更轻易的运动。垂直轴承距唱头较远,在处理一般音乐讯号时(针杆大多是斜向上下运动),唱臂较难被针杆牵引移动。利用这种两向轴承设计,就能让唱臂在最理想的状态下工作。
0 A& z; V1 }! @. L
9 U1 d" b, Z F8 H
1 B \: L3 v) ^5 X- `全新唱盘大公开
$ x! B% t& c# C. u4 a老实说,光靠这两项突破性概念,就足以证明这支唱臂的身价。要将这两项理念化为实际产品,制造难度与成本更远远超越一般唱臂。Reference唱臂的薄片轴承由胶片与钛箔复合构成,厚度极薄,但是强度与耐用度却远超越一般支点轴承。钛合金臂管厚度只有0.4mm。务求将重量降到最低,在利用钛合金特性与唱头盖融为一体,加工精度必须极高,而且只能手工制造。它的抗滑装置也很特殊,用的是稳定性极高的超薄弹性矽胶,光是用手工组装这薄如蝉翼的细小矽胶片,就是一大考验。碍于篇幅,有关Reference唱臂的机械结构与设计细节,将在普洛影音网纵续剖析。Tourja这次带来的全新唱盘,也将在网站上完全公开,敬请密切注意。 & _5 p1 S! J5 F7 j
3 n2 o$ o/ Y9 s }( q- b' Q2 X0 t6 U& M5 Z9 p9 D+ f A
8 L# C& p q" O, t
0 u9 p) v, `& D% `; X( @# C+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