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 ~2 \3 o8 e, I# a& C3 U
如果说是卡拉扬那代指挥家奠定了音像制品的发展方向,那么阿巴多则是受益于这一科技进步的典型代表。从他的艺术生涯一开始,音乐厅和录音室就一直是他辛勤耕耘的领域。通过回顾他的录音和录像制品,我们不仅能重温他过去的辉煌,也能看出他的兴趣所在以及艺术追求。
1.德彪西《夜曲》与拉威尔《达芙尼与克罗埃第二组曲》,波士顿交响乐团,DG,1970
2 o" A% t' L) U; n7 a; w- S按照阿巴多自己说法,聆听德彪西的《夜曲》正是促使他决心学习指挥的最初动力。因此,这位在波士顿获奖并开始自己职业生涯的意大利指挥家早年录制的这张唱片尤其显得珍贵。虽然名为《夜曲》,德彪西的原作实际上更接近于一部三乐章交响诗。而拉威尔的组曲则出自被称为“舞蹈交响曲”的芭蕾原作。在这个录音中,阿巴多对乐队音响的勾画能力得到充分体现。
2.罗西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赫尔曼·普雷、特蕾莎·贝甘查、路易吉·阿尔瓦、恩佐·达拉,伦敦交响乐团,DG,1972
# k5 @! _ |, C B6 w3 W6 R6 m虽然现在我们更多地谈论阿巴多作为交响乐指挥家的艺术造诣,但不可否认,他的艺术生涯始于歌剧。获得库塞维茨基大奖之后,他在故乡意大利得到的最多合同仍是歌剧演出。他的家乡米兰,更是国际上知名的歌剧之城,伟大的斯卡拉歌剧院也是他的事业起步之处。因此在他的早期录音中,歌剧,尤其是传统意大利歌剧,占据了很大比重。1972 年以 LP 形态首次发行的这套唱片堪称《理发师》的最佳版本。这么说不仅因为这次录音汇聚了普雷、达拉、贝甘查这样的美声传统名家,也因为阿巴多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将罗西尼的灵巧乐队和风趣的歌唱表演结合得十分完美。此后,唱片公司还为他出版了其他罗西尼的歌剧,包括《灰姑娘》、《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利亚》和《兰斯旅行记》,都十分出名。如今这个录音,已经 4 次再版,依然受到乐迷追捧。
3.诺诺《波浪的力与光》,莫里奇奥·波利尼,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DG,1974
; |0 B2 V2 {) A2 W8 R
如今,这个录音早已转成 CD 介质,作为 DG 的 20 世纪经典音乐系列一再发行。诺诺的作品是为纪念智利左翼诗人克鲁兹而作,被题献者正是波利尼。因此,尽管如今已有不少其他录音可以选择,但它作为首选仍然出现在各种推荐媒介上。这部作品在表演时采用的是传统的钢琴协奏曲形态,然而其剧烈的起伏和力量对比全然超出传统音乐的范畴。波利尼和阿巴多合作过多部协奏曲的演绎,但恐怕没有一次合作能与这个录音相提并论。两人不仅在音乐演绎的能力上旗鼓相当,对作品本身的诠释也很一致。尽管阿巴多并不过多谈论自己的政治立场,但在处理这部明显具有左翼运动色彩的先锋作品时,仍然游刃有余。
4.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芝加哥交响乐团,SONY,1990
* ~+ ?/ R& ^4 Z上世纪 80-90 年代,随着 CD 介质的兴起,大量旧 LP 被转成 CD 发行,而 SONY 则集中推出一批新录音来验证新介质的可能性。阿巴多和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的全套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就录制于这个阶段。奇怪的是,这套唱片在国内很少看到,而且并不像其他转到 CD 介质上的版本那么出名。然而仔细聆听会发现,这时候的阿巴多已经在把全套交响曲当作一个整体处理。其中尤以《第六交响曲》的演绎最为出色。
5.施托克豪森《群》,柏林爱乐乐团,DG,1996
- H9 J# Q/ e v: p9 F( K1957 年,施托克豪森应西德广播委约创作了一部用三支交响乐团演奏的巨型作品。次年的首演由三位大作曲家——施托克豪森、马德那和布列兹——分别指挥三支乐团,这个录音和另一个由作曲家亲自指挥的录音一直存在西德广播的资料库里,成为多年来唯一的音像资料。1996 年,阿巴多和克里德、戈德曼三人合作了全新的录音。通过更为先进的音响技术,制作出了三支乐队环绕听众的效果。这个录音于 2012 年再版,仍是弥足珍贵的资料。
6.欣德米特《室内音乐 1-7》,柏林爱乐乐团,EMI,1996-1999
! P% u L7 z( D* O1 [
作为 20 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欣德米特的音乐曾深深影响了包括施托克豪森、诺诺在内的二战后一代作曲家,而他几乎所有乐队作品都是针对作曲或者乐队演奏训练而创作的。这七部“室内音乐”实际上是为不同编制所做的 7 首协奏曲,作曲家本人还曾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过这些作品。阿巴多在 1996 和 1999 年分两次录制了全部 7 首作品,他的演绎被媒体评价为“从容不迫,卓尔不群”。正是由于他和艺术家们的优秀演绎以及作品本身具备的独特魅力,唱片的每次再版都很快被抢购一空。
7.理查·施特劳斯《埃莱克特拉》,维也纳国立歌剧院,ARTHAUS,1989
2 t/ v" t' q' g
阿巴多曾先后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维也纳国立歌剧院担任首席指挥,留下的歌剧录像非常多。除了庞内利给他的版本拍摄的歌剧电影,现场歌剧影像也非常丰富。与晚年专注于交响乐不同,彼时的阿巴多更致力于拓展歌剧院的保留剧目。在那个专注于意大利歌剧的年代里,他先后排演了贝尔格的代表作《沃采克》与穆索尔斯基的《霍万斯基党人之乱》。这些歌剧除了在排演上有很大困难外,无一例外都有厚重的管弦乐队部分。1989 年录制的理查·施特劳斯代表作《埃莱克特拉》,汇聚了当时德语世界最优秀的三位女演员伊娃·马顿、布里吉特·法斯宾德和谢丽尔·施图德。几乎从乐队起句的阿伽门农动机开始,演出就始终处在亢奋当中。
8.威尔第《安魂曲》,乔治乌、亚拉尼亚、巴切利奥娜、康斯坦丁诺夫,柏林爱乐乐团,EMI,2002
7 W! J2 }5 T. w2 ?" K' ]阿巴多至少三次灌录过威尔第的《安魂曲》。EMI 分别在 2001 和 2002 年发行了这个制作的 CD 和 DVD 版本。这次演绎赢得了极高评价,甚至有业内人士评价阿巴多是当今指挥家中对这部作品挖掘最深的一位。这部长达两小时的《安魂曲》以震怒之日为核心,号角齐鸣的场景让观赏者情难自禁。结尾的《拯救我》如同一部歌剧的场景一般极富戏剧性。
9.贝多芬《交响曲全集》,柏林爱乐乐团,EUROARTS,2008
" s4 \0 a8 U) ?; N* ^
自离开柏林爱乐乐团后,阿巴多的主要工作便围绕瑞士的琉森进行。深居简出使得他的动向变得愈加神秘,而音乐爱好者逐渐把琉森音乐节当作一个朝圣之地。每年,为数不多的由他亲自执棒的音乐会总是保持着很高的质量。从 2004 年起,病情有所好转的阿巴多回到柏林举行了一系列现场音乐会,曲目包括他最擅长也是乐团曲库中最经典的马勒、布鲁克纳、勃拉姆斯和贝多芬的交响曲。2008 年推出、2013 年以蓝光碟形式再版的这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可以看作阿巴多一生音乐工作的总结。作为一位公认的交响乐指挥大师,他也和前辈们一样,每次录制都会带来对作品更深入的挖掘。
10.聆听寂静,纪录片,EUROARTS,2003
. U+ }& l# F% ]8 W, ~5 l1 Q2 U
2003 年,欧音公司著名纪录片制片人保罗·施马茨尼推出了关于阿巴多的纪录片《聆听寂静》。这是在这位指挥家离开柏林爱乐乐团、淡出主流音乐圈之后,首次近距离对他进行的访谈。影片围绕着他与阿巴多的数次谈话,从中,施马茨尼逐渐挖掘出阿巴多罹患癌症淡出繁忙演出后的艺术进展。这段时间里,阿巴多并没有沉溺于什么玄秘的宗教,而是在音乐中找到自我的平衡。并且也正是这部影片第一次明确地提出音乐演出之后的寂静往往具有何等力量。可能是因为这部影片的关系,阿巴多此后在琉森和其他地方的音乐会通常都伴有观众识趣的寂静。不同于平日里常见的音乐会演出,曲终观众会迫不及待地喝彩。而在阿巴多的音乐会上,对他最大的褒奖反而是留出足够的安静的时间。屏息聆听寂静,几乎成了阿巴多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