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红灯记 于 2011-9-15 01:36 编辑 " Z7 S- o4 w9 I v
. t) v" A/ T# B4 p) h2 O- p% k! {) I2 \
. \8 j& K, f2 T1 |, J: q$ I铁芯是由软磁性物质制成的,当线圈中的磁场出现时,就会磁化铁芯。因此铁芯的存在使得磁场加强了,另外铁芯是高导磁的物质——磁体,这样大部分的磁力线就被限制在铁芯中流动;/ S d8 L7 E/ U/ s7 a& |+ @2 g
铁芯的底部开有一个小的缝隙,中间填充有非磁体。这样,磁力线在这里就受到阻碍,当缝隙与磁带相接触时,磁力线就穿入磁带中。由于磁带上的磁粉是硬磁体物质构成,这时它就被磁化,形成剩磁。 ~& n2 c( B7 F, D( K* p4 \7 F
磁带在不断运行,这样,时间上分布的电信号最终转化成磁带空间上分布的剩磁信号,磁记录就实现了。% |. v+ V, U3 D; O9 f( R/ P3 N1 k
铁芯使用软磁性物质制造,原因是在无信号时磁头不能含有磁性,若已先有磁性,那它也会磁化磁带,形成一种错误的信息.因此,铁芯要选用剩磁很小的软磁体。
1 ^; U/ T4 L9 I, v+ Y0 C2 }2、重放(放音与放像)$ H8 d9 Q$ c/ Z. i/ ^ W1 b, E( J
重放是记录的逆过程,它也是由环形磁头和磁带一起工作。此时的磁带上已有节目信号(剩磁),而磁头任务是要读取它,因此磁头线圈和录音时不一样,不送电信号。
, O3 i! Z9 d$ A/ b% v7 I# D7 w3 _当磁带运行经过磁头的缝隙时,磁带上的剩磁磁场也进入铁芯;随着磁带的运行,剩磁磁场的变化就反映成铁芯中磁场信号的变化;处在变化磁场中的线圈会感应出电流,这样,空间分布的剩磁信号就还原成时间分布的电信号。! A1 ?1 i% O& M7 ^7 n W
从原理上看,同一个磁头既可以完成重放,也可以完成记录,所不同的是给线圈通以信号,还是接收线圈感生的信号。实际上在普通的磁记录重放设备中,记录和重放磁头也是合一的,这种磁头称为“录放磁头”。但是,记录和重放对磁头的特性要求并不相同。重放磁头要求缝隙小一点,以提高拾磁灵敏度;而记录磁头则要求缝隙大些,以增加磁化能力。这个矛盾,对录放磁头来说只能以折衷方式来解决,结果使录放效果都不理想。因此,高质量的录放设备都设了单独的录、放磁头,这就有了所谓三磁头录放系统,即:记录磁头、重放磁头和下面要讲的抹音磁头。
; _, Q) y/ w5 t% X6 k3、抹音) x8 u; g1 Z, {2 W% _
将磁带上的磁信号消除,是为重新记录做准备。它的工作器件也是磁头和磁带,但与录放不一样的地方是,抹音磁头的磁头缝隙比录音、放音磁头要宽很多。' c* I7 s2 m+ ?6 p
消磁的方法有两种:直流消磁和交流消磁。, W% M% N) e; I6 u/ c% I# H2 T
直流消磁就是给磁头通以强度大的直流电。这时磁头象一个强磁铁,它可以把磁带上的磁粉全部磁化到饱和。这样,重放这种磁带时,虽有磁场,但是没有磁场的变化,也就无法使线圈产生感生电流。这种消磁方法简单实用,广泛应用于小型的或廉价的录音设备,但最大的缺点是磁带上饱和剩磁会产生较大噪音,直接影响录音效果。
+ ]6 A0 M% x2 b交流消磁是给磁头通以强度大的高频交变电流。这样,当磁带通过磁头缝隙时,会被交变磁场反复磁化到饱合、退磁、再磁化……重复磁滞回线的过程。当磁带逐渐远离磁头缝隙时,交变磁场的影响越来越弱,磁滞回线也就逐渐收回O点,结果使磁带完全失去磁性。2 q: |* j6 Y8 ^
用一个比喻:直流消磁就是用浓重的笔墨把纸完全涂黑以掩盖文字,交流消磁则是用橡皮把文字擦干净,不留痕迹。显然,交流消磁法更优秀。
7 r9 K1 @' W Q. z4、偏磁
6 H3 L3 ?3 H- Y! y) D/ a! V4 l7 Z* n在初始磁化曲线中,最前面的地方是非线性的,也就是磁头施加的磁场变化和磁带磁化的磁场变化规律不成正比,这样就会带来信号的失真。偏磁的作用就在于使记录的信号加一个偏移电压,使它避开非线性的初始磁化曲线部分,只使用1到2的线性磁化部分,这样的录制的信号才不会失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