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4-1 09: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话题够学霸的。我觉得二点法的最大好处是频响更有保证,平坦的频响对提高杜比编码的精度也更有利。但二点法的应用应该有个限制条件,就是录音EQ已固定,是带EQ的测试结果,不完全适合楼主引用的图,这也注定了这个方法不能用于卡座的最初设计。2 w, ^# p& E Z8 t2 O c
+ w# t2 Q& v A' D8 Y
给定一个带/头系统,卡座录音部分的最初设计主要有两个变数:偏磁和录音EQ。偏磁设定的首要任务是尽量保证中、低频有最低的失真度。满足这个条件的偏磁通常是过量的,不过没关系,从这个偏磁点出发,到最终的“最佳”偏磁点,一路上需要做一系列的妥协,且基本趋势是减少偏磁电流。其中我个人理解的最大妥协是尽量抬升高频饱和区的上限,因为在饱和区以内的高频损失是可以通过录音EQ进行线性补偿的。如果再加上动态范围和信噪比的考量,整个卡座录音部分的设计工作与其说是个优化共赢的过程,倒不如说是个妥协折中的过程。
0 [1 B1 i& H6 c* c8 v% r2 D T" P/ W
和其它许多工程类问题一样,科学实验做多了自然会产生经验公式(可能不止一个),经过实践检验的经验又会被写入标准手册,而原本的科学由来却逐渐被后人所忘记。我想,楼主例举的几个偏磁设定方法就属于这一类的经验标准。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我没有能力追溯科学的源头, 就姑且做这样的猜测:"最佳”偏磁的取法之间是有少许侧重点差异的,1kHz -1dB的方法是比较照顾失真度的偏磁折中设定方法;6.3kHz -5dB的方法是前一个方法的高灵敏度实用改进版;而二点法是一种更侧重于频响的偏磁折中方法,前提是录音EQ已是定数,设计能够基本保证只要通过微调偏磁把二点频响找平,其它指标就不会太离谱。3 O U P9 ^$ X( E: J9 ~/ N
5 O5 r' e. R& @4 H% Y5 y举例说明,假如录音EQ对315Hz的补偿量是0dB,对10kHz的补偿量是+9dB,那么当用二点法把10kHz的电平调到与315Hz的电平相同时,相当于把10kHz的未补偿前的电平调到-9dB, 这样就和楼主引用的曲线有印证了。
# y* K/ }( h7 W. ]& \7 k
/ r8 p/ i' {- _9 z& R" I不知我过去的印象对不对,好像绝大多数的收录机是用单点频(1kHz -1dB 或 6.3kHz -5dB) 法调偏磁的。而几乎所有的高档三磁头卡座都推荐使用二点频法调偏磁。二点频法的突出优点是对CAL功能的支持. 对一个普通的音响爱好者,或一个纯文艺的乐迷来说,通过把两条红杠杠与零对齐,就能把任意卡带推上至少 20~18000Hz ±3dB 的水平,这人机界面不能不说很友好。但是,事实是否真的这么完美,这背后有没有对中频失真度的过度妥协? 否则怎么会有像中道1000ZXL为代表的Bias/EQ多元CAL的奇葩卡座存在呢?期待高手解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