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赶快注册并登录访问我们网站,呈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加入
x
1980年之前,中国的实体唱片都是单声道,只有密纹唱片和薄膜唱片两种格式,密纹唱片三块一张,薄膜唱片三毛一张,后者的声音质量差太多,好在价格便宜,群众基础好。在那个国门新打开的特殊年代,磁带极其罕见,CD好比天外飞仙。2 ] C5 s. h. q! h
据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后简称“中唱上海”)的裘洲龙先生回忆,当年尼克松访华,到上海来送给厂里一些音乐磁带,让技术人员颇为惊奇,也很困扰,这个立体声磁带可以翻录,可是如何操作呢?国内当时根本就买不到立体声的专辑,最贵的国产密纹唱片是十寸的,而非国际流行的十二寸、七寸。0 @0 I- t4 D8 \" F/ a% f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国有过立体声唱片的试制,并不成功。国内的第一条立体声黑胶唱片生产线是从瑞典TOOLEXALPHA公司进口的,1979年年底登陆上海。项目的当事人,有的离世,有的退休,如今还活跃在业界第一线裘洲龙先生算是其中一个,他也是列入“十二五文化发展纲要”的“中华老唱片保护工程”的技术顾问之一。: z3 c% F$ r" C% S; E
裘先生197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电化学专业,随即分配到中唱上海。据裘先生回忆,立体声项目在1978年启动,技术带头人是李宝善,当时厂里的副总工程师、国内的声频专家头牌。次年十月,李先生带了厂里的精干力量远赴斯德哥尔摩,验收设备实习培训。就资历而言,裘先生当年并不够格出国,厂里大学生很多,但他热衷、钻研技术革新,总工程师器重他,破例提拔进了考察团。( {' N4 Y z" W2 Z* d% Q
他在瑞典待了一个月,接受特训,前半个月学习电铸,后半月是压片。国家给他每月二十元人民币的生活补贴,当时人民币对美金的汇率是1.5:1,这点钱在国内是豪奢,在国外积攒一阵,连个最便宜的电子手表都买不起。差距是巨大的。
H/ O9 X4 {5 v7 c瑞典人的好客、礼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一次,设备开机之后出了故障,瑞典厂商的老板也不追究谁的责任,照单全赔,他给中方客户的回答是:人都会犯错,不是你们操作失误,就是我们指导得不够清楚。临别之际,还多送了一套修理工具、好些零部件。; D6 y0 d' I) D, h+ ]0 I
两套母盘电铸设备,五条压片生产线,通过航运,这些洋玩意来到上海,1980年1月试生产,立体声黑胶唱片一经上市,引爆热销。这些当年的新产品,和现在复刻的黑胶唱片相比,质量还是要差一点的。
/ r) X% b0 O5 t, i$ k+ o原因很多。当时中唱的厂区设在徐家汇,旁边就是大中华橡胶厂。噪音、碳灰,没有现在专业级的防尘降噪的厂房设计,唱片质量不如现在也是自然的。
5 O# H, ?* b: Y# G( W. n也有好处,蒸汽免费获取。黑胶唱片压片的过程需要蒸汽提供压力,橡胶厂的大锅炉同时满足了两家厂橡胶和黑胶唱片的生产需求,还解决了厂里员工的洗澡问题,这也成了厂里员工和家属的一项额外福利。
4 w( M& g. q8 l( D b$ }&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磁带以其小巧、便宜渐渐占领音乐消费市场,黑胶唱片式微。九十年代初,CD成为新的聚焦,中唱上海引进了CD生产线,1994年,黑胶唱片在中唱上海基本停产。
0 s( z- z- W) w2001年,中唱上海搬离徐家汇前,最后一条黑胶生产线被日本唱片公司购买,拆装打包,运至东瀛。从1979年登陆上海,近四十年过去了,很多人都忘了,那是中国的第一条立体声黑胶生产线,也是最后的一条。9 e/ T; q3 t6 Y( ~6 C! x: W
|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