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赶快注册并登录访问我们网站,呈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加入
x
单声道单轨录音使用一只话筒,这可能是众人皆知的了,然而要说单声道单轨录音也要用两个或者中两个以上话筒时,恐怕很多人都不解了。手上有南瓜4.2开盘机的开友们,拿出你的机器看看,是不是有MIK I 和MIK II两个话筒输入?是不是也同时有两个旋钮分别进行左右声道的增益控制?,最近我在我们网站的硬件置换板块里,看见一位开友出的南瓜4.2单声道小开盘机,还有三个话筒输入,只有一个线路LINE 输入,为什么会这样呢?
0 x# e! D( ^/ Y- c2 c9 T7 d( U6 w. l3 u# J
具有三路话筒输入和一路线路输入的南瓜4.2开盘机的输入组件0 ?% t; a+ @, X0 p' }
, U% U% x6 U( C
前几天,我向本网站一位曾经从事电影录音的电影工作者求问:当年你们用南瓜4.2做电影录音的时候常常是使用一只话筒还是两支话筒?他给我的回答是用一支话筒,貌似没有使用过两支话筒。
& \* V; b! [; O实际上,单声道单轨录音不是现在数字数码录音那样,就用一个话筒记录整个声场的信息就了事了,模拟时期的单声道单轨录音技术也是很复杂的:尽量要有尽量记录现场的声音信息,通过单声道重放出来感染听众。比如现在我们很多记者去采访会议或者晚会的现场,手持一支立体声话筒就应付了事,实际上这是很不科学的,录出来的东西无法让听众感觉到现场感,虽然是立体声话筒,主声场的信息和副声场的信息很不自然,这是一种局限和遗憾,当然现在基本上没有人去注意这些细节了,能录出声来就万事大吉啊。
2 p' C0 l9 R" B- Z- E1 Z: r有过经验的开友一定听过从前的单声道唱片,无论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其中很多单声道的唱片给我们的艺术感受至今还萦绕在我们的脑海里...' v* h/ C+ |; _2 L: ?( k/ T
; _ _8 p( q' U5 j1 m. X- i- o
2 R9 y) J! `$ m6 H/ b
敬爱的周总理在四届人大作报告时,使用了3支单声道话筒& v* c8 j5 C# o+ G5 F2 b$ ^
" F1 Y+ B) k1 A5 x3 h& T, t再好的话筒,它能拾取的声源只能是点声源,因为它只能处在空间的某一个点上拾取声音信息,要想把一个点声源、一个空间的更多不同的声场信息都收录起来,必须要用多支话筒从不同的角度去拾取,然后把这些信息通过电路“混合叠加”起来,这样放我们就获得了单点声源或者空间胜场跟多信息,重放后的声音才会丰富、真实,现在普遍的单支话筒收录人声,即便是用立体声的也要加效果渲染才能听、才好听。3 x2 T \ P- {4 ^8 E
) d2 @' U, _+ h
! y: g9 R7 r l N! i: n! M" l L
南瓜4.2开盘机和话筒有关的框图
}- {$ b4 [5 l
0 T5 K! _2 s' n$ E. h从上面的框图我们可以看到,南瓜4.2的两只话筒在通过话放后,分别经过电位器进行衰减控制后接到一根线上了,而其附件上更是把同上结构的三支话筒的话放输出通过衰减电位器接到一起混合使用,这样录制的声音更丰富。这样收录进来的声音,通过各自的衰减器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调整后非常丰富、非常真实、非常自然,动听。# c/ Z- V7 Y+ _$ e+ L
$ H8 n3 W2 {; s% B N
" c3 h- ~5 `* G6 X2 t( P3 A周总理在这里用了6支话筒% b- ]1 K* W/ ^' N/ [. F
5 x$ T& j, M! G' v% {9 r当然,上图总理讲话时用了那么多的话筒,也可能是有下面的情况,由于当时政治气氛,为了保证万无一失而设置的;也有可能是因为当时扩声设备的局限,每支话筒分别接入不同的扩声设备往不同的方向扩声,这都是有可能的 ,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了。可是现在,大型活动中和重要讲话,还是用了不少的话筒,请看我们的习大大的英姿
1 O; O) a* t. h* O8 S7 g! t) s* N6 q, K0 `, R/ }, t' ^; y. \
9 e: V+ P6 p* q4 k3 n# A& j
E5 ~# G) c, D尊敬的习大大在讲话时,也用了不少话筒呢* ]8 K8 q& ]; D8 X
- u' q1 Q/ Q, ]8 s. V! B" g0 J7 S5 \; S( w1 @
待续..." S) L Q; M) u- e7 P
$ v5 g* s, g: F7 l, ]9 r' Q5 ^% {3 r
' b% h7 C. R4 Z
6 x4 V0 s1 G; p8 Q/ ]& V5 G7 w5 v1 p% |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