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快注册并登录访问我们网站,呈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加入
x
本帖最后由 红灯记 于 2012-4-13 16:21 编辑 6 q& Q& B9 w7 s! m2 O1 r" o
' e6 X H/ [' z& |2 |模拟音响的定义% r& e( |) c# }& R0 W) N5 Z& x3 r
自然界的声音是以模拟状态存在的,故在声一电和电一声转换的过程中,声音信号必须要模拟化,无论何时音响系统中都无法离开模拟技术,但模拟音响技术与数字音响技术相比,在噪声、失真和动态等技术性能方面逊色很多。* q9 V4 s) c, H$ ?/ [( r
编辑本段模拟音响与数字音响
% z) ]: M% n% n; b& X& g) D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听到的各种声音,其信号强度都是随时间连续变化的,我们称这种信号为模拟信号。传统的声音记录方式是将这种模拟信号直接记录下来,例如磁带录音和密纹唱片(也称EP唱片)就是将声音拾取处理后以磁记录或机械刻度的方式记录下来,此时磁带上剩磁的变化或密纹,唱片音槽内的纹路起伏变化都是与声音信号的变化相对应、成正比的。记录储存这种模拟声音信号的载体,诸如密纹唱片、盒式磁带等,称为模拟音响软件,而能够播放和(或)记录这些软件的信号处理设备,诸如电唱机、磁带录音机等,则称为模拟音响设备或模拟音响系统。模拟信号在录制、传输、处理和放大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失真和噪声,使得模拟音响软件和硬件的电声技术指标难以大幅度提民为了克服模拟音响技术的缺陷,数字音响技术应运而生,并从本世纪8年代起获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7 Z# k/ |( {0 p7 ~# ?/ `
编辑本段模拟音响技术设备
2 e& \; y, d* h4 Y( v4 g7 N1 Q 当我们需要完全明白一个扩音系统的操作时,我们首先必须要知道音频信号的传输方向。明白了信号的传输方向,才能使我们懂得怎么样按顺序去连接器材,以达到每次都能正确的连接方法。音响锁链(audio chain)就是按顺序把所有音响器材正确地连接起来。为什么叫做音响锁链呢?因为我想大家都有以下这样一个大概念,一条锁链的最弱一环,可以决定这条锁链的最大强度如何。因为在锁链受拉时,最弱一环是首先要断掉的。
. a! w; i6 ^! G; F# B! { 话 筒:& ?: `5 m2 |0 ~ W ^- B
话筒处于音响锁链的第一个环节,它是一种把声音能量变成电的能量的电声器材,所以话筒是一个换能器。当人声、乐器声、CD机等发出的声音到达话筒后,它会令话筒内的薄膜产生振动而变成电信号。此电信号是声音的模拟,它所产生的电信号是很微弱的,通常一个动圈话筒当接收到人声或乐器声音时,所产生的电信号在0.1伏或以下。 因话筒所产生的电压太小不能推动骊台功放的,故首先需要一个前置放大器把电压提高,这个前置放大器就是调音台。 , S/ Q8 Y6 Y& x- N
调音台:
: ]- M5 |5 t2 V( T4 \6 V6 p o前置放大器是把话筒所产生的0.1伏电压提升至1伏左右,此电压也叫线路电压,当需要将多个话筒的输出信号提升至线路电压时就把它们混合起来,这就是音响锁链内的调音台。简单的说调音台是将多个话筒信号提升,并集中之后作为一路或多路地输出。
4 T+ P$ E; p! s+ A 信号处理器:. ~ D" z! U2 p- T2 F
音响锁链的第三个环节是信号处理器或称效果器。一个信号处理器是在不把线路电压的电信号作增益时,就把电信号作其它的处理。这跟前置放大器或功率放大器把信号放大是有所不同的。均衡器、延时器、混响器、压缩器、限幅器、噪声门、分音器等等,都是信号处理器其中的一种。经过它们的处理,送给功放的将是一个准确而优质的信号。
9 X( i4 T1 j$ O 功率放大器:$ ~! R3 u9 S) G) y( t/ c
信号通过处理后就到功率放大器,是把放大了的能量输出到音箱来推动音箱内的单元。功放接受的线路电压(约1伏)作为它的输入,而产生音箱电压作为它的输出。信号直至功放前都是前置电压或线路电压,这些电压伏数是较低的,到了音箱电压时,功放是要输出相当大的电流到音箱单元。 , c2 T$ u$ \1 }0 i
音箱:
0 l! u5 X' e* s: g3 v5 u- C音响锁链中最后一个环节就是音箱。它与话筒一样是一个换能器,是把电的能量转变成声音的能量,让坐得较远的听众也能听到话筒收进来的声音。 扬声器必须要能接受功放所输出的高伏数的电压及大电流,扬声器的阻抗要抗衡功放所输出的电流,它随着不同的频率对输入的电流产生不同的阻抗,这种阻抗的改变在直流电信号时是不会产生的。
' j7 T1 A4 k! @ 其它:在音响锁链中除过以上设备外,所有器材的连线也是其中一环。最简单地说,所有连线从话筒直至功入的输入,都应该是要作平衡处理的。而音箱线便要使用越短、越粗的,且要多芯的,就会有越好的效果。) t; D2 Q7 U: K5 ^. A
编辑本段模拟音响100年
' S4 d8 e. y5 ~$ D 从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到1977年日本三大集团在音响博览会上展出展出光学式唱片(DAD),正好是100年。这是模拟音响(包括唱片和磁带两种载体)发明、发展再到在全世界普及的100年:
( U* y8 A) l' H: O* l4 r% E" s 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Phonograph):纵向振动,圆筒形“唱片”(蜡管)。 ! ]+ n+ d2 B* T1 I4 D0 V0 p
1887年,E·伯利纳(E·Berliner)发明横向振动,圆盘式“唱片”。
7 u7 f$ ]- `+ O' C6 S 1888年,美国奥柏林·史密斯(Oberlin Smith)提出了用剩磁录音的可能性(磁录音原理)。 ) J* r5 Q; E s+ [
1893年,圆盘式唱片上市。
4 W) B. ^. _7 i! M8 K" X 1898年12月1日,(丹麦)波尔森(Valdeman Poulsen)发明磁性录音机:录音电话机(Tele-graphone),通过磁畴取向记录、重放声音。
1 h) g' L3 S' S/ p+ @! C 1901年,伯利纳开设胜利公司(Victor),大量生产圆盘式唱片。 " R" ^0 i& O+ L7 ^: i& @' k
1909年,波尔森发明直流偏磁录音法。
# }4 t( T3 |# ], @ ?9 ~0 [8 u/ Z 1924年,真空三极管、电磁刻纹头、MIC等相继实用化。
2 P3 ~! U1 {8 S8 H$ `; O/ ^8 L 1925年,贝尔研究所J·P·马克斯菲尔德(J·P·Maxfield)采用“电气灌片”,唱片录音步入“电气化时代”。同时,由电动拾音头、电子管放大器和电动扬声器组成的“电唱机”逐步出现。 : a8 h% |( j: T9 x- `' {
1926年,(美)奥奈尔发明纸基磁带。 ' S1 {$ |( A. Q0 h$ D
1927年8月,(美)威廉·卡森和卡彭特发明钢丝录音的交流偏磁法。
; @1 |8 Y) R* L# N5 s( | 1928年,(德)弗莱马发明塑料基磁带。
8 r& H6 I5 l5 a V! I7 _6 {$ G 1930年,(德)德律风根的钢丝录音机、劳伦兹和英国马可尼的钢带式录音机开始上市销售。 3 V/ @: r$ l. e: W2 S j6 T
1933年,苏联自行设计研制磁性录音机。 , W3 V2 Y: A+ ]8 S& R5 C$ j+ L( }8 h2 m
1935年,(德)AEG(通用电气)公司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商品磁带录音机,带速76.2cm/s,用BASF的塑料基磁带,应用广泛,技术先进。 同时,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制成钢丝录音机;日本电气、安立电气批量生产钢带录音机。
8 v0 u$ f- O' { a1 v# G# ? 1939年,纽约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钢带式录音机立体声放音表演。 : C/ l8 d4 j2 P$ h; Z+ Z9 G
1938年~1940年,德、日、美先后发明磁带录音的超音频交流偏磁法。 * n8 ^# C- h! v1 k/ k9 p z/ g0 q
1947年,美国3M公司先后生产了纸基和塑料基(涂四氧化三铁)的商品磁带;美国霍夫曼制成多声道磁带录音机。
* ?7 X/ N( z# d7 E' o 1948年,3M公司生产了涂布茶褐色磁性氧化铁的塑料基磁带。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系统(CBS)研究所的P·戈德马克(P·Gold-mark)研制出密纹唱片。不久,33 1/3RPM的LP与立体声技术结合,奠定了Hi-Fi的基础。 ^0 G2 O- Q: i6 [0 g1 L
1949年,美国生产出商品磁带立体声录音机。
- @: u( ^5 B" Z( r; z9 z 1950年,日本东京通信工业公司(SONY的前身)开始出售日本最早的磁带录音机和纸基磁带。
( h' Z! k6 J' n& E l, W 1951年,上海钟声工业社制成我国第一台钢丝录音机。 4 U0 `$ {1 E& t- X. R: ]; {8 f1 I) P( U
1953年,钟声工业社又制造出我国最早的磁带录音机----钟声591。 4 L' D6 ?% h3 P- y6 a
1956年,日本通信工业公司制造出晶体管化便携式录音机,可录放1小时。
- K, a7 j0 ~3 D' o6 o 1957年,美国出售菲德里派克(Fidelipac)循环卡式录音机,开始是单声,后改为4迹2声道立体声。 ; n/ D g9 [1 x2 `8 `; M ^
1958年,德国生产带速不恒定的“轮缘驱动”电池式小型录音机,为录音机进入家庭创造了条件。 美国RCA开始出售6.25mm带宽、9.5cm/s带速、4迹2CH立体声卡式系统。 45度/45度 调制的双声道立体声唱片问世。 8 W- r2 z- }( E) c
1960年,日本开始生产主导轴驱动电池式录音机,如SONY551;3M出售3M卡式系统,带宽3.81mm,2迹立体声,单方向用,演奏45分钟,自动装带,自动放音,内部结构精巧。 ! g4 C* K2 J7 Z+ M. s' o3 H
1963年,荷兰菲利浦研制出小型盒式磁带录音机,带宽3.81mm,带速4.76cm/s。 k: t% c) M% Z
1964年,日本SONY公司生产了记者采访用的全晶体管便携式录音机,带速19.05cm/s,小而轻。
0 z7 f5 f( a2 h& B0 v' v" j0 \7 ?( V2 Z 1965年,美国里尔·杰特公司制成8迹循环卡式录音机,立体声磁头为4层,为汽车厂接受,已成为IEC标准。 + x! f7 W. Q8 f8 [- G! ~5 _
1966年,瑞士库德尔斯基(Kudelski)公司研制出了记者采访用Nagra III型全晶体管录音机。 3 b. q' z: g& d, {1 n
1969年,日本奥林帕斯和荷兰菲利浦分别研制出微盒式录音机,带宽3.81mm,带速2.38cm/s,双面1小时。
( |* r+ g6 t# C) C 1970~1975年,瑞士斯杜德(Studer)公司先后研制和生产了多种广播和演播室用高质量盘式录音机,带速9.5~38.1cm/s,有电子计时器,电子记忆自停装置。 美国安培(Ampax)公司研制出专业用盘式录音机ATR-100,采用无压带轮、无主导轴驱动机构和高超的电子伺服技术。 . ~ @: ]+ d, \, n+ I
1973年,上海玩具元件厂制成我国第一台盒式磁带录音机----葵花HL-1型,还先后研制出广播和专业用便携式长城DTL-4型和落地式730型盘式录音机。
+ Z! ~- Z! Y- U8 y9 s/ q1 e 1976年,日本SONY、松下、TEAC 联合开发出大盒式磁带录音机(ELCASET),带盒尺寸:150*106*18mm,带宽6.25mm,带速9.5cm/s,工作时自动将磁带从盒中拉出,剪接方便。日本松下生产了DD电机和隔离环传动机构的U-38系列盘式录音机RS-I800U,第一次引入微机实施一系列功能控制。
* ]; B# l) T: E( y 1980年前后,瑞士Studer公司开发出A801、A802等一系列微机控制的专业盘式录音机。
6 J; w4 { ?- ], | 1967年5月,日本NHK研制出第一台旋转磁头式数字磁带录音机(2CH,1TRACK,1INCH TAPE)。音响发展史上萌发出了数字化的新芽。 6 L; ~" i, ~; j
1977年10月,日本三个集团公司(三菱-TEAC-东电化、SONY、日立-哥伦比亚)开发出光学式DAD并在音响博览会上展出。这标志着数字音响技术已经成熟。
" Y; y: b0 x& H5 }2 p) { 1982年10月,SONY和PHILIP公司在音响博览会上联合推出CD式DAD,并将提案提交IEC,CD开始正式面市。数字音响时代已经到来。6 X1 l1 r* v/ O; q# B& f
编辑本段永不消失的模拟音响
1 E$ s7 y/ Q+ X5 e& ? 永不消失的模拟音响——从留声机到LP唱盘 自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到1982年索尼/飞利浦公布CD格式后LP唱盘/唱片的逐步停产,在音响世界不过100多年的历史中,模拟唱盘的存在足以傲视其它任何一种影音讯号源。 % m: F1 c, f6 w6 k
回首留声机到LP的发展历史,揭开模拟时代的神秘面纱,通过本文,希望能够引领读者进入到模拟音响的世界中去。在iPod、MP3之类数字播放机充斥于我们面前之际,领略一下模拟音响独具的魅力吧!4 m. c% a; j# W& k
玛丽有只小羊羔 “玛丽有只小羊羔,雪球儿似一身毛……” 这是出自发明家爱迪生(Thomas Edison)之口的一句儿歌。1877年,法国人克罗斯(Charles Cros)邀请爱迪生为他研制一种能自动记录电报信息的装置。在机器试制完毕后,爱迪生取出一张锡箔,将它卷在刻有螺旋槽纹的金属圆筒上,让唱针的一头轻擦着锡箔转动,另一头与受话机相连。然后他摇动着曲柄,对着受话机唱起了“玛丽有只小羊羔……”的“经典”唱段。当这一切完成后,爱迪生又将唱针放回原处,再次摇动曲柄,接着机器里就还原出了同一句句子。
8 K: u! ^- f% l- E; r' C 此后不久,这种被爱迪生称为Phonograph(声音记录者,希腊文)的机器正式诞生。当时的它们只是被用来记录话音,并非我们今天所谓的“音响”。而这一点,爱迪生也是在10年后才领悟到的。( w% g& P# p$ F7 `; ]# E
Gramophne的诞生6 {# ]+ y4 M; X! [+ K* F h
由于Phonograph必须在圆筒上以纵向刻有螺旋状的音槽,因此有着复制困难的致命缺点,录音效果也不尽理想。真要说它的好处,大概就只剩下可录可播的双重功效了。于是,早期就有人通过改良Phonograph来制成简易型Dictaphone录音机。音乐家巴尔托克在东欧各地采集民谣时就背过它,布拉姆斯也曾利用这种圆筒录音机录制过“匈牙利舞曲”。
0 k. J8 R5 _% A0 ?9 E4 c) x: A 1885年,贝尔兄弟与同事丁特(Charles Tainter)将锡箔圆筒改成了涂上蜡的纸筒,据此申请了Graphophone的专利,并在两年后成立了American Graphophone Campany(美国留声机公司)。 : `+ }4 U8 a. j) W3 Y, l9 D
1887年可以说是留声机发展史上的第一个转折点。除了AGC的创立外,爱迪生再一次发现了Phonograph的价值(在此之前,他潜心于灯泡的研究),于是Edison Phonograph Company(爱迪生留声机公司)诞生,它一直维持到1894年破产为止。此外,德国人贝林纳(Emil Berliner)进行了在涂蜡的镀锌圆盘上录放声音的试验,并且为他发明的机器命名 Gramophon。由于Gramophon具有实用性与易于复制的特点,并且采用了与日后LP唱盘极为接近的圆板录音片,因此也有人认为他才是留声机的发明者。而到了第二年,留声机才真正实现了商品化。
. O$ d5 Q0 ?" c) K( } |" b HMV的来历! v7 R8 r% |4 x3 l+ S0 j
1890年,投币式自动点唱机在美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只需要投入0.25美元,就能通过一条插在耳朵上的管子来收听到喜剧、笑话、吹口哨与铜管乐。1894年,哥伦比亚留声机公司(Columbia Phonograph Co.)制造出一种以弹簧驱动的家用留声机,售价才40美元,这为留声机进入家庭创造了契机。
" I$ O3 @8 F1 v" R1 v: W7 t2 d 与此同时,歌王卡罗素(1902年)和俄国男低音夏里亚宾(1903年)相继参与了唱片的录音,不仅打开了唱片市场的需求,也带动了留声机的销售。
1 r3 E7 B3 H4 F6 P 当时采用爱迪生Phonograph的有美国哥伦比亚公司与法国百代公司;贝林纳的圆盘唱片Gamophon后来成为了Victor(胜利,通常又可以取译音“维克多”),不久又改用英国画家巴劳德(Francis Barraud)所画的油画“它主人的声音(His Master''''s Voice)”来作为标志并更名为HMV。HMV其实也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EMI(科艺百代)、DG(德国留声机公司)、RCA(美国无线电公司)等唱片公司的始祖。HMV和小狗的标记今天还出现在日本JVC的产品中。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将当时的德国胜利公司更名为DG,日本胜利公司则只在国内使用Victor的品牌和标志,于海外市场改称JVC(Japan Victor Company)。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本地的二手市场,卖家习惯称JVC为“狗头牌”的缘故。2 C/ R' I% ]- p8 K6 J: l' C- t
1925年Victor把贝尔实验室所发明、内部装有Exponential Hom的留声机以Victorla商标发售,其最高档的型号Victorla 30日后更为收藏家们所抢购。这下,家庭主妇们应该高兴了,因为再也不必看到客厅中摆着一支沾满大灰尘的喇叭了。
4 f% x$ `7 d Z- V$ N$ Q9 {+ c 开创电气录音时代
, z$ V) {2 C9 P( i 1906年,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发明了电子管,使得电讯号的放大成为可能。包括贝尔实验室在内,许多人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中,他们发现声音可以变成电流信号,利用电子管的电子增幅作用来转动录音机,将信号刻录到唱片中。相对于之前,必须对着大喇叭进行演奏或吼叫的机械录音(Acoustic),这无疑又是一个重大突破。
8 P7 Q; w9 B+ T8 S \# j 1920年的11月11日,英国人杰斯特(Guest)和梅利曼(Merriman)将伦敦西敏寺举行停战纪念日典礼的实况透过电话线传输,记录在了附近高楼上的圆盘中,这是最早的电气录音实验。
5 @2 g9 h% {/ N3 j$ _ 1925年,英、美两家哥伦比亚公司采用了贝尔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进行商用电气录音。这一年由此被称为“电气录音元年”,与1948年LP唱片问世和1957年立体声唱片问世同属于模拟音响时代的里程碑之一。当时的唱片称为SP(即Standard Play),采用虫胶加干柏油粉的材料,转速每分钟78转,一面只能录3~5分钟的音乐。不过,即便有这许多限制,1925年的3月,哥伦比亚公司还是将录音机搬进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录下由900多人合唱的“圣子今夜诞生”,其壮丽的效果奠定了电气录音成功的基础。 在唱片录音品质改善的同时,重播设备也有了明显进步。唱盘的驱动由发条变成了电气马达,重播时还采用到电子管放大。这时唱片公司把目标转向古典曲目,1927年哥伦比亚为庆祝贝多芬逝世100周年,计划录制了贝多芬交响曲的全集。同时,唱片公司也进行了一些整合:Victor入主RCA,成为RCA/Victor(所以今天RCA Red Seal Studio系列唱片中也能见到小狗标志);1931年HMV与英国哥伦比亚合并成了今天的EMI;德国Graophon改用Polydor(即后来的宝丽金,今天的环球唱片公司)的名字;以便携型留声机Decca命名的唱片公司出现,今天它在台湾被称为“福茂”(环球唱片的子品牌之一)。加上后来为索尼所收购的CBS(哥伦比亚/新力唱片,即CBS/SONY),今天的“5大”唱片公司在当时也已初具雏形。. I3 k5 u# p8 m1 N
发明家所特有的固执伴随着1929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令爱迪生彻底退出了留声机领域。此后的10多年,留声机技术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突破,相反倒是录音设备,如麦克风等在技术上有了不小的改进,这最终又将促进留声机向LP的过渡。并且,20世纪30年代有声电影的兴起也带动了音响行业的发展,这一切,都有待于我们在下期分解了。8 K' w' Z: b3 ?
1883年,世界上最早的音响公司Thorens诞生,当时的产品是机械式音乐盒。1928年,它开始生产唱盘专用马达,从而揭开其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历史。 1893年,在芝加哥的美国博览会上,爱迪生首次公开示范了Motion Picture,它被认为是有声电影的雏形。 1899年,巴劳德将他为爱迪生创作的油画His Master''''s Voice中的圆筒改成圆盘,卖给贝林纳的Gamophon。1900年6月正式成为Gamophon的商标。 1904年8月,哥伦比亚公司在美国以1.5美元推出双层唱片,超低价格得以顺利进入平民家庭。
1 S8 x9 } }: s9 K! b- B6 r( n 1918年,松下幸之助在大阪成立松下电器制作所,到1931年才开始生产收音机。 1918年,丹麦高度风(Ortonfon)成立,二战后开始生产唱盘和MC唱头。 1923年,西方电器公司(Western Electric)试验将声音与胶片同步播放。 1925年,美国Shure成立,以出品MM唱头著称。 1927年,西方电器的子公司Altec Lansing(剧院之声)与Electro-Voice和JBL相继成立,它们同为美国音响业的元老。 1932年,乐富豪(Wharfedale)于约克郡成立,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音箱制造厂之一。
' U/ _* f( \4 b! Q f8 U 1939年,BBC开始试验立体声广播。
* [' I3 j9 G0 c6 Q# ?9 ]# s* b 20世纪30年代后的整整40年间,模拟音响的发展进入到了颠峰时期。除了1925年首次商用电气录音,被誉为模拟音响3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中,有两个就发生在这40年里:1948年LP(Long Playing)唱片的问世意味着现代意义上胶木唱盘/唱片的诞生;1957年美国录音协会确定将45/45刻片技术采纳为立体声唱片的标准格式,结果它一直被延续到了今天。. A0 x8 _: l2 o7 t4 w+ H
20世纪30年代前后,留声机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原先的发条驱动改为了电动马达式,电子管放大技术也被运用到其中。此时,唱片公司将目标转向了古典音乐,还是在1927年,哥伦比亚公司为了纪念贝多芬逝世100周年就录制了贝多芬交响曲的全集。
- W, ]! p/ F( F% `# i- P 这段时间里,唱片公司也进行了一些整合:Victor入主RCA,成立了RCA/Victor(所以今天RCA Red Seal Studio系列唱片中还能见到小狗的标志);1931年HMV与英国哥伦比亚合并成了今天的EMI;德国Graophon改用Polydor的名字(即后来的飞利浦/宝丽金,现已为环球唱片所收购);以便携式留声机Decca命名的唱片公司出现,今天它在台湾被称为“福茂”(环球唱片的子品牌之一);加上后来为索尼所收购的CBS(哥伦比亚/新力唱片),后世的“五大”唱片公司在当时已初具雏形。+ k* M( T1 |; }/ W. O4 I
高保真时代的来临
( t; U2 D& j& D$ a: y B 所谓是“花开两枝”,伴随着电气录音的深入,麦克风、放大器等设备在性能和技术指标上都得到了突破。1930年之后的有声电影已经开始采用多麦克风录音,声音的清晰度和频率响应都远比当时的SP(即Standard Play)唱片要好许多。这样,就对唱片的制作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 v% k& @2 c+ N; R/ v 二战期间,为了能使海军军官分辨出英德潜艇不同的马达声,时任Decca技术主任的阿萨·哈替牵头开发出了一种能收录10kHz以上高频的监听器,这就是后来所谓的“FFRR全频录音技术”(Full Frequercy Rang Recording)。不过真正被运用到唱片业则是在临近战争结束的1944年。要知道,在战前,电气录音的频响被限制在了“可怜”的100Hz~500Hz以内,FFRR 40Hz~10kHz的频宽几乎涵盖了所有乐器的基频段,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了!
8 E; x! ?# e5 e' U' I/ j6 A" n 1944年12月22日,赶在圣诞节之前,第一张FFRR技术制作的唱片在英国上市。它的出现令整个产业投入到了新一轮的技术竞赛中去。之后,沿用已久的蜡盘为噪音较小的醋酸盘所取代,加热型录音刻针的运用使唱片的音质显著提高。家用留声机的循迹能力变得刚好,并且改装了采用宝石唱针的轻型唱头……类似的改进令High-Fidelity(高保真)时代逐步来临。
, H& W, X/ k6 D: j! v LP的诞生 " B: Q8 C* k+ s$ {
音质的改善是一个方面,但78转SP唱片只能录制3~5分钟的音乐让人难以接受。 % l4 n7 ~4 A' {0 t. w2 R
1931年,RCA就尝试推出33 1/3转的LP(Long Playing)慢速唱片,但却无疾而终。之后,哥伦比亚也开始了类似的尝试。由于不清楚LP的前景将会如何,两手准备的哥伦比亚同时采用78转和33 1/3转蜡板来进行录音。结果,1948年LP唱片实验成功,哥伦比亚成为了最大的赢家。这种唱片从最初的每面录制16分钟逐步增加到22分钟,恰好可以容纳大多数45分钟以内的交响曲。
! c$ J) t- V/ e3 c0 X6 z: G 不甘落后的RCA在第二年推出了45转的EP(Extended Play)唱片,音质等同于LP,每面录音时间约5分钟。由于配套的唱盘价格便宜,时长又恰好适合流行音乐的应用,很快在年轻人中打开了市场。
; L" W: A4 U: ?3 c9 d3 f 之后,还有种16 2/3转的超慢速唱片问世,但很快被淘汰。恰恰是这样的原因,后世的我们可以在一些唱盘上见到78、45、33 1/3转等3种转速的切换开关,就连唱头也分成了SP、LP/EP两种。1953年,RIAA(美国录音工程协会)确定将RCA的New Orthophonic均衡电路设定为LP统一的唱头放大标准,结束了近10种规格混于一世的局面。今天我们在放大器上见到的Phono端口,大多符合RIAA的这个标准。1 N; k- Q+ K1 e4 |' A M3 K
革命性的立体声 / {/ H, M' P! e0 `' Z
1953年,Decca在West Hampstead录音室与曼托瓦尼乐队合作进行了第一次试验性的立体声录音。3年后,它研制出了在同一个音槽内录制两种不同讯号的方法。不过,最终采取的45/45立体声唱片刻片模式却是由美国人所掌握的,那是1957年的事了。
2 P( d9 V0 f) c 美国人所采用的方法是在胶木唱片的音槽里以45度的V字型划出两路声轨分别用来记录左、右声道的信号,然后唱头内的线圈也被设计成45度读取,最终产生出立体声效果。相对Decca的方案,虽说各有优点,但由于前者在唱片的刻制与唱头的装配上比较方便而获得了广泛认同。江山人才辈出,至此,LP开始了它的黄金岁月。
" J2 S# |9 ?8 A* [: T& O% [1 Q/ V7 ~' q 1956年,RCA与日本Victor开始出品45/45的立体声唱片。只是初期的立体声LP唱盘都为专业产品,主要提供给电台等机构使用,直到1962年气垫喇叭的创始人Edgar Villchur推出第一部供音响发烧友使用的AR手动式唱盘为止。AR唱盘的避震悬挂系统在当年被称为“什么都不怕”,内容里那把准备击向AR唱盘的铁槌令许多人至今还印象深刻。$ l" U% s- V) A A$ S3 g$ O
立体声唱片推出后,Ortofon就有了它在MC唱头中的代表作——SPU系列。1995年,Ortofon还造了颗以6N纯银线绕制的MC Rohmannh唱头来夸耀他们的技术成就。Denon在1963年推出的DL-103唱头至今仍有后续型号在生产。Shure在1964年推出的Vl5唱头成为了MM 唱头中的经典之作。 1 r1 Z S# l+ c! e- Q* N
立体声初期开始流行动态平衡型设计(Dynarc BalanceType)的唱臂,Grace于1958年发表的G-240 SemiIntergrated Tome Arm。1959年,英国SME推出了静态平衡型(Static Balance)唱臂3009(短臂)和3012(长臂),其优秀的构想设计与精密的工艺立刻改变了唱臂的流行方向。3009日后成为第一个获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珍藏的唱臂。1957年Thorens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非磁性转盘TD124,1983年为庆祝建厂100周年推出的TD126MK CCentenial转盘更为美好的模拟时代留下精彩见证。那个时候,学习能力超强的日本厂家开始崭露头角。YAMAHA的KT-1唱盘就获得了不错的评价。Neumann的录音室用转盘同样如此。
1 H! z6 l( Y& [* y* T 面向Digital的时代 1 H. O6 `: @) @; ]- n3 E8 T0 ?5 e
这之后,LP唱盘迎来了它最辉煌的时刻,但也开始了它退出主流舞台的时刻。因为数字技术开始出现在我们面前。
. ~- o# g1 @) V 这一时期值得我们关注的另外一些话题:
0 I) d. y0 X' a8 }* ~$ E 1940年,Walt Disney制作了第一部立体声电影Fantasia(幻想曲)。60年之后,Disney发行了《幻想曲2000》DVD来纪念这一历史性时刻。 1946年,东京通讯株式会社成立。12年后,它以SONY的品牌推出了全世界第一部晶体管收音机。6 }' W H" s2 a1 Q& u2 r1 V
1947年,世界上第一本音响杂志《Audio》创刊。它曾是美国最为畅销的音响杂志,于本世纪初停刊。
/ \& V: G0 d T3 L% O 1949年,Harry Reizes在Hotel New Yorker举行了世界上第一个音响展。
6 i [, x& o, k7 h' r 1952年,Harman Kardon成立。在收购了JBL、Mark Levinson、Infinity、Lexion和AKG等多家公司后它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音响制造企业。. @" ^0 z7 ?& E% ^1 x) A9 ?0 v
1959年,各主要唱片公司开始发行立体声唱片。7 E- U3 J7 C! o7 x
1963年,飞利浦在柏林的国际音响展中发表了卡式录音带。
; m- @8 u9 s+ W 1965年,Ray Dolby在伦敦向Decca展示了它的录音噪声降低装置,这就是最早的杜比降噪技术。$ P. \4 l7 J' q9 y4 [( V$ j) j7 ^
1969年,以生产LP唱盘闻名的Linn在英国创立。
* ~8 Z+ ^* ]- b) P; z 20世纪的最后30年对于LP的发展来说,是极富戏剧性的。在这其间,它经历了从颠峰到没落再到近乎消亡的巨大转折。新技术的涌现令LP无论在性能和普及度上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然而,一些更新的技术,比如说今天已经家喻户晓的数字处理技术却以更为强盛的生命力出现在了我们面前,它们的到来则预示着LP终将告别历史舞台。 图00 Stanton STR8-30,直驱式LP唱盘中的翘楚(题图说明)4 N; g! q e# K2 F
如果说前面的40年,LP的世界是为欧美厂家所主导的,那么,到了1970年代,勤奋好学的日本人终于有机会走到了前台来。我们不得不感叹历史是多么惊人地相似,之前我们在说到相机时可能首先会想到莱卡,但在今天,数码相机的世界却为大多数日系品牌所掌控。LP,或者说整个音响史中,这样的一幕一而再,再而三地在重演。 新生代的崛起
7 `. q7 c) A% U# ?" Q. M 1969年,日本松下(Technics)推出了第一部Direct Drive马达直接驱动式LP唱盘SP-10。这在当时还以Belt Drive皮带传动驱动为主导的LP世界里引起了轰动。富有创新精神的驱动方式解决了一个长期以来困扰着人们的难题,那就是伴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唱盘皮带老化的问题,并且使得LP唱盘第一次真正做到“收放自如”:想让它转就转、停就停。如此一来,也为后世那些热衷于“打碟”和Remix的DJ们多了个炫技的法宝。# j+ L6 |, Y9 N; i
只是,直驱式唱盘在取代过皮带传动后不久又顺应了“风水轮回转”的说法,最终还是让位给了发烧友普遍认同的、“音乐味更浓”的皮带传动。因此,现在流传下来的马达直驱唱盘大多都是日本制的产品,如索尼TTS-4000、天龙DP-5000和Micro DDX-1000等。
6 e4 ^6 q3 ^) H( W 不过,正是源于它的不再流行,使得我们有机会在二手市场上见到大量直驱式LP唱盘。对于那些今天依旧想品味LP滋味的初级玩家,这种价廉、同时又易于维护和保养的直驱式唱盘倒就成了首选。
" e* a. G F3 A7 P7 P* L 1974年,日本Victor开始采用水晶震荡器的相位伺服方式来稳定转盘的转速,这就是所谓的“石英锁定”方式。之后索尼等厂家也纷纷使用到这项技术,从而大幅提高了转盘的精密度。 唱头与唱臂的演变 除去唱盘驱动方式的演变,1970年代前后伴随着新材料的出现,在唱针、唱臂等各个方面,LP都在不停“进化”着。5 _8 S2 @. j1 z" q3 K
1973年索尼发表了采用碳纤维制造的唱臂;先锋则以铍来制作唱针的连杆;Technics用到了钐钴(Samarium-Coblt)混和磁铁来生产MM唱头;今天以出品静电耳机闻名的Stax推出了静电式唱头CP-X;而来自英国的Linn强调了高精密度的制造工艺,一直到现在它都在出品高级的LP唱盘。正是这些厂家,为LP的迅速普及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时LP唱头与唱臂的制造几乎成了日本人的天下。还是在1962年,朝仓收就创立了Supex,次年即以Ortofon(高度风)的品牌推出MC唱头,这一次,他让全世界都领略到了来自日本的音响美学。同年,松下秀雄创建了Audio Technica(铁三角),它在后来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唱头生产商,其中的AT-l还是日本第一款MM唱头,之后的AT-35(VM式唱头,1967年)和AT-34(第一款双动圈式MC唱头,1977年)都是非常经典的作品。
2 B8 J; U9 R% _; ?4 {. X “一个人”的唱头
- ^7 T3 V& W8 O: D6 A3 D- V 1977年,伴随着Grado对MC唱头专利的开放,更多日本制的MC唱头出现,其中就包括了不少的“一人”公司,Hi-End音响的“小众”在这里被发挥到了极至!像是只接受客户订货制作的Win拉力测量式唱头、采用象牙为原料的Miyabi、镶上蓝宝石的Argant和以石南根来制造Mr.Brier唱头的Goldbug,它们的诞生为发烧友们带来了更多乐趣。 另一位东京技术学校毕业的Nabori Tominari从技术观点制造MC唱头,以Dvnavector品牌出售,他与光悦截然不同,但仍吸引一些追随者。那个时候,由管野义信开创的Koetsu(光悦)唱头成为了众人眼中的终极目标。此人不仅精通古典乐和油画,还是位御用的铸剑师,就连日本天皇的佩剑都由他亲手铸造。多才多艺的他出于对市售制品的不满,亲手设计和制造起唱头来。起初只是自用或赠于亲朋好友,直到1978年拿到美国销售后才声名大起。他所强调的传统技艺与自身的神秘气氛让发烧友为之疯狂。另一位东京技术学校毕业的Nabori Tominari则从技术观点来制造MC唱头,以Dvnavector品牌出售,他与光悦截然不同,却也吸引了一批追随者。
6 G1 H5 u3 T. u1 y 数字时代降临
+ j. U7 D# Y1 o, V0 S7 J& g 现在,我们可以谈一下飞利浦了。以灯泡起家的它到那时已经有80年的历史。; h3 J( |' w4 P9 n! \8 g7 }6 W! M3 n
1969年,飞利浦率先提出了激光影碟的构想,5年后激光唱片的雏形出现,到了1979年它联合索尼开始进行Compact Disc(CD)的开发。而当1981年松下电气加入CD阵营时,CD与LP的大战才正式上演。其实,还是在1970年代,录音师们已经开始了数字录音的尝试。这种被称为PCM(Pulse Code Modulation,脉冲码变调)的技术也就是后来CD的编码方式。
! E0 s ?6 f+ U) w7 x, \9 q 1972年,BBC在调频广播中试用数字设备。同期,NHK将PCM技术转移给了Denon。那一年的4月24日,在东京青山的TwerHall音乐厅,Denon录制了史麦唐纳弦乐四重奏演出的莫札特第15号弦乐四重奏。这一次的录音后来被制作成LP发行。现在我们该明白,为什么会在后期发行的那些LP唱片上看到Digital的字样。除了表明这是通过数字录音技术得到的之外,某种角度上来说,也意味着模拟音响代名词的LP即将日落西山。
3 C) i) k7 I- K. p5 B& {! P 1979年元旦,Decca在维也纳录制了鲍斯考夫斯基指挥维也纳爱乐的新年音乐会,这是英国唱片公司的首次PCM录音。比较具有历史意义的是,这个录音在1980年代被制作成CD唱片,也是世界上最早的DDD制作(即以数码录音、数码混音和数码制作的CD唱片)。
# a( T/ s" A1 ?' d- V0 f7 a9 O LP保卫战
) B* Y2 T3 u, N7 p) V. k 虽然CD在上市之初遇到了不少困难,包括被人诟病为“声音粗糙”和“缺乏音乐味”(这种说法直到今天依然存在),但它对LP的冲击却是巨大的。: m8 M: B+ }" X3 h% o
很快,LP保卫战拉开帷幕。1982年,当宝丽金在汉堡的CD压片厂正式投产之时,由Denon离职员工组成的Highphone在日本成立。两年后,海老泽澈创立了Roundale Research。而曾在日本最早的MC唱头厂家Fudelity-Research工作的池田勇则成立了Ikeda公司,发表的Ikeda 9唱头被称为“梦幻终极唱头”,算是在进入到数字时代后模拟音响的一大进步。/ T. e$ g3 @& ?: ~, ]
在欧美, Goldmund(1984年,瑞士)、Roksan(1985年,英国)、VPI(美国)、Graham Engineering(1986年,美国)、Wilsonbenesch(1989年,英国)和Immedia(1990年)同样是数字时代模拟音响的拥戴者。
3 m( c% d0 i3 f* I4 s4 c- c; P 到了1990年代,LP终于从大众层面上消失。CD和磁带录音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各种各样新格式都不断涌现。在那个时期,“Digital”已深入人心,除了歌舞厅里DJ用到的LP,它已经不再会出现在寻常百姓的家中。LP唱片的全面停产更是令这一趋势迅速蔓延。% }. F$ R3 s6 i, o8 w
然而,有趣的是,到了21世纪,伴随着SACD和DVD-Audio这两种被称为下一代音频格式的唱片出现,人们似乎又回到了从前。“拥有LP才有的完美音质”成为了对SACD最好的褒奖,我们在音响展中见到越来越多以LP作讯源的演示,那些久未推出LP唱盘的老厂也从满是灰尘的仓库里重新找到那些模具和图纸,Opus之类唱片公司也重新开始了LP唱片的发行,这一切,似乎都在述说着LP不死的神话,即便它们只在非常小众的音响发烧友中传开。
+ E+ G U6 Z+ M* _( S 这一时期值得我们关注的另外一些话题:
$ `5 Z2 M8 R1 l 1967年,《Stereo Sound》(立体声)杂志在日本创刊。侧重Hi-End音响的《Stereo Sound》与侧重于家庭影院的《Hi Vi》在今天同时还出中文版。
5 [) ]! d$ f" a: F' e0 u) k 1970年,EV提出4声道矩阵LP唱片格式。7 \, ]2 S, j3 b
1972年,日本Sansui(山水)推出QS矩阵式唱片,这是最早对LP环绕声的尝试。
4 P2 f3 R1 M0 u! w" ~9 f 1972年,Mark Levinson成立,它为现代的晶体管放大器奠定了新标准。12年后,Mark将公司转手再成立Cello,之后又再次转手并创建Red Rose。6 n3 E( ^- o# e1 @
1975年,Meridian(英国之宝)创立。如今以成为数码音响的领导者之一。
# r6 g: s6 ?( \# g 1977年,TEAC发表了DAD唱盘的试制品,为CD的诞生立下汗马功劳。& g6 R: }& g* W) C2 r2 D
1982年,CD正式上市,DAT原型机诞生。后者由于其近乎“完美”的数码录音而遭到唱片商们前所未有的封杀,最终退出家用市场。
2 M' _! P+ r1 m& o# [) ^! V0 @4 z! H9 G 1984年,宝丽金的CD压片厂里诞生了第1000万张CD唱片。) G a3 n* O' |' {. L. u& x& p
1991年,为了抗衡飞利浦的数码录音机DCC,索尼推出MD,但直到6年后才真正开始为人们所接受。3 a6 G; ^; E- S
1997年,DVD诞生。
! x3 f7 p& L1 Y( `7 q, F& h
: H0 E1 y C/ Y* ^* i2 f9 U; Z: L- {以上部分内容源于网上资料,有删节,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2 R1 B2 O: `& h5 x
7 d- n" F0 [" z/ B# C/ a) C6 e' s( K, k-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