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查看: 5359|回复: 7
收起左侧

录音史上的一些声音载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13 16: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赶快注册并登录访问我们网站,呈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加入

x
      自从爱因斯坦发表了《相对论》,从理论上阐述了时间的可逆性,人类就一直梦想着乘坐时光机回到过去,探究历史的细节和原貌。其实早在19世纪末,录音技术的发明,已经为未来开启了一扇时光倒流的大门:我们今天可以聆听100多年前录制的唱片,不正是身临其境在历史的声音中吗?录音技术从早期的蜡筒录音、快转机械录音唱片,到走向成熟的电气磁带录音、高品质快转、慢转唱片、立体声录音,再到高科技的激光唱片、数码录音,以及各种格式数码音频载体,一步步走向完美、简便、耐用。同时,随着录音方式和声音载体的演进,“唱片”对于音乐本身的创作、演奏和演唱风格又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像拍照片,最初是一种记录影像的技术,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从黑白到彩色、从粗糙到精细,它也在悄然的改变着我们的着装、化妆和表情风格。   Q- w$ \0 O# Z$ L. d
      世界上最早进入商业流通的人工录音载体是蜡筒,它的录音和拾音原理和后来的唱片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声波的振动带动刻刀刻出音槽(20世纪20年代末出现了电气录音,但基本原理还是一样的)来保存声音。笔者没有直接听过蜡筒录音的音效,但听过再版到CD上的腊筒录音,声音中以噪音为主,人声和琴声依稀可辨。蜡筒留声机更近似于玩具,在当时也更多的用于办公室留言而非音乐欣赏。不过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Bartok)曾经用蜡筒留声机在匈牙利各地进行采风,录制民间歌曲,带回去进行加工整理。可见蜡筒录音还是可以很准确的记录音乐的音高和基本音质的,但无法传神的记录音量和音色。尽管音效差强人意,但是蜡筒录音为我们保留下来许多“传奇”的声音,包括作曲家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的讲话和1分钟的钢琴演奏,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安东·鲁宾什坦(Anton Gregoryevich Rubinstein)以及大文豪托尔斯泰(Lev Tolstoy)的讲话录音,从而在物理上最直接的保留了一代精神巨人在地球上的声音。蜡筒录音几乎没有过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没有成为普及性商品,很快它就被快转唱片所取代。
8 l3 M5 R% c8 i) x$ j( V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印有爱迪生头像的蜡筒

. G' w9 [# o" j# A3 e! K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爱迪生的蜡筒留声机
快转唱片(SP)是相对于后来的慢转唱片(LP)而言的,在它定型后的规格是每分钟78转,所以在国内也被称为78转唱片。快转唱片相对于蜡筒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是水平拾音,比起蜡筒那种蹬水车式的垂直拾音要稳定的多;制作唱片的胶木和虫胶比起蜡筒的腊或锡箔也要结实、稳定的多;早期的快转唱片一面可以放三分半钟,后来出现了可以放5甚至7分钟的唱片,这样两面相加就可以录制一部中型作品了,这也是后来借助唱片产业迅速崛起的“流行歌曲”每首歌的长度大多在3至5分钟的原因之一。蜡筒的录制时间则要短许多,且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商业化规格。此外SP唱机的唱头和唱针技术也得到了革新,使得唱片的音效得到了质的飞跃。因此无论是在可靠性、保真性以及使用方便程度等等各个方面,快转唱片都远胜于蜡筒,因此它垄断了录音制品市场大约50年。

* O, a# }. z, }2 E; H) v# 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作者收藏的78转唱片
+ m1 ?) `$ C- x  R( k* u7 a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可播放78转唱片的唱机
    唱片作为一种成功的新兴商品开始在全世界销售,于是诞生了一批真正意义上“享誉世界”的音乐家和明星,比如歌唱家卡鲁索(Enrico Caruso)、小提琴家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钢琴家科尔托(Alfred Cortot)、流行歌手平·克劳斯贝(Bing Crosby)等等。在此之前音乐家的名气和影响力极少能走出所在的大陆,而唱片在全世界的发行,使得音乐家名利双收的同时,也促进了各种音乐流派之间的了解和融合。但艺术的特质之一是“不可复制”,而唱片的商业属性正是“可复制”,这其中的矛盾在当时并未引起大多数人的关注。只有富特万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切利比达凯(Sergiu Celbidache)这样有着超越时代预见性的老师,能够发现录音技术对于音乐艺术是一把双刃剑。
/ _% _" Y! Z) e' A3 U
经过大约30年的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SP唱片已经发展的日臻成熟,加上音箱、功率放大器的发明、技术改进,录音的高保真时代来临了。在笔者听过的SP唱片中,以弦乐录音最为传神。克莱斯勒演奏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在我听过诸多版本中,还是原版SP唱片更胜一筹,那种丰腴的音色和结实的质感是再版LP和CD难以传达的。SP唱片的钢琴录音也常有极品,如钢琴家莫伊塞维奇(Benno Moiseiwitsch)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第二钢琴协奏曲,现在听来通透甜美的琴声仍然栩栩如生。但在声乐和交响乐方面就差强人意了,因为那个时代的录音技术在频响范围上还不是“全频段”,所以无法准确的表现人声和交响乐的宽大动态。另外SP唱片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每5分钟就要换一次面,也就是说要听一部交响曲,至少要换4次面。如果这还勉强可以接受的话,那么听一部歌剧则变成了一种体育锻炼,几十次的换面,音乐也被切割的支离破碎。所以到了40年代末,LP唱片出现了。
: X3 E& Y  C. U) Q; Z2 O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P快转唱片(左)和LP慢转唱片对比
    LP唱片是每分钟转33又二分之一圈的唱片,加上材质和压片技术的提高,纹路可以刻得更密,因此又被称为“密纹唱片”。早期的LP唱片单面可以播放20多分钟,60年代后的产品单面最多可以播放35分钟,这样一部交响曲就可以不间断的播放,甚至一部瓦格纳的乐剧播放起来也不那么令人心烦了。另外还有一种45转的唱片,它也是LP唱片的另一种标准格式。一些追求绝对高保真的小唱片公司发行过一些45转发烧唱片,因为从理论上说,转速越快,刻录音槽时保留的细节也就越多。但是在商业上45转唱片主要还是用于流行音乐的单曲唱片,因为它转速快,单面的播放时间也就短。LP唱片并没有像SP唱片替代蜡筒一样迅速垄断市场,而是经过了大约10年的时间才彻底代替了SP唱片。这其中大致有以下两大原因:     1、SP唱片经过了50多年的市场垄断,有大量的产品发行,因此为了现有产品的使用,SP唱机的制造并没有立即停止,因此SP唱片的制造也就不会立即停止,这很像现在VCD僵而不死的原因。     2、早期的LP唱片在保真度上并没有绝对的优势,而且由于是密纹,所以非常的娇气,稍有划痕便会产生很大的噪音,而SP唱片则皮实得多,甚至摔成两半重新粘上还能勉强播放。     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立体声唱片其实和唱片的转速没有技术上的关系,从技术上说制作78转的立体声唱片没有任何困难,并且德国在1944年曾经制作过78转的实验性立体声唱片。只不过由于立体声技术大规模用于商业唱片是在1955年以后,而那时LP唱片已经逐渐在取代SP唱片,因此后来的立体声唱片都是LP唱片。

/ X0 h6 ?, D/ a5 Y$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作者收藏的一张45转LP唱片

8 L2 h  q( P6 s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作者收藏的一套LP唱片及其外盒(托斯卡尼尼指挥NBC交响乐团演奏的贝多芬交响曲)

: Y* g+ }  W+ v: w1 p: I
        在SP唱片的时代,唱片、唱机和当时的汽车、冰箱一样是一种高消费商品,加之在声音保真技术上仍不完善,因此尽管它已进入千家万户,但对全社会欣赏音乐的方式改变不大,现场音乐会仍是人们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而更便宜(因为播放时间增长了数倍,所以LP等于比SP便宜了数倍)、声音还原度更好的LP逐渐占领市场之后,人们开始逐渐习惯在家里喝着咖啡、抽着香烟,穿着睡衣听音乐,这确实是一种比现场音乐会更便宜、自在、方便的方式,而且可以数十上百次的重复欣赏。当时的人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对于音乐这种“时间的艺术”其实是一种压抑其生命力的聆听方式——这就像新鲜荔枝和罐头荔枝一样,罐头随时都能吃到、相对便宜,也挺好吃,但是“新鲜”的重要性可能要到许多人已经习惯了罐头的口感,而不知何为“新鲜”的时候,才显示出其珍贵和不可替代。同时,唱片成为演奏家技巧瑕疵的“铁证”,演奏技术的天衣无缝代替了音乐气质的个性魅力,成为演奏、演唱家成功的第一要素。于是一批选拔“唱片明星”的音乐比赛应运而生,技巧和所谓风格的准确性,成为青年音乐家在比赛中获胜从而出人头地的前提,这和音乐个性的展现虽没有必然的矛盾,但是像格伦·古尔德(Glenn Gould)这样能够在唱片产业商业规律和自身艺术审美个性中两全其美的音乐家为数不多。
    从声音的保真度来说,LP唱片已经是近乎完美的产品了,所以直至今日,LP唱片并没有完全从家用音响的音源中消失,它仍然是一些追求最高品质音质的音乐爱好者的首选。但是LP的缺点太明显了,就是使用很不方便:     1、LP的面积较大,不便于携带。     2、LP很娇气,划伤、灰尘、潮湿、摆放不当、唱针质量不佳或调校有误,都会造成唱片永久性的损伤,还有防不胜防的静电,会造成爆破杂音;而如果要消除静电和灰尘,就要购买昂贵的洗碟机,无形中增加了成本。     3、虽然LP唱片单面已经有30分钟的容量,但这并不足够,因为有很多交响曲和协奏曲都超过了30分钟,也就意味着换面还是要打扰听者完全投入的欣赏。     4,如果要充分展现LP唱片的音质,就要使用比较高级的唱机,而越是高级的唱机,在唱臂、唱头的调校方面就越复杂困难,虽然这正是个别音响发烧友的乐趣所在,却更是令大多数音乐爱好者头疼的原因。
; T& O* |2 ?5 A. a" N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LP唱机与唱片
    在LP占领市场接近20年后,卡式录音磁带被推向了市场,成为第三世界国家音像市场的主导产品。在专业录音领域,磁带录音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被使用,并开启了音乐录音“剪辑”的时代。专业的开盘录音机的录音效果从未被超越,个别高保真唱片公司至今仍然在使用开盘录音带进行录音室录音。但是民用卡式录音带则是另一回事了,无论是磁带的宽度还是材质方面,民用录音带都无法和专业录音带相比。虽然也有高级的金属和二氧化铬磁带发行,但由于成本原因,并没有成为主流。不过卡式磁带的优势也很明显:     1、便宜,售价大约是LP唱片的一半;     2、便于携带,方便复制。卡式录音机显然比LP唱机使用方便的多,双卡录音机还可以很方便的对原版磁带进行复制;     3、制作精良、保存得当、播放次数不多的录音带,其音效也很不错,但还是略逊于LP。     4、容量较大,虽然出于商业考虑大多数原版卡带的播放时间都和LP一样,但它单面完全可以录制45分钟甚至更长的音乐,这样它两面的容量超过了现在的CD。9 `& ]0 i' x* \" _
磁带这些“亲民”的优势,进一步使得“听音乐”这一在20世纪之前属于上层社会奢侈的小众艺术享受,成为全社会各个消费阶层都能承受的起的大众娱乐狂欢。其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流行音乐”产业。相比之下,所谓“古典音乐”的受众日渐萎缩,这就像电影和电视占据了人们休闲娱乐的时间,去剧院欣赏莎士比亚和关汉卿的人越来越少一样。在人口快速增长的当代,一门艺术的欣赏者没有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长,就意味着受众的萎缩,而古典音乐面临的是观众绝对数量的减少,这其中廉价的卡式磁带也许曾经是致命的“杀手”之一。 ( Q$ m; ^1 X7 @+ k; m1 L# K4 @
    录音磁带最要命的缺点是寿命短,一般10年左右就不行了,如果遇到潮热的环境,2年就变成磁饼,磨损也很快,一般只能播放几十次。因此卡式磁带在欧美国家一直没有成为主导产品,但在购买力比较低的第三世界国家则是CD之前的主要音像制品。不过要注意:在第三世界国家,不是买不起唱片,而是买不起音响。在20世纪80年代,播放LP唱片的音响系统最差的也要200美元左右,而一台单卡录音机只要几十美元甚至更低。
$ e" t- i- O/ ^
      20世纪最有戏剧性的音乐载体,就是CD(激光唱片)永远不会坏。70年代末Philips和SONY公司推出激光唱片的时候,声称其永不磨损。但是时间证明,CD在磨损方面,的确要小于LP,但在保存时间方面,却还不如LP。CD实际上是塑料制品,塑料并不是一种稳定的物质,因此出现变形、涂层脱落等等问题也就不奇怪了。但是CD及其衍生家族,如DVD,已经成为当今音像市场的主导产品,其作为商品的优越性也是很明显的:
    1、CD压制的成本低,便于大规模生产;     2、CD信号的读取是非机械的,这样也就不会有杂音;     3、CD的录音时间可以达到近80分钟,足以应付绝大多数的交响曲和奏鸣曲;     4、CD的体积小,也不算很娇气,便于携带。     便携式CD机的普及很能说明问题——LP唱机永远不可能便携;CD的音质在一般家用音响中并不比LP差,在信噪比方面还要明显好于LP,用于HI-FI音响系统中也能胜任;CD唱机的使用比起LP唱机方便、可靠的多。冷静的说,经过多方位的比较,CD的“综合素质”的确是优于LP的。LP只在音效方面有不很明显的优势,但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这点优势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 Y, K0 `$ Z3 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当年CD技术发布会的现场,CD与LP黑胶唱片的对比

' m- ]" ~2 c9 n& c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索尼公司1982年推出的首台民用CD播放机——SONY CDP-101
       80年代初当CD被推入市场,受限于当时的光盘存储及芯片处理技术的制约,它的技术标准并不是“全频段”的。为了节省存储空间,20Hz-20KHz范围之外的频段被消除了,尽管被消除的频段从理论上是人耳听不到的,但“听感”有时并不仅限于听觉神经范畴。44.1KHZ、16BIT的数字化采样同样也是一个“凑合”的标准,它会导致激光唱片在数字、模拟信号转换过程中发生信号丢失和变形,尽管这种信息损失微乎其微,但对于一双敏锐的耳朵而言却是明确可感知的。综合以上因素,CD唱片和LP唱片相比,在听感方面缺失了许多微妙的细节。特别是在高频段,CD的声音明显偏“尖、硬”,这在播放弦乐器时尤为明显。而这种实际上是数码音频信号的缺陷所造成的音质劣化,却影响了一批“CD时代”的演奏家和听众对音质的审美追求,进而造成了乐器调校、演奏技法等方面一系列相应的变化。加之CD出色的大动态保真表现,家用和舞台音响系统的音量越开越大,听众越来越追求、习惯“爆棚”的音响效果,这也使得演奏、演唱家想尽办法追求所谓“金属质感”、不择手段的扩大自身演奏、演唱的音量。“电光火石”、“如雷贯耳”的声音越来越普遍,而柔美的音色和丰富的细节退居其次——CD的时代带来了CD化的音乐诠释风格。
       数码录音带DAT是另一种高保真音响载体,但它并没有真正进入民用市场,原因是成本太高,使用也不如CD方便。但它的音效很好,是翻录LP唱片的首选。DAT现在在专业录音领域也面临“下岗”,很令人遗憾。

' d- `- X7 S9 T9 q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DAT数码录音带
    MD(迷你CD)的音色很硬,听流行音乐或用于业余现场录音还可以,但离“高保真”的要求还很远。随着闪存、硬盘录音机的普及,MD的日子长不了。

3 v6 P% g2 T$ Q& B5 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Mini Disc盘片

4 n$ ]# m0 m, L"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红极一时的MD播放机
       闪存、硬盘录放机在民用领域的代表就是MP3播放器和录音笔。这是两种格式比较低的播放器,严格的讲还不能归于音响产品的行列,限制其进入高保真领域的原因,是其为了节省闪存或硬盘空间,数码文件压缩率过大。但随着硬盘技术的日新月异,笔者预计:高保真闪存、硬盘播放器和民用硬盘录音机占领市场是早晚的事,现在APE、Flac等高保真数字音乐格式已经成为“发烧友”不再买CD的充分理由。     音乐录音数字化不仅使得录音“剪接”变得轻而易举,类似数码照片PS的“弄虚作假”也不再是什么神秘的高科技。我们听到的唱片的越来越完美,完美到令人觉得不真实,于是“回归现场”的呼声越发高涨,就像当我们看到一张张完美的有些离谱的“写真”照后,很可能会唤起人们对“现场走秀”的好奇心。但是已经被唱片“宠”惯了的耳朵,再重新适应现场音乐会的各种“不完美”也是需要时间的。所以现在音乐会舞台上,仍然是为了唱片工业锻造出的技巧超人占据主流,而一些个性张扬、魅力独特的演奏家已经开始了他们的“反击”,试图让音乐重新回归为“不可复制”的时间艺术。     录音技术历史上还有一些声音载体,比如钢丝录音机,迷你磁带等等,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技术缺陷也非常明显。DVD-AUDIO曾经是大家非常看好的未来的音乐载体,容量大(数百分钟,只一张就可以容纳贝多芬交响曲全集)、体积小、音质佳(理论上可以达到LP的水平,信噪比和CD一样)、成本低,但它还没有来得及一展身手就赶上了网络下载时代。悲观的说,传统的唱片制品很有可能将退出主流市场,可以从网络下载音乐的闪存、硬盘播放器将是未来主要的音乐欣赏工具——我们听音乐的方式,现在就已经从音箱时代转变为耳机时代了。
$ {1 o/ d2 Z: H# D$ }. r+ e" W此文源于网上资料,有删节,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J# s0 e, x6 x7 Q/ h: y& @
发表于 2012-12-3 19: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4_213:}
发表于 2012-12-4 13: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4_213:}{:4_213:}{:4_213:}; N0 H; I1 r$ q9 ?5 A! n. K
好文章!必须收藏。, H& u1 Y  L6 t; ^( ^7 C
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23: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难521 于 2012-12-5 23:12 编辑
/ s6 ]* }& p6 p. J* a( ]4 u, ^0 p" t% \7 x, ^3 @0 H0 {
哪里的文章哟,这留声机看起来这么面熟,原来是俺的留声机也6 n% e5 V' N7 Q& ]9 l' W- }
调整大小 DSCN3160.JPG
. A6 y) [+ u+ W+ Q9 y- d$ a
8 I  w) U8 i$ S1 s% @3 R6 N 调整大小 DSCN3145.JPG ; H5 ?+ K) [2 ?# ~, e# L3 _# k

- ^9 B& G/ l$ ~) }" P2 ?9 [ 调整大小 DSCN3147.JPG 3 w! u* b& E" z% I' X
. O0 ^, N+ y& [7 R, r$ T
调整大小 DSCN3162.JPG 2 e/ \( e# o* S, e7 n

" l& p6 o' A6 b6 u- y) x& P 调整大小 DSCN3151.JPG ) g: L' W6 H% `7 K, C
$ M7 C, k1 i* r; \/ B( C

! I  E( D$ Q* \6 N$ V) y4 c4 l) a/ V8 `+ A! u+ ]4 S5 \* ?, j3 j
! v2 c2 H+ g1 V0 H3 |' v
发表于 2012-12-6 20: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文章,看后很有帮助。
发表于 2012-12-9 19:3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没见磁带呀
发表于 2013-6-15 21: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要回顾的历史,耐人寻味的声音。
发表于 2013-6-29 23: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还是老唱片能记录历史的声音啊,认真学习了一下非常感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 桂ICP备20003207号-1  公安部备 45010302002201 客服:18077773618

GMT+8, 2025-1-26 03:21 , Processed in 0.07225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