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jwu 于 2012-7-16 06:32 编辑
* L# Y' F! X9 a! F+ {
% Y1 i1 c9 z0 a, J7 g" l6 ?24軌2吋帶相粼磁跡/磁頭間的串音可能較大,純猜測而已。
- q5 Q: B: O; s多軌錄音機的出現是配合了分軌錄音的技術。用多點話筒取音樂訊息,通過調音臺進入多軌機。後製作裡可能由各分軌再經調音臺,由錄音工程師調整音軌的平衡,最後輸出二軌母帶。
2 m) m# d* n. `1 p% ?+ l* Q2 C錄音工程師的判斷直接影響了混音後的整體表現;如果24軌帶子還在,各軌記錄的訊息可以重新混音成為新的製作。7 e* R% ?5 |/ A4 }
在數字錄音沒有普及前,多軌錄音機是錄音室的重要工具。
. k9 I$ z. J, n, {% ]2 k數碼化了後,多用硬碟記錄分軌資料了。其實數碼化的精神就在:記錄媒體是什麼不重要,有耐心用手寫,回到石器時代都沒關係,只要AD/DA過程能保真就行。所以數碼開盤機,數碼卡帶,光盤,磁光盤,及現在固態硬盤,就記錄數碼資料的工作內容,差異並不大。 STUDER D827會成為數碼開盤的第一代,也是最後一代,是可以預期的:因為技術再好,也無法突破磁帶為循序讀取的限制。同樣是磁記錄科技,用飛躍在磁盤表面的磁頭來突破循序讀取的限制,再用巨磁阻效應及貼近磁盤的技術,硬盤容量及讀寫速度都遠優於數字開盤機。
# Q z/ I% |0 |9 M" {, A% W: h2 L1 _$ D現在數碼錄音有各類軟件插件,用來製造各種模擬錄音機的效果,STUDER A800就是其中ㄧ個,由此可見STUDER A800在模擬開盤機中的地位!
& O1 D" E# X3 O( x6 y1 u& ]我不是這個專業,以上純屬個人推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