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查看: 1300|回复: 13
收起左侧

【开盘带】7寸4轨7.5速古典开盘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28 15: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赶快注册并登录访问我们网站,呈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加入

x
本帖最后由 youzi55 于 2019-6-28 07:09 编辑

01、软件类别:卡带
02、软件单位:盘
03、软件数量:
04、软件来源:N手
05、软件包装:塑料盒
06、软件成色:照片为准
07、外包成色:照片为准
08、版本类别:日本版/欧美
09、版本序列:————
10、版本编号:无
11、软件价格:
12、播放状态:正常
13、置换方式: 论坛中介、先款、其他
14、能否议价:不议价
15、运输包装:纸箱
16、邮寄方式:圆通
17、邮寄费用:看描述
18、买家确认:标准语为“我要了”
19、卖家确认:回复买家的标准语“确认”。
20、本网站中介:支持中介
21、付款方式:支付宝 276764669@qq.com  杨彦
              建行 6217 0028 7001 4614 554 杨彦 武汉市水果湖支行
              工行 6212 2632 0200 6951 015 杨彦 武汉市水果湖支行
              招行 6214 8302 7110 2476 杨彦 武汉水果湖支行
22、联系电话:18571634920 杨彦
23、售后保障:——
24、附件说明:

01——约翰斯特劳斯 蝙蝠 全剧 2盘套装 398元

蝙蝠 (约翰·施特劳斯创作轻歌剧)
蝙蝠(Die Fledermaus)三幕轻歌剧,小约翰·施特劳斯作曲 约翰·施特劳斯共创作过16部轻歌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蝙蝠》和《吉普赛男爵》。 轻歌剧《蝙蝠》是以为比才的《卡门》写剧本而出名的法国人梅耶克和阿列维根据德国作家贝涅狄克的喜剧《监狱》而改编的《年夜》为蓝本创作的。维也纳剧院的 经理买下《年夜》脚本,请哈夫纳和格内两人改编成适合于在维也纳演出的三幕德语轻歌剧脚本,请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了三幕轻歌剧《蝙蝠》。1874年4月5日,该剧首演于维也纳剧院。
三幕喜歌剧,法国人梅耶克和阿列维根据德国作家贝涅狄克的喜剧《监狱》而改编的《年夜》为蓝本创作的。
维也纳剧院的经理买下《年夜》脚本,请哈夫纳和格内两人改编成适合于在维也纳演出的三幕德语轻歌剧脚本,请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斯特劳斯创作了三幕轻歌剧《蝙蝠》。1874年4月5日,该剧首演于维也纳剧院
轻歌剧《蝙蝠》是约翰·施特劳斯写过的轻歌剧中最为著名的一部,也是约翰·施特劳斯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性。一百多年来,《蝙蝠》以其不凡的艺术造诣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大歌剧院,并一直成为许多国家一流歌剧院的保留剧目。在维也纳歌剧院每年的圣诞节前, 都要演出一场真正的“维也纳歌剧”--约翰·施特劳斯的轻歌剧《蝙蝠》。
《蝙蝠》的剧情引人入胜,其演出方式富丽堂皇,演出特点幽默诙谐。《蝙蝠》序曲更是家喻户晓,从它一问世起就成为极受欢迎的经典之作,是音乐会上不可缺少的演奏曲目。
歌剧《蝙蝠》演出实况视频 [1]
分幕剧情
故事发生在1847年的奥地利温泉疗养胜地巴德伊舍尔。 主要人物
艾森斯坦---子爵,男高音
罗莎琳达---艾森斯坦的妻子,女高音
法尔克---医生,男中音
阿尔弗雷多---罗莎琳达的旧情人,男高音
奥尔洛夫斯基---俄罗斯亲王,男中音
阿黛莱---罗莎琳达的女仆,女高音
布兰德---艾森斯坦的律师,男高音
弗罗希---监狱看守,道白演员
伊达---阿黛莱的姐姐,女高音,道白演员
其他人物:仆人,参加舞会的宾客,舞女,歌唱演员,囚犯等。
第一幕
地点:艾森史坦的宅邸 在辩护律师布林德协助无效下,艾森史坦男爵即将因为侮辱官员而坐牢八天,而今天就是他要入狱的日子。但是他的朋友法克博士说服他延后一天入狱,并找他一起去参加一场俄国王子欧罗夫斯基所举办的舞会,而在那可以看到许多年轻的美女。法克在上个冬天曾经参加过一场化装舞会,他装扮成蝙蝠而且喝得酩酊大醉,但是当时艾森史坦故意将他抛弃在大街中,直到天亮后才醒来。结果法克就成了大家的笑柄。而此次他正等待机会想要好好的回整艾森史坦。在家中艾森史坦正与他的妻子罗莎林德共度晚间的美好时光。女仆阿黛拉收到一封舞会的邀请函,但假装是因为她姊姊生病而想告假。这时法克带着邀请函来找艾森史坦,这时艾森史坦佯装即将入狱而与妻子跟阿黛拉道别,事实上则是要跟法克一起去参加舞会。当他们离开后,罗莎林德之前的仰慕者阿菲列德来找她,对她唱着情歌。监狱的总督法兰克这时候来要带艾森史坦入狱,但是看到穿着家居便衣的阿菲列德,就把他当成艾森史坦给带走了。

第二幕
地点:欧罗夫斯基的别墅 法克还另外邀请监狱的总督法兰克、女仆阿黛拉共同来作弄艾森史坦。罗莎林德扮装为一个匈牙利伯爵夫人参加舞会,法克向别人介绍艾森史坦为“任纳德侯爵(Marquis Renard)”,而法兰克为“查格林爵士 (Chevalier Chagrin)”。在舞会进行中王子向他的客人们表达欢迎之意,而艾森史坦被介绍给扮装后的阿黛拉认识,但他同时感觉奇怪,因为这位女士实在很像他家的女仆。接着法克又介绍扮装后的罗沙林德给艾森史坦认识,在两人亲密交谈的过程中,她从一只手表确定这个男人就是她的丈夫,而且准备之后好好跟他算帐。在舞会热闹的终曲下,大家热烈庆祝。

第三幕
地点:监狱 舞会结束后的隔天早上,一行人来到了监狱,而狱卒浮罗许因为主管不在而喝醉了。阿黛拉来到监狱为了得到“查格林爵士”(法兰克)的帮助,而阿菲列德一心一意只想离开监狱。当罗莎林德知道艾森史坦的计划后,她气得想要跟他离婚,而法兰克还一副醉醺醺的模样。当艾森史坦发现监狱中已经有一个假的“艾森史坦”(实际上是阿菲列德)时,他心里有数他老婆给他戴了绿帽。浮罗许把阿黛拉跟她姊姊依达关起来,而当法克来到后,他对舞会的宾客说明这是为了报复去年冬天遭到戏弄的行动,众人喧闹不已。而艾森史坦最终还是得乖乖的待在监狱中服完他的刑期。
IMG_20190410_164642 蝙蝠 400元.jpg IMG_20190410_164711.jpg IMG_20190410_164721.jpg IMG_20190410_164737.jpg IMG_20190410_164801.jpg IMG_20190410_16480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15: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02——布洛赫 荒野之声 斯塔克 大提琴协奏曲 600元

布洛赫:荒野之声


  BLOCH: A Voice in the Wilderness


  《荒野之声》也是自由曲式的单乐章大提琴协奏曲,布洛赫作于1936年。这首作品是《所罗门》的姐妹篇,全曲共分6节,大提琴对每节发简短“议论”,充当“讲解员”的角色。布洛赫原构思为不相连续的6个片断,定名为《幻想与预言》,但在创作过程中,大提琴逐渐显示突出的位置。此曲描写一个人的不幸命运,他身处荒野,自悲自叹。



IMG_20190410_165427 布洛赫 荒野之声 斯塔克 700.jpg IMG_20190410_165518.jpg IMG_20190410_165523.jpg



补充内容 (2019-6-28 08:14):
已出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15: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03——I MUSICI 维瓦尔第 长笛协奏曲 320元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创作的《六首长笛协奏曲》op.10是意大利巴洛克时期协奏曲作品的优秀典范,在西方音乐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I Musici、Severino Gazzellon合作完成这作品中,器乐演奏的速度精道,音色清晰,旋律优美。长笛的旋律轻松、明快。这些音乐体现了 Antonio Vivaldi独特的协奏曲风格,同时,也是巴洛克时期重要的音乐作品之一。

由于大都数人只愿了解维维尔瓦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这样他其它的作品便被人们忽视了。他多姿多彩的作品既有大提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双簧管协奏曲等,更有迷人的长笛协奏曲。
在18世纪的头二三十年正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黄金时期,作为杰出的意大利主调音乐代表:维瓦尔第相当重视木管器乐的创作,他认为长笛是所有木管器乐组中音色最柔和舒服的乐器,他首创了“协奏曲”的音乐体裁,把器乐独奏和乐队“齐奏”协调统一起来,把协奏曲变成音乐性格鲜明、有序的音乐表现形式,充分发挥长笛本身的音色特点。
      维瓦尔第的作品十六首长笛协奏曲是所有近代长笛家都一定会灌录的曲目。在维瓦尔第的时代,是横吹式长笛蓬勃发展的年代,这也是长笛第一次在音乐史上采用这种吹奏方式的年代,这种横吹式的长笛,是在十七世纪末才在法国发迹的。
      这种横吹式长笛能够吹出更多的颤音和装饰音,也因此深受那个嘉兰特风格时尚风行的年代所欢迎。 后来这种横吹式长笛传到意大利后,维瓦尔第是第一位大量为它写曲的作曲家,他先是在一七一零年代中叶写了一系列供这种长笛吹奏所写的室内协奏曲,但这主要是一些大协奏曲的型式。
      维瓦尔第为单把长笛所写的协奏曲,一直要到一七二零年代才出现,在这之前维瓦尔第已经对写作直笛协奏曲有相当的经验。他深知这种乐器声音柔和,不能够强要它在乐团伴奏下出头,所以在这套于一七二九年出版于阿姆斯特丹的作品十的六首长笛协奏曲中,他特别细心地针对伴奏乐团的层次予以调整,以求适合长笛音色在其中的突显。

IMG_20190410_165826 长笛协奏曲 350.jpg IMG_20190410_165847.jpg IMG_20190410_165900.jpg IMG_20190410_165906.jpg IMG_20190410_165914.jpg IMG_20190410_16592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15: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04——阿实肯纳齐 古钢琴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 肖邦 叙事曲 240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Vladimir Ashkenazy,1937-),冰岛籍前苏联钢琴演奏家。
1937年7月6日生于莫斯科附近的高尔基(Gorki)。4岁开始学习钢琴。6岁时,他进入正规学习,7岁就能由学生管弦乐团协奏演出海顿的协奏曲,可以说得上是具有惊人才能的儿童。8岁在莫斯科公开演出,9岁进入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师从塞巴蒂安(Anaida Sumbatian)。
1955年,获第五届肖邦钢琴比赛第二名。(第一名是哈拉谢维兹,第三名是傅聪)当时就有评委提出异议,认为对阿什凯纳齐不公平,米凯兰杰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等人甚至因此而辞去评委以示抗议。同年升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本科,师从钢琴家奥博林(Lev Oborin)。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阿什肯纳齐


1956年,又获得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王钢琴比赛一等奖。随后赴比利时、东西德、美国、加拿大各地旅行演奏。英国EMI公司及苏联的旋律唱片公司都发行了他的唱片,这时的阿什凯纳齐已在国内外颇有名气,但他还是继续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攻读。后来由于他表示了对在当时苏联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现代派音乐、绘画的好感,被当局禁止出国3年。
1960年他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已经跻身国际著名钢琴家之列。不久,他与同班的冰岛留学生、曾参加过1958年第一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的女钢琴家托伦(Thorunn Johannsdottir)结为伉俪。
1962年参加第二届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与奥格登并列冠军。次年定居伦敦,不久移居冰岛。
1970年代后,开始活跃指挥台上,曾担任爱乐乐团首席客座指挥、皇家爱乐爱团音乐总监、克利夫兰乐团首席客座指挥和柏林德国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和音乐总监等。此外以客席的身份指挥过许多知名乐团,包括柏林爱乐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洛杉矶爱乐乐团旧金山交响乐团费城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等。
1978年移居瑞士的卢塞恩(Lucerne)。最后后定居英国,并加入英国国籍。
1998年出任捷克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后还兼任欧盟青年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日本 NHK 交响乐团音乐总监。
1999-2000演出季正值“天鹅绒革命”十周年,在此期间,他和乐团出现在欧洲、日本、美国和南美,演出代表乐团历史和文化特征的保留曲目——从莫扎特、马勒到克拉萨、雅纳切克以及马丁努。
大事记
1937年7月6日出生于前苏联的高尔基城,
1954年获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二等奖,
1956年在布鲁塞尔伊丽莎白女皇国际钢琴比赛中获金质奖章。
1962年曾并列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次年定居冰岛,现住英国。
1989年他被聘为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后改名为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他也是伦敦皇家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和他们演奏以萧斯塔科维奇和柴科夫斯基为主的俄国音乐;他也是克里夫兰管弦乐团的客席指挥;也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大会堂管弦乐团。

主要作品[url=]编辑[/url]
他演奏的曲目范围很广,包括:柴可夫斯基拉赫曼尼诺夫斯克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以及肖邦的钢琴曲。

获奖记录[url=]编辑[/url]
阿什肯纳齐为现任拉赫玛尼诺夫协会会长
演奏奖: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林恩·哈雷尔&伊扎克·帕尔曼《贝多芬:钢琴三重奏全集》(1988年格莱美奖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林恩·哈雷尔&伊扎克·帕尔曼《柴科夫斯基:a小调钢琴三重奏》(1982年格莱美奖)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伊扎克·帕尔曼《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1979年格莱美奖)
独奏奖: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肖斯塔科维奇:24首前奏曲与赋格,Op. 87》(2000年格莱美奖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拉威尔、夜之加斯帕、为死公主而作的帕凡舞曲、高贵而感伤的圆舞曲》(1986年格莱美奖)

人物评价[url=]编辑[/url]
2000-2001演出季,他们继续了在全欧的广泛巡回演出,其中包括伦敦的巴比肯中心和逍遥音乐会,维也纳、鲁塞恩、德国和希腊。他曾5次以钢琴家或指挥家的身份访问中国。
阿什凯纳齐是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演奏音乐性细腻,音色华丽透明,乐句优雅流畅,处理细腻。人们从他所弹奏的技巧绝伦的钢琴练习曲中可以发现他那惊人的技艺和高深的造诣。他可称为能完满再现李斯特绝顶技巧的权威。


IMG_20190410_165648 阿实肯纳齐 220.jpg IMG_20190410_165708.jpg IMG_20190410_16571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15: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05—— 比才 卡门 阿莱城的姑娘 明希 380元
作者简介
比才,法国作曲家。1838年10月25日生于巴黎,1875年6月3日卒于同地。父亲是声乐教师,母亲出身于音乐世家。9岁从师A.-F.马蒙泰尔学钢琴。同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 比才的重要作品有C大调交响曲、戏剧音乐《阿莱城姑娘》、歌剧《采珠者》以及《卡门》。

作品背景
比才特别显示了他在配器上的清新风格。他模拟钟声铃声以及各种民间乐器的音响,运用人的闭口哼唱,使音乐独具风格。他以萨克斯管吹奏的旋律,表现痴呆少年的天真无耶,以弦乐小柔板表现年轻时曾相恋的老农和老妪重逢时的心情。话剧的演出并未获得成功,音乐却被改编为两套管弦乐组曲而流传下来,第一套是比才自己选编的,第二套是比才的朋友E.吉罗在他死后选编的。歌剧《卡门》是比才的顶峰创作.

歌剧卡门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
四幕歌剧 《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 —— 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剑下。
本剧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 这一点,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可贵的。也许正因为作者的刻意创新,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长盛不衰。这部歌剧以合唱见长,剧中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

比才的《阿莱城姑娘》(L'Arlesienne)本来是戏剧配乐,剧本为法国著名文学家都德所作,原为三幕剧。戏剧演出并未取得成功,而根据戏剧配乐编成的两套组曲却成为传世佳作。《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由比才自编,第二组曲由法国另一位作曲家吉罗编成.
戏剧《阿莱城姑娘》描写了法国普罗旺斯青年农民弗雷德里的爱情悲剧。剧情大致为:弗雷德里准备与一位阿莱城姑娘(这姑娘在原剧中并未出场)结婚,突然得悉姑娘的名誉不好,于是弗雷德里想忘掉这姑娘,而与童年女友薇叶特成婚。 婚礼当天,一个不速之客带来了那位阿莱城姑娘与其情人私奔的消息。内心依然深爱着阿莱城姑娘的弗雷德里无法控制自己,从阁楼窗口跳下去自杀了。
《阿莱城姑娘》是比才应邀为法国文学家L.都德的话剧《阿莱城姑娘》写配乐。由于条件的限制,只允许他用26人的小乐队。这不仅没有束缚住他的手脚,反而促使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创作了这首至今仍在各国演出的名曲。《阿莱城姑娘》描写一个农村青年本来可以和心爱的姑娘维尔塔成家立业,安分守己地过一辈子,但是由于他迷恋放荡的阿莱城姑娘不能自拔而自杀。比才以鲜明的色彩描写了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农村生活,成功地烘托出剧中主人公的悲惨结局,加强了戏剧的感染力量。

IMG_20190410_165616 比才卡门阿莱城的姑娘 400.jpg IMG_20190410_165630.jpg IMG_20190410_16563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15: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ouzi55 于 2019-6-28 07:33 编辑

06——普契尼 波西米亚人 塞拉芬 全剧 100多分钟 200元



歌剧《波西米亚人》,根据法国剧作家亨利·穆戈的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涯》改编,由普契尼作曲,全剧共四幕约100分钟。1896年在意大利首演。该剧歌颂了自由生活和青春爱情,讲述女裁缝和她的情人间的凄美爱情故事。
创作过程
波希米亚人(La Bohème,又译作艺术家的生涯)由普契尼作曲,朱赛培·贾克撒、鲁伊吉·佚里卡根据法国剧作家亨利·穆戈的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涯》(Scènes de la viee Bohème)改编脚本。全剧共四幕,约1小时40分钟,于1896年2月1日,在意大利都灵皇家歌剧院首演,指挥托斯卡尼尼。
这是普契尼对青春爱情和自由生活的永恒赞歌,在佛朗哥·泽菲雷里导演的全新版本《波希米亚人》中,安吉拉·乔治乌和雷蒙·瓦格斯将上演一段纤柔女裁缝和他浪漫情人间的凄美爱情。

创作背景
普契尼和他的歌剧剧本作家们对亨利·穆杰的故事做了音乐化和戏剧化的再创作。19世纪时,亨利·穆杰在他的系列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情景》中回忆了巴黎艺术家们的生活和波西米亚人,并以此作为书中的情节。然而,这个作品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没有完整的情节。就像在电影中一样,场景、人物和影像飞速地滑过观众们的视线。就像是掠影一般,作品刹那间记录下了在巴黎大都市生活的四个年轻人之间的友谊:奋笔疾书的鲁道夫,思考哲学问题的柯林,画画的马切洛以及热爱音乐的肖纳尔。鲁道夫把脆弱的,从来不曾脱离自身波西米亚人生活的咪咪带到了这样田园牧歌般的艺术家生活中…… [1]
普契尼自米兰音乐学院毕业后,事业尚未起步前过着一种极为贫困的生活,他对于流浪的生活有着切身体验,因而后来他不惜与好友莱翁卡瓦洛反目也要写作《波希米亚人》。1893年,普契尼写作的玛侬莱斯科上演后大获成功,在经济上有所宽裕后,普契尼便开始专心寻找一部能够让他超越前部作品的歌剧脚本,于是他发现了《波希米亚人》。当时,普契尼的好友莱翁卡瓦洛已经开始着手于这个故事的音乐创作,但普契尼则秘密的完成,并抢先发表。为此,莱翁卡瓦洛与普契尼绝交,两位作曲家从此再无交往。
普契尼的作曲风格传承自威尔第,虽然其音乐不及威尔第的那么深刻,但他能以一种独特的、更为细腻的手法来传达音乐中悲剧的成分。《波希米亚人》、托斯卡及蝴蝶夫人可说是普契尼早期的三部杰作,而其中《波希米亚人》的旋律最为丰富,音乐的戏剧张力最强。歌剧第一幕中的两首咏叹调“你那双冰冷的小手”和“我的名字叫咪咪”最为著名,音乐舒缓温柔,常常作为独唱曲目在音乐会上演出。


剧情大纲[url=]编辑[/url]
注意:下文记有作品情节、结局或其他相关内容,可能降低欣赏原作时的兴致。
1830年代,法国,巴黎拉丁区

第一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波希米亚人

圣诞夜,巴黎拉丁区(Latin)的一间破旧的公寓阁楼里,诗人鲁道夫(Rudolf,男高音)和画家马尔切洛(Marcello,男中音)冷得发抖,为了取暖,他们决定烧掉鲁道夫最新的诗稿。抱着一堆旧书,哲学家柯林(Colline,男低音)推门进来,他原想用这些书换点钱却什么都没有卖掉。三个人围在微弱的火炉边取笑自己的境况时,找到一份临时工作的音乐家舒奥纳(Schaunard,男中音)带着食物和木柴回来。他们正要为这意外的好运外出庆祝,房东班努瓦(Benoit,男低音)来收房租,四人嘀咕着想办法把他打发走,便哄班努瓦喝酒,当微醉的班努瓦开始讲自己的艳遇时,四人把他踢出门外。

他们去摩姆斯咖啡馆(Cafe Momus)之前,鲁道夫说自己要写完一篇稿子,其他人便在楼下等他。有人敲门,是他们的女邻居咪咪(Mimi,女高音),她拿着蜡烛来借火,但体弱多病的咪咪由于走楼梯太快而昏倒在鲁道夫的怀中。鲁道夫递给她一小杯酒令她镇静并点亮了她的蜡烛,当她起身离开时又遗失了钥匙,两个人低头寻找的时候,风把他们的蜡烛吹灭。黑暗中,鲁道夫不小心碰到了咪咪的手,于是握住她的手说屋里太黑,可以等月亮出来后再找钥匙,并请她允许自己帮她暖手,接着,他谈起了自己的境况(咏叹调:你那双冰冷的小手(Che gelida manina))。经鲁道夫的要求,咪咪告诉他自己的身世,说自己孤单的生活,靠绣花为生,盼望春天来临(咏叹调:我的名字叫咪咪(Si, Mi chiamano Mimi))。这时楼下的伙伴催鲁道夫快点加入他们,鲁道夫打开窗户回应他们,转过头来,看到月光下咪咪苍白的脸,那种如梦般脆弱的美丽令他激动不已,忍不住说出爱慕的话。两个人的心陷入爱情,他们手拉手前去摩姆斯咖啡馆。

第二幕
圣诞夜的大街上十分热闹,摩姆斯咖啡馆里坐满了人,鲁道夫向大家介绍咪咪,称她为自己的诗。几个人高高兴兴的叫来了晚餐,忽然门外一阵浪笑,马尔切洛过去的情人、穿戴华丽的穆塞塔(Musetta,女高音)出现,她挽着一个老头的手臂,那是有财有势的阿尔契多罗(Alcindoro,男低音)。为了吸引画家的注意,穆塞塔唱起了一支舞曲(咏叹调:漫步街上(Quando men vo)),称赞自己的美丽无人能够抗拒,画家又一次被她征服。穆塞塔吩咐阿尔契多罗为她买一双新鞋,他一离开,穆塞塔就倒进了马尔切洛的怀中。当阿尔契多罗回来,等待他的是一堆账单。

第三幕
黎明,白色的雪覆盖大地。咪咪带着黑色面纱独自一人来到城外的酒馆门前,鲁道夫、马尔切洛与穆塞塔暂时住在这里。咪咪唤人找来马尔切洛,她问起鲁道夫,说他因为嫉妒而怀疑她,对她冷淡。这时鲁道夫也出来了,咪咪赶紧躲在树丛后,他向马尔切洛抱怨咪咪跟别的男人眉来眼去,并说咪咪的病很重,而他没有钱为她治病,所以希望分手,好让咪咪找一位有能力的情人。听到自己得了绝症,不久于世,咪咪痛哭起来,鲁道夫找到她将她拥抱在怀中,咪咪与他告别(咏叹调:我要回到自己的小窝)。酒店里传来穆塞塔与人调情的声音,马尔切洛急忙跑进去,两个人吵起来,恶言相向,最后不欢而散。鲁道夫与咪咪却依依不舍,他们回忆起往昔美好的时光。

第四幕
春天,拉丁区的公寓,鲁道夫与马尔切洛孤孤单单,他们无法忘记自己的女友。这时,舒奥纳与柯林带着美酒与佳肴回来,四个人嬉笑打闹起来。穆塞塔突然冲进来,她说咪咪为了见情人最后一面而来,但体力不支,昏倒在楼下。鲁道夫赶紧把咪咪抱上来,放在床上,其他人拿着自己值钱的东西出去变卖好换药品。众人离去后,鲁道夫握着咪咪的手,说他们初次见面时的情景,咪咪一时激动,晕过去,鲁道夫惊叫起来。大家回来,穆塞塔为咪咪带上一副皮手笼,咪咪对她微笑,说很暖和。马尔切洛将药交给鲁道夫,柯林问咪咪如何了,穆塞塔回答她睡了,但舒奥纳却惊慌的指出咪咪已经没有呼吸。一时间,房间里一片悲哀,他们流着眼泪呆呆的看着床上面容安详的咪咪。鲁道夫浑身颤抖,他摸索着来到咪咪的身边,抱紧渐渐冰冷的身体,呼唤死者的名字,但再也没有人来回答他了,只有朋友失声痛哭的声音穿越了那颗破碎的心。

IMG_20190410_170433 波西米亚人 200.jpg IMG_20190410_17044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15: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ouzi55 于 2019-6-28 07:40 编辑

07——霍洛维茨 肖邦 舒曼 拉赫玛尼诺夫 李斯特 钢琴作品 名演集 320元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1903年10月1日-1989年11月5日),世界最负盛名的钢琴家之一,美籍俄罗斯人。很早就显露音乐天才,先后师从俄罗斯和德国的演奏大师,集俄罗斯学派与德国学派之大成。1924年到柏林、巴黎举行旅行演出,获很大成功。1928年赴美,与托马斯·比彻姆爵士指挥的纽约爱乐合作,在布什戈尔茨钢琴上演奏出柴科夫斯基钢琴协奏曲,一举成名。之后定居美国。曾停止演奏达十二年之久,1965年,在卡内基大厅举行重返舞台的独奏音乐会,轰动世界乐坛。


中文名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外文名 Володи́мир Самiйло́вич Го́ровиць 英文:Vladimir Horowitz国    籍美国民    族乌克兰或俄罗斯族出生地乌克兰出生日期1903年10月1日逝世日期1989年11月5日职    业钢琴家毕业院校基辅音乐学院主要成就世界最负盛名的钢琴家之一代表作品莫扎特奏鸣曲集、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卡门幻想曲等性    别男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的演奏技巧辉煌而潇洒,音乐更趋向深刻完美,表现手段更丰富。有的乐评家认为,他的钢琴音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

如同七种基本颜色,可以调出各种不同的色调,从而表达各式各样的思想感情。另外,他的演奏能充分地表现出乐曲的内容,但又不是盲目地尊重原作。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很像一位熟练的编辑,能把乐曲作者的“错别字、漏字”等失误加以订正,使作品达到完美无缺。他的演奏曲目相当广泛,尤以弹奏肖邦斯卡拉蒂以及舒曼李斯特斯克里亚宾等名家的作品见长。
霍洛维茨的音乐演奏极其富有鲜明的个性,他的音乐是如此的独特,以至于只要聆听过其演奏的人,以后就可以轻易地将他的音乐与其他众多的钢琴演奏家区分开来;而从未领略他琴音魅力的人,是很难凭借经验来臆测的。我只能从一些细节来讲述我所听到了他与众不同的特性。
霍洛维茨是古典浪漫派钢琴的最后一个巨人。很多人都会将“浪漫”同“柔美”等同。然而在霍洛维茨面前,他们才会发觉这个理解上的错误是多么的想当然。他的演奏会让你豁然明了:原来浪漫的本质是“激情”。霍洛维茨的激情与他的音乐浑然天成。这和很多钢琴演奏者用形体的夸张动作表现出的激动有着云泥之别。尤其是在大师的晚年,演奏时的动作幅度已经很小。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老人的迟缓,这时的霍洛维茨已经步入举重若轻,举轻如重的化境中去了。不要忘了,他在年轻的时候,经常在演出中弹断琴弦,调音师时常面对被他弹的几乎散了架的斯坦威钢琴无可奈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31年照片


霍洛维茨的琴音是灵动剔透的,但是同时,他有着使他获得“雷神”称号的左手。霍洛维茨一生自始至终都在强调左手的重要性。他不仅不认为左手是演奏中的附属,甚至称呼左手是钢琴演奏中的指挥。音色上,他左手在低音部的独特击键让他演奏的音乐丰满而又极富冲击力,具有很强的音响性。
霍洛维茨有着一双柔软的手,他甚至可以在其他四个手指击键的同时,将小指完全弯曲收起来。如果你用慢镜头来观看他的演奏,十个手指的收展、轮动显现出的优美姿态,会让你联想到飞鸟展动的羽翼。这双天赋的手加上钢铁般有力的肘腕,将音乐中的柔与刚,宁静与激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霍洛维茨采用了一种完全个人化的平行触键手型去演奏钢琴,同钢琴教科书上要求手心虚空,指尖触键不一样的是,他将手掌平铺在键盘上,用每个手指的指肚去触键,每一个音不是击打出来的,几乎是就是用手指去按出来的。独特的手法可以产生出异乎寻常的柔美音色。(相似的,阿劳古尔德的演奏手型都是比较平的。)为了追求音色的变化,霍洛维茨对手指接触琴键的部位也非常的考究。越是靠近琴键的根部触键,琴音越轻,音色越柔;越是接近琴键的末端触键,琴音越响,音色的弹跳性就越强。甚至有时在演奏延长音的过程中,他的手指会从琴键的一端滑向另外一端,以追求延长音音色的细微变化。在不同的琴键位置演奏,结合演奏时手指的力度和速度变化,使得霍洛维茨的钢琴音色像彩虹一样瑰丽多变,并且富有层次。霍洛维茨使用音色表现音乐的手段更加丰富。有的乐评家认为,他就如同一个画家,用七彩调制出不同的色调,从而表达各种各种的音乐情思。然而让霍洛维茨的琴声臻于完美之境地的,是他对钢琴踏板的绝妙使用。论对钢琴踏板的重视和理解之深,在20世纪的钢琴演奏家之中,霍洛维茨绝对是无人可比的大师。他一生中仅有的一部学术著作,就是关于钢琴踏板的使用。大师本人也讲过:作为一个钢琴演奏家,他的成就不在手上,而是在经常为人忽视的足底。
霍洛维茨的演奏技巧辉煌洒脱,很多演奏上难度艰深的作品,在他演奏起来都是那么的潇洒自在,像《拉赫马尼洛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这样难度很大的作品,他的演奏都有一种攀险峰如履平川的轻松自如。让听者但觉音乐之动人而不虞其他。
霍洛维茨有着令人瞠目结舌的演奏技巧,他可以说是有录音以来最具备完美技巧的钢琴大师。对他来说,钢琴演奏似乎就不存在“技术上的难度”。如果你看过大师在1968年卡内基音乐厅演奏《卡门主题变奏曲》的情景,你会被他在键盘上电光火石般的神奇演奏惊得目瞪口呆。这部作品(《VARIATIONS ON A THEME FROM BIIET’S CARMEN》)是大师为自己创作的一部极具演奏难度的炫技作品。霍洛维茨在弹奏这部作品时,已然将钢琴演奏变化成为一种高度激烈的竞技运动:此起彼伏的大跨度跳跃击键,密如骤雨的琶音,左手与右手你追我赶的对抗。这时的大师已经完全成为一个键盘上的魔术师,给予欣赏者带来的是一个惊叹又一个惊叹。这部变奏曲的难度之大,以至于很少有钢琴家愿意去触碰。只有多年以后,才由天才钢琴少年ARCADI VOLODOS才在他的同名钢琴专辑唱片中尝试演奏。
但是霍洛维茨不只是一个技术唯上的钢琴演奏家。如果那样,霍洛维茨也不能成其为霍洛维茨了。他认为演奏者都应当用发自内心的感情去诠释作品。大师说:“一个演奏者应当是作品的再创者,(一个完美的演奏家)应当具备三个条件:训练有素、充满想象力的大脑,一颗自由慷慨的心和对乐器自如的控制能力。没有几个音乐家能够和谐地具备以上三个素质。这是一种很高的艺术境地,也是我毕生为之努力的目标。”
1936年,霍洛维茨以健康不佳为理由,首次离开舞台,宣布退隐,大师时年只有32岁。在退隐的宁静生活里,他专注于对音乐的思索和探寻。三年后复出。霍洛维茨已经由一个火爆的技术演奏家变成一个自省的成熟艺术家了。在以后的岁月里,大师又出于同一目的,分别于1953年、1970年二次退隐,最长一次隐退的时间达12年之久。每一次的退隐生活都使霍洛维茨在音乐上获得质的突破。正是凭借这样一种淡泊名利的勇气、对音乐从不懈怡的执着追求,使得大师最终步入完美。
身为一个钢琴家,霍洛维茨首先是个渊博的音乐家。他曾公开宣称最大的理想是成为一个作曲家。尽管除了上文提及的《卡门主题变奏曲》以外,大师鲜有自己的作品问世。但是作为安东·鲁宾斯坦的传承者和伟大指挥家托斯卡尼尼的快婿,霍洛维茨有着同侪难以比拟的综合音乐素养。霍洛维茨对很多音乐作品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的演奏能够充分地展现出作品的神韵,而又不是盲目的恪守原作。难能可贵的是,他如同一位高明的编辑,能敏锐地发现作品中的瑕疵并加以修正,使作品变得完美无缺。霍洛维茨演奏的斯卡拉蒂的奏鸣曲,有着脱离尘俗的超然气质。没有霍洛维茨的演奏,这些动人作品不知道还要在乐谱架上沉睡多久。他演奏的克莱门蒂的作品一气呵成,极富戏剧性的音乐表情。奏演肖邦作品钢琴音色纤细优美,充份体现了肖邦文静沉思的诗人气质。
霍洛维茨晚年弹奏的舒曼童年即景》(KINDERSZEN OP.15)是极受欢迎的演奏版本。他将这些分解和弦上的简单旋律弹的极富浓郁的怀旧气息,这种怀旧的色彩,正是一个老者对童年美好时光的追忆。在聆听的过程中,我们总会不由得忘形于音乐,让思绪翱翔于时空之外。1987年5月大师在维也纳演奏这部作品时,钢琴弱音的处理真是美妙地不可思议。
在同其他钢琴演奏家的比对中,越发能够体会到霍洛维茨在演奏时,对作品精神本质主动性的创造再现。霍洛维茨在弹奏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SONATA NO.11,K331. 3RD MOVEMENT)时充分表现了对音乐内在节奏的控制力。他在1966年卡内基音乐厅的演奏版本,曲长四分零七秒,比布伦德尔此曲的演奏版本足足长了三分之一以上,但是与布伦德尔急冲冲的、行军式的弹奏相比起来,霍洛维茨弹地从容、流畅、紧凑,跳动的活泼节奏带有法国宫廷舞曲的优雅。
霍洛维茨的音乐是一种个性化的音乐。他天性具有浪漫的激情。他总是能在一部作品中攫取到最符合他性情的东西,并将之发扬光大。而往往正是这一部分闪烁的灵光,使他的听众如痴如醉。同霍洛维茨张扬性情的演奏相比,李赫特所谓精准和坚硬的弹奏变得是多么的僵硬和刻板。霍洛维茨在演奏时,经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神来之笔。听众们喜爱这些美妙的创造,但是他经常不被乐评界理解。在20世纪的古典音乐大师中间,他可能是受到诘难最多的钢琴家了。他大量精彩的演奏没有被保守的古典音乐专家们认可。然而,霍洛维茨有两部音乐作品的诠释,是无可争议的经典之作:拉赫马尼洛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和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拉赫马尼洛夫第三钢琴协奏曲(Concerto No.3 in D Minor,Op.30),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钢琴作品之一。在霍洛维茨指下的拉赫马尼洛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流淌出的既有千里冰川,漫漫林莽的壮丽;又有溪流蜿蜒,百花初绽的秀美。琴声中饱含着他对故乡的挚爱,也弥漫着去国难返的悲伤。第一乐章开始不久,钢琴沉稳引入的那几个小节,分明是大师低低的呢喃:“啊,这是我的祖国。”
与作曲家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流亡经历,使得霍洛维茨对这部作品有着旁人难以企及的领悟;他凭借高超的演奏能力,游刃有余地演奏这部令多数演奏者望而却步的作品,特别是大师对节奏的把握,让整部作品从容展开,分外动人。同样身为伟大钢琴演奏家的作者拉赫玛尼诺夫,在听过他的演奏后,也由衷地称赞霍洛维茨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是最完美的。
每次聆听霍洛维茨演奏的这部作品,都会不由得感叹:只有在这样一个幅员广阔、风光多姿的国度,才有可能诞生这种时而厚重、时而轻灵;时而雄壮、时而隽永;时而激越、时而舒缓的动人乐章来。尤其是乐曲中波澜壮阔的宏伟气魄,是其他出生于欧洲的音乐家无法具备的。即便是最具力量的贝多芬,他的气势也只是个人同命运的抗争。霍洛维茨演奏拉赫马尼洛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时所展现出来雄浑的气魄,正是俄国这样一个庞大国家底蕴的真实体现。
霍洛维茨一生中多次公开演奏这部作品,并先后同艾贝尔·科茨(ALBERT COATES)、莱纳奥曼迪等指挥大师合作灌录唱片。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大师同奥曼迪指挥的纽约交响乐团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的现场录音了,即便是这个录音,唱片公司也出过多个版本。音响效果最佳的,要数这张HP版的CD唱片。
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1 in B-Flat Minor,Op.23)是霍洛维茨成名之作。他对此曲令人震惊的演奏让他在20几岁就在世界乐坛获得了极大的声誉。霍洛维茨的演奏气势磅礴、辉煌壮丽,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性。这支曲目让大师可以充分地展示其坚强有力的击键。他在公演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过程中,曾有过数次击断琴弦的记录。1928年霍洛维茨首次在美国公演此曲,由于他在(布什戈尔茨BushGerts)钢琴上弹出的惊人音响,让当时乐队的指挥感到难以置信,一再要求看查他的手掌,好知道这手掌上是否具有神奇的魔力。
我听过多个钢琴家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录音,每一个演奏都有各自的特点:阿格里奇的抒情,里赫特的精准,鲁宾斯坦的灵动,克莱本音色精美。但是没有人能够在演奏这部协奏曲时,达到像霍洛维茨那样气度恢宏,使人激动不己。霍洛维茨意气风发,风驰电掣的演奏有着横扫一切的凌厉气势,听起来十分地酣畅过瘾。
遗憾的是大师在中年以后就很少再弹奏这部作品,以至他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录音都比较早。较为著名的有41年在录音室的录音和43年在卡内基音乐厅的现场录音。两次霍洛维茨都是和岳父托斯卡尼尼指挥下的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团(NBC乐团)合作。尽管是单声道的录音,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听出大师在第一乐章序曲中惊心动魄的演奏力度,在复三部曲式的第二乐章中清新、恬静的音色表达,以及在奏鸣回旋曲式的第三乐章里充溢的节日般快乐。托斯卡尼尼指挥的乐队也表现出了巨大的热情,与霍洛维茨弹奏的钢琴部分起伏对抗、相得益彰。
特别要提及的是大师弹奏的肖邦《即兴幻想曲》(Fantaisie-Impromptu,Op.66)。乐曲开始的一段细碎叮咚的快速音符,仿佛少年无忧无虑的嬉戏笑声;中间优美的主题部分以变奏的形式反复出现,大师在这里将音色控制的美妙绝伦,似乎在回忆着甜蜜青涩的爱情;紧接着开始部分的旋律又再响起,然而已没有了最初的无忧无虑,一股不安的情绪在酝酿堆积,这一份躁动的力量最终以一串珠落玉盘般的响亮音符达到顶点,这时大师著名的左手低音沉稳响起,在一段晨钟暮鼓般的低沉琴声中结束全曲。
每次倾听霍洛维茨演奏的这首乐曲,就如同听大师追述整个人生。巧合的是:大师在最后一次录音中演奏了这首《即兴幻想曲》。似乎他冥冥中感受到了什么。
1989年,霍洛维茨带着他可谓空前绝后的音乐演奏天赋,在纽约的家中安然逝去。古典浪漫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丝气息在现实中永久的消散了。从那时起,钢琴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大事记[url=]编辑[/url]
1903 年10月1日出生于基辅的别尔季切夫( Berdichev, Kyiv )一个富有的电气技师家庭。 5 岁从母亲学习钢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

1912 年进入基辅音乐学院,师从塔尔诺夫斯基( Sergei Tarnovsky )和布卢门菲尔德( Felix Blumenfeld )学习钢琴。 1919 年毕业。此后在乌克兰哈尔科夫首次登台演奏,开始演出生涯。
1924 年到柏林、巴黎举行旅行演出,获得成功。
1928 年赴美,由比彻姆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受到热烈欢迎。
1933 年开始与托斯卡尼尼合作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不久与托斯卡尼尼的女儿结婚, 1940 年定居美国, 1944 年加入美国籍。
他曾多次从舞台退隐, 1953-1965 年,他以神经系统受损害为由,隐居 12 年,潜心研究克莱门蒂的作品。
1965 年重返舞台,在卡内基大厅举行独奏音乐会,轰动乐坛。 4 年后再度退隐, 1974 年再度出山。
1980 年代曾重返苏联,在莫斯科举行独奏音乐会。
1989 年11月5日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于纽约家中,葬于米兰的托斯卡尼尼家族墓地。


IMG_20190410_170341 霍洛维茨 350.jpg IMG_20190410_170403.jpg IMG_20190410_170419.jpg

发表于 2019-6-28 16: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16: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02斯塔克已出
发表于 2019-6-28 16: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开盘机的宝贝哦。
发表于 2019-6-28 21: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04 我要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23: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确认

发表于 2019-6-29 22: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两轨的吗?
 楼主| 发表于 2019-6-29 23: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时没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 桂ICP备20003207号-1  公安部备 45010302002201 客服:18077773618

GMT+8, 2024-12-27 17:07 , Processed in 0.07224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