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您所说~~~~~以上几种降噪系统(包括杜比系统)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对低频噪声的效果那存在着所谓的噪声喘息现象~~我是以实际听感得出的结论~~!/ G5 g! s% p1 l! {+ [6 d7 t9 E# f
" w& B9 C. T& X: j, M欢迎指正:http://www.kazuo.com.cn/forum.ph ... d&tid=229164&extra=
1 A; C2 F# J4 l' {4 w6 b* D- V8 Y8 d
* ~* Y& k0 |) @. }% t0 W: L M1 C& d* c8 n6 k. h4 I# `
近日录音监听输出音质的状态 , 用杜比的和完全不开,在多个机器上对比测试的结论基本一致。
7 |/ d. X; i/ I6 i4 y5 T$ V3 D7 h( U
* E% Z/ ^ y4 e3 p: l' }" ^, Q% x4 e7 d, l4 O
不开杜比基本可以还原原始输入的音质,区别只在磁带本身的体制级别上。比如一类货二类比较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尤其是二类的底噪是比较明显的优势。
. f" x% i+ D6 b/ W+ f H
) O6 y1 E9 d) m% R但是如果打开杜比B,C,S几种状态来录制的时候,中频部分保留的还算可以,甚至于有些时候会觉得圆润一些了,但是高频部分的喘息效应还是很明显的,尤其在监听对比下,不管多高级的机种,绝对是一耳朵就能感受的差异,不可能忽略不计的。+ o, g4 |; l/ z9 \% d: c
: P! k( Y/ r3 u- H' d; I0 G- Z2 F而且在某些泛音丰富的细节上,可以说加了杜比后改变很大,丧失的是那种高频泛音的连贯性,低频因本身人耳不易分辨连续性差异,所以感觉还好能接受。/ F4 `1 {: {7 Z* X B- ]$ n @4 S
2 P2 r) W% t" q% `) u0 f那么,在录制的时候的这种高频泛音连续性的缺乏,理论上在回放过程中,打开同样的杜比BCS也应该无法还原吧?
) D! M% @& f/ W' E; y4 x# H8 b/ }7 d1 H& P, e6 Q& w
这样, 我尝试的录音解决模式基本为,录制本身有杜比的磁带时,打开相应的杜比播放开关,录音时根据原带底噪的情况,酌情考虑考虑是否打开杜比录制。 如果本底噪声比较小的原版带,尽量不使用杜比录音,所以也就是尽量使用本底噪声低的带子来录音,而不使用杜比功能会得到更真实的原始音质。。。。。如果原带底噪就不低了,叠加在新录制的底噪不低的带子上,那整个信噪比指标就会变得很坏了,听的士高可能无所谓,听抒情货交响古典就很头疼了.......如果原带本底噪声无法压低,同时录制带的底噪也达不到二类带的级别,那么开杜比进行录音未尝不是一个折中的方法。。# |9 o! O% \. ?5 o
* z* `. k" [8 B( Y* \但是在录制一些CD或电脑上的无损音频时候,因原始音质的底噪近乎为零,我个人建议还是关闭杜比进行录制,当然前提是选择底噪尽量低的高级一类带或二类带。这样的好处是保留了丰富的高频泛音和不会有喘息不连贯感。。。。
% {6 L$ }8 @+ L5 l% H
! y+ L% w. |+ U0 S% l8 ]1 {- \) P! V以上测试机器包括SONY222ESL;555ESJ;雅佳9100等后期机种,没有用早期的只有杜比NR或B类降噪的机器做测试,我想大家也不大会想用那些老古董来做录制机器吧?我一般只是用古董机放音的。。。。。
8 P- ?2 c V' L ~8 S5 k) G) L1 d+ |3 v9 D. V" {' J
这些是一点录音感触,欢迎拍砖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