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赶快注册并登录访问我们网站,呈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加入
x
最喜歡的鋼琴家是 Arturo Michelangeli, 可是在二十紀知名度最高及音樂會票房、唱片銷量最多的是 Vladimir Horowitz, 所以在此先談 Horowitz。當人們談論炙手可熱的郎朗時,總是說他如何如何做到 Horowitz 的多少。其實,郎朗在美國寇蒂斯學院的老師 Gary Graffman 曾師從 Horowitz, 因此郎朗亦可稱得上是 Horowitz 徒孫。' X% h4 Q( w4 R7 ^4 p
4 w- J; V/ @" f7 J
二十多年前,第一次聽 Horowitz 的 CD 是“Horowitz atHome” (1986–89 年在他家中錄音) 。從該 CD 中的琴音,可領會到 Horowitz 奏來撲素真摯,心手合一,隨心所欲,訴說衷情。 其中的 Liszt afterSchubert, Stanchen 一曲,不單只令人沉醉,當處於空虛的時候,聆聽此曲就像有知音人慰籍,聽後身心舒暢。曲中 Horowitz 右手彈主音,左手彈和音,但是仍然有輕聲的背景音符伴隨,彷似有三隻手在琴鍵上。 說起這張碟,當年以”正相”聽,覺得不妥,以”反相”聽,初時覺得可以,聽久了,又覺不妥,懷疑此 CD 在製作過程中把”相位”改動了。
s' p& u y$ E0 i. z. T4 s, u! {0 n+ D: R2 Z, e8 r' n
7 `1 b, _, @7 u: `# V
圖一: Horowitz at Home 西德版
5 ^# d) \# h* {& N- E
! H" u$ \" S' g" g/ S6 LHorowitz 於 1903 年在俄羅斯基輔出生,隨後移民美國。在 1986 年,他才再次踏足濶別六十年的祖國,歷史性地在莫斯科開音樂會。該場電視直播,全球有數億觀眾,可謂空前。該盛會產生了演錄俱佳的 "Horowitz at Moscow" 現場錄音唱片。
0 {2 h7 ~$ T: |- s: d$ f4 o
' _* x- W2 v g. U! Z) _5 R, ~+ r
9 h! g. T u! C
圖二: Horowitz at Moscow 西德版4 B/ S: s( q8 J* ~9 R5 l
. p7 Z" d; X s& V1 d/ ^: l" j; f* q; z
純以音效計,我認為該 CD 是 Horowitz 的最佳,可是有不少發燒友認為 "Horowitz at the MET" 才是最 hi fi 的鋼琴錄音。
) A: [# F" c. Q1 x# M) h7 Z. B Y
. o9 h2 e4 O+ M: t8 Z0 j
) N) }5 [$ q; Q1 g圖二甲:Horowitz at the MET 的美國版(左)與日本天龍虛字版(右)
3 O! u$ {% [) Q# _1 D* B7 O8 |' a" j& T+ l+ k
當時在莫斯科,由於社會條件原因,只有小部分門票公開發售,大多數當地音樂家、教授、學生是沒法進場的。 Horowitz 得知此事,特別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安排一場”綵排”招待他們,其實與正式音樂會無異,據現場出席者說,Horowitz 在該場”綵排”的表現比後來的正式音樂會還要好。 7 B* `7 ~/ O" A4 ?7 \
\2 F O0 A, l W) A
在大部分愛樂者心中, Horowitz 是二十世紀最偉大(不是之一)的鋼琴大師,他不單只是普羅聽眾的偶像,也是鋼琴大師和演奏家們的偶像。他的音樂會,門票通常在一小時內售罄,觀眾不獨是來自世界各地,而且很多國際知名的鋼琴演奏家和教授也會是座上客,得到包括 Rachmaninoff 、 Richter 等的推崇和佩服,Horowitz 名副其實是大師中的大師。
# H6 \9 j3 G1 J! }
7 M# O% W& y+ c$ T: b% Q+ ^& XHorowitz 鋼琴技巧一流,任何難度最高的樂曲,在他手中如履平地。他往往加強樂曲中的對比,增加戲劇化效果,更加引人入勝,他又能夠使敲擊器的鋼琴如唱歌般地連音唱出,不是弦樂才可做到的效果啊!這可是與他善用腳踏有很大關係,特別是右腳踏,踏下時,琴的 damping 會失效,尾音延長。下次看錄影碟時,可要留意他的踏腳動作喔!
0 T3 q6 Q( {! e, ~" k
4 ]4 C! V& c( e7 R' f* f7 QHorowitz 年輕時到達美國,以驚人的技巧征服了美國樂壇,隨後,很多時以炫耀超級技巧的曲目演出,令觀眾嘆為觀止。你可以聽一聽他在 1947 年錄音的 Bizet, Variation on a Theme from Carmen (圖三 CD), 他自己編曲,手指如在琴鍵上耍雜技,樂聲如流水行雲,動作超越人類極限。聽後,你說郎朗還差幾多呢! $ Z6 L( Z: N0 m* l. s
. N- M! R3 I, j3 C" A& z, ~
# h7 Z& G( r- P- x7 G. H. p
圖三: 1940 至 1982年 RCA 錄音,一套十張 CD。上排左二 “Horowitz Encores”含 1947 年錄音的 Bizet, Variationon a Theme from Carmen,上排左一含 1941 年錄音的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conducted by Toscanini,下排左一含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 3 $ E% a; k3 s3 a7 l2 {& G0 P5 [
- p; Q0 S5 T; \. yHorowitz 在三十年代至六十代的主要錄音是 RCA 或 EMI 出版。其實伴隨他的一生,有很多私人錄音,現場偷錄,從電台、電視轉錄,版權失效後轉錄等,其錄音質素参差,在此從略。圖三的”The Original Jacket Collection”Sony/BMG 在 2008年發行,全新或二手貨現在仍容易買得到,在香港 CD 店售四百多港元,在亞馬遜(Amazon) 網站,則百多港元可買到。
+ @& j" m8 ~, l2 e' u, M$ @, @! b
& b3 G7 a: l- F: ^: y1 Y* [ P `& \
圖四: The Original Jacket Collection 10 CD 套裝外盒
5 T# N1 v' x1 g2 g; R# f3 q. L8 M; z V8 m
該套裝包含多於十張 LP 的曲目,並有十張原装 LP 封套印刷。聲音舒服,而且動態從容,這是難得的,因為我聽過 RCA 早期 CD, 聲音大多數較硬和光輝,再者,此套 CD 的琴音有細節完整的泛音、琴腔聲、錘擊弦線聲、共振板聲等,樣樣有,夫復何求。可試聽其中 Disc 2 的 1981 年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錄音的 Rachmaninoff Prelude Op 23 no 5 體會一下。聽過上述套装後,覺得 mono 錄音有時會比 stereo 錄音好。真要多謝製版工程師 Maria Travina 造出如此好聲的再版 CD。 & M6 f7 B# Y; ~% h2 P
9 V" Q6 F3 I4 K# l5 Q! I把上述套装的 Disc 9 Rachmaninoff piano sonata no 2 比較 RCA 1989 年出版的 ”Horowitz plays Rachmaninoff”(日本 Victor 製碟) 的同一錄音,前者音色温暖豐滿,泛音豐富,琴腔木味濃郁,漸重、漸輕的變化自然,並有現場氣氛﹔後者則錘擊弦線金屬聲多一些,聲音也清晰乾淨一些 (日本聲!)。我是比較喜歡前者的。 # p }, ~" y& d3 ~7 V
7 S, ?3 Y8 z j) Q* a9 X0 t
; \, H1 H/ y' }7 C- [* @8 X3 x圖五: RCA 發行的”Horowitz plays Rachmaninoff”(含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 3conducted by Fritz Reiner in 1951)3 x8 `# K L) C9 ]' I
! X6 K, H! s! d% a
再以上述 Disc 9 的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 3 conducted by Ormandy 與 RCA 九十年代初出版的 CD (made in USA) ,圖六,的同一錄音比較,後者是較為硬聲及光輝一些。所以早期版 CD 優勝的規律是有例外的。 ( o: c4 `- {2 M6 {& k* |, Q# x
; R8 V4 Q N k- ^# S7 @) `
4 @$ c8 M. F7 [
圖六: RCA 發行的”Horowitz,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 3, Ormandy”
$ l, j8 \6 G0 {' P3 c6 _* W. R$ K3 u4 X) Q: ]- Y
Horowitz 娶了偉大指揮家 Toscanini 的女兒 Wanda 為妻,與岳父多次合作演出,特別是他的首本名戲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及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 3。此二者加上 Liszt piano sonata in B minor,便是很多樂評家公認為他的三大重頭戲。 6 I8 e7 H/ S% p8 b) Z0 ~1 [
u9 k- a; @/ ]8 w* }由於 Horowitz 演出偏向炫耀技巧,他在藝術方面的水平,每况愈下,至到 1953 年,失去信心,演出走樣。他毅然退出舞台,要靜下思考藝術之路,如何走下去。這樣一退,便是十二年,雖然其間有間歇地錄音出唱片,亦開拓了一些不流行作曲家和曲目,例如著名的“Horowitz plays Clementi”(1955 年) 及”Horowitz plays Scarlatti”(1964 年)。。於1965 年,Horowitz 復出舞台,在紐約 Carnegie Hall 首度開音樂會,一時冠蓋雲集,國際知名音樂家、教授、樂評家盡出,一睹出山的 Horowitz,是龍是蛇? 該場演出,空前成功,Horowitz 不但擺脫了以前炫耀超級技巧的朿縛,亦沒有了刻意斧鑿的痕跡,在藝術演繹方面,更上一層樓,耳目一新,大受歡迎。 6 P. _ p# a b+ Y# @
) y' q: F# R- N
! z. D% p! O9 j1 T3 F4 ~8 k4 T. ?圖七: 下排左一為 1965年 Horowitz復出音樂會 Carnegie Hall現場錄音,上排右一及中排右二含 Liszt piano sonata in B minor 8 I) }8 m0 R' D% z7 l1 |( g3 e5 m% x
8 t1 h ^! E6 q. l, NHorowitz 於 1962 年離開 RCA,與 CBS 簽錄音合約,並合作至 1975 年。圖七其中有 Sony 發行 1962 至 1973年 CBS 錄音,音效中規中矩,作為欣賞音樂,也許值得收藏。4 y1 ^+ I# c6 c$ i T) {
: _: H3 l: e" Z# R/ B$ [' `Horowitz 在 1965年復出後的十數年,演出及錄音頻繁,穩坐國際一哥地位,雖然間中亦有失手。在1975年,Horwitz 重回 RCA。至到 1983 年,他身心疲累,而且精神繃緊,八十歲的他,時不與我,難以重現年青時的駭人技巧了。他演出重覆走樣,樂迷們失望,但更為他傷心和擔心。Horowitz 再次退出樂壇,休養生息。大多數演奏家會從此消聲匿跡,終老而去。可是 Horowitz 痛定思痛,徹底反省,改造自我,並於两年後復出。此時他的藝術再次昇華、復生,達到另一番新境地。他已完全放下從前包袱,反璞歸真,琴音奏來,撲素真摯,心手合一,隨心所欲。
7 X9 t* r; @: M. O
$ V5 d$ g L; I) l' G J# h
; l k, f0 ?5 O/ a
9 j8 K. y" `& M
圖 八: 1985 至 1989年的錄音
0 K H5 h! }3 ?( o- c, u5 ^' W! {* f4 Y& @
他於 1985 年改與 DG 合作, DG 在1985年發行首張 CD “Horowitz”,有權威樂評家認為是 Horowitz 一生最好的三張唱片之一,其餘兩張為 1930年 Coates 指揮的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 3 及 1941年 其岳父 Toscanini指揮的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圖三)。! b4 a/ z0 u$ f) o
: P* f3 u, N3 [ x- K
8 j; R. [( P+ z1 H. P圖九: "Horowitz' 西德版 CD
9 L! d" v" d# F3 y0 P0 j; ]" t) `/ z4 P) i2 w
Horowitz 在 1985 至 1989 年間的錄音見於圖八的 7張 CD 和圖九的 “Horowitz”,從中可意會爐火純青,已臻化境的大師,人生還有憾否?
+ |1 n/ L$ B; q: W5 z: X( Q( C7 W$ B9 }
Horowitz 年輕時看不起莫扎特的樂曲,在 1985年再次復出後,他不獨在音樂會及唱片中加插莫扎特樂曲,還出版了一張 “Horowitz plays Mozart”, 在意大利米蘭與 Giulini 合作灌錄了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3。其實他當時覺得莫扎特樂曲反璞歸真,並專心鑽研如何演繹。話雖如此,我覺得 Horowitz 始終是 Horowitz,他的莫扎特充滿 Horowitz 性格,個人化甚為明顯。
1 I8 D; H! {1 ]( ] [& e( S, W5 |6 j
6 D% D5 U1 {9 o2 h圖九甲: "Horowitz plays Mozart" 俗稱德國指環版,有 IFPI, 雖然碟面印刷 "made in W. Germany"& I) d0 Z& R! T. ]0 o( C% [
% [7 I" @* T" |) DHorowitz 晚年,八十六歲高齡的他還與 Sony 簽新合約,可惜後來只完成了一張唱片錄音。 Horowitz 在 1989年11月5日不幸心臟病發離世,之前的11月1日還在給 Sony 錄音。四個月後,Sony 出版了它的唯一錄音製作 “The Last Recording”,亦是 Horowitz 精彩之作。此碟錄音的泛音豐富,大量空氣盪漾散發琴音四周,可是中頻厚度稍為不足。
3 I3 b% x6 f6 d) `+ ]3 S& _! ^3 S9 G
" n, K8 a; V' H
圖十: The Last Recording 的 日本版與美國版
% ~# J# ]* o% a4 U" w. E. X4 |( h z& }6 A' L. u
Sony 於 1992年又發行未公開過的 1962 至 1972年的錄音,碟名 “DiscoveredTreasures”,亦為上佳之作。 - S0 `/ z/ p, N2 a: z
* ^0 D1 W6 u+ A4 |' v. v2 o* N" ?
# m/ o8 w" O& x$ b1 [* x圖十一: “Discovered Treasures” CD
* C9 p) l8 I& ^! L0 |
3 L' u7 l4 Y' r) L WHorowitz 開音樂會,不論在世界任地方,必用私人鋼琴。與他有相同要求及受到待遇的,只有 Michelangeli 。 Horowitz 一生愛用 Steinway 鋼琴,九呎長的三角琴,他與 Steinway 家族相熟,他們的總調音師經常伴隨 Horowitz 的私人鋼琴出外開音樂會。
1 l) ?4 ~* @5 E9 Q* a, H$ M) d3 @6 d
( ]5 E3 u3 b# Y Z$ ~7 l# N
圖十二: Horowitz 用得最多及時間最長的鋼琴8 }; p |& _. {% _# e8 X1 d
8 ~5 j8 }4 M8 ^9 C$ C+ K( H7 h
Horowitz 一生用過六台 Steinway 鋼琴,其中用得最多及放在家中時間最長的是一台 CD 314 503 琴,自 1944 至 1985 年這台琴安放在家中,出外開音樂會,也常用這一台琴。我們在“Horowitz in Moscow”及”Horowitz Berlin Conert May 1986”CD 所聽的,便是這一台琴。他在晚年,亦經常到外地開音樂會,並干脆以這一台琴外出專用。在家中,另置一台琴 CD 443,我們在“Horowitz at Home"和 “The Last Recording”CD 所聽的,便是 CD 443。Horowitz 於 1965 年在 Carnegie Hall 復出,是用 CD 186 的琴,他為 CBS 錄音,也是用這一台琴。你可有從 CD 中,聽出不同鋼琴在聲音上的分別呢?" E- i1 a% C/ S+ W. c
! S6 f# b( k% W2 ]- O2 `/ q
3 @# t( X* x- m$ u* s1 R) f
圖十三: Horowitz 1986年柏林音樂會 CD! A+ r1 n1 m+ S; W! W% e) y
5 z+ V9 S/ j( Y w) b, J2 F
Horowitz 對音樂會準備功夫,一絲不苟,除了細微地調校琴椅及由 Steinway 總調音師負責調音外,他必親自試聽音樂廳的聲音效果,移動鋼琴位置,以取得最好音效,特別是琴音的 ppp (極靜音) 也要聽得到,他的1986年柏林音樂會在 Philharmonie, Berlin (柏林管弦樂團的主場) 演出,便是以 pianissimo (靜音)名誦一時。
3 i6 P; V7 y" W ?6 T
; i, |1 o0 r8 {0 J9 U1 _日後有機會再與大家談 Michelangeli 或大家熟悉的郎朗。
7 D5 ]& ~1 J% b' b2 f: j: h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