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5-15 10: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正题了,我得再跟几句,保险丝已跳,有风险,坏了反正来找灯版,管它呢,这不重要了。
6 j3 q* i* Q$ n1 w4 ]' |
4 g' z3 e! y6 b9 L: ?" `% n. {听觉确实是主观的,是音乐就没有好坏之分,都是人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能说清楚那就用文字来表达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多元化社会的精彩之处,就好比文艺复兴时期,比巴赫出名的人多得是,只是这之后有一个音乐爱好者和巴赫特别有缘,并且也比较历害,能说会道又会弹,是他把巴赫保留了下来,而其它人,则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也许他们可能更好,罗曼罗兰在音乐的故事这本书里说得太好:前者是为后者而生的,没有古尔德,有谁会在意哥德堡?4 |$ S+ V7 k5 T9 x7 q
( }6 C3 ]) L7 i% `+ `! s
就好比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歌坛,群星璀璨,好歌好星数都数不过来,我更佩服他们身后的人,黎小田,黄霑,潘浪源,林敏聪。。。。。。实在数不尽的词曲做者,还有很多日籍的编曲录音混音师,我有几张唱片的内页记录了华星当年的录音棚,那样的状态出好歌是理所当然的。
6 C+ K: J1 \3 G8 b/ K/ [
2 K, N( R. e" S/ q我个人最佩服的还是老鹰乐队在墨尔本的告别现场,在近三个小时的时间里,这几个近60的老家伙是如果和众多环节配合的这么天衣无缝,在一个体育场里做出了比他们的录音室专辑还要好的效果?谁摆的麦?谁拾的音?谁混的音?
D( W2 Y) c; [! v3 x8 _1 P1 t, ?7 F! k! F, ]2 e8 B
我一个同事的亲戚,他做的小提琴卖得很贵,他要亲自去东南亚的热带雨林里找木材,去外蒙古的草原上找马尾,但他不会拉小提琴,这不可思议,我同事跟我讲,他有一个本事,知道他做的琴发出的每个音准不准,至于这是怎么回事,他自已也不清楚,他的孩子也没学会这个本事。
9 b+ t6 ]1 \0 H$ ]9 m" I
" E0 ] k2 l+ D b多年前我有一个开二手店的朋友,长得象个卖菜的,我那时经常买了打口CD去他那里放着听,也有人会进来说三道四,他也不争什么,从一堆杂物后面摸出了一把吉它,拨了几下,笑着问对方能听出什么差别吗?
* R- Z( K& j% W
1 ^5 ?& y& u3 }# u一首好的曲子,要经过这么多的环节才能最后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我们应向这些人至敬。9 B$ h' d% b7 W/ I4 B9 b0 A
0 m: T- D$ _7 J: f, n
最后我觉得胆机石机都有它们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老一辈的技术人员虽然受条件限制,但我觉得他们是很聪明的,科技的进步也并不是象我发牢骚说得那样一无是处,SACD,DSD什么的都会有光明的未来,只是机缘还没有到,就好比拉特尔所说的那样,我们知道我们没有前人演得好,但我们还是尽力在做,这样起码可以让现代人不至于忘了还有这么好的古典音乐,他在文化中心的演出就是要比广州大剧院的效果要好一点,如果换在星海,就不一定了,对吧?1 w/ c5 C( L3 t6 a: z
- N' h8 t" ]5 o+ h0 D
这样的交流是有意义的。
# R9 K& q% T3 K" G2 P
- ^( `# E- ]2 O) E( u2 ~8 B& y) ^ q! t( z0 \7 K: f# x+ [
: F( X# t, z8 U5 H: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