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5-15 10: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正题了,我得再跟几句,保险丝已跳,有风险,坏了反正来找灯版,管它呢,这不重要了。
0 [0 W$ l: G/ B% h _* O! s* K6 x0 J2 C. U& e0 J7 p' K9 x1 }
听觉确实是主观的,是音乐就没有好坏之分,都是人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能说清楚那就用文字来表达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多元化社会的精彩之处,就好比文艺复兴时期,比巴赫出名的人多得是,只是这之后有一个音乐爱好者和巴赫特别有缘,并且也比较历害,能说会道又会弹,是他把巴赫保留了下来,而其它人,则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也许他们可能更好,罗曼罗兰在音乐的故事这本书里说得太好:前者是为后者而生的,没有古尔德,有谁会在意哥德堡?
0 m H) c2 \5 {9 I/ p. e! T& N" g2 \) d/ Y& J7 p8 u. a
就好比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歌坛,群星璀璨,好歌好星数都数不过来,我更佩服他们身后的人,黎小田,黄霑,潘浪源,林敏聪。。。。。。实在数不尽的词曲做者,还有很多日籍的编曲录音混音师,我有几张唱片的内页记录了华星当年的录音棚,那样的状态出好歌是理所当然的。
4 d/ f' ~' v1 X7 m* p
+ O$ `! Z: d; M- w$ K+ Y& B我个人最佩服的还是老鹰乐队在墨尔本的告别现场,在近三个小时的时间里,这几个近60的老家伙是如果和众多环节配合的这么天衣无缝,在一个体育场里做出了比他们的录音室专辑还要好的效果?谁摆的麦?谁拾的音?谁混的音?: P; e, L5 h( k5 g
! {+ _2 U2 }1 U4 I( W9 M/ t我一个同事的亲戚,他做的小提琴卖得很贵,他要亲自去东南亚的热带雨林里找木材,去外蒙古的草原上找马尾,但他不会拉小提琴,这不可思议,我同事跟我讲,他有一个本事,知道他做的琴发出的每个音准不准,至于这是怎么回事,他自已也不清楚,他的孩子也没学会这个本事。
: U/ N# V5 i1 m$ V& }$ L
" e3 R0 Q$ |4 |* r! m8 |多年前我有一个开二手店的朋友,长得象个卖菜的,我那时经常买了打口CD去他那里放着听,也有人会进来说三道四,他也不争什么,从一堆杂物后面摸出了一把吉它,拨了几下,笑着问对方能听出什么差别吗?
" o2 @" o6 W3 o3 f$ u J* ~& ~! V6 f5 B" y) R! ?8 Q
一首好的曲子,要经过这么多的环节才能最后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我们应向这些人至敬。: e7 b5 N" N( P* c* h8 c( q
6 p' g7 z: b& _& v5 f最后我觉得胆机石机都有它们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老一辈的技术人员虽然受条件限制,但我觉得他们是很聪明的,科技的进步也并不是象我发牢骚说得那样一无是处,SACD,DSD什么的都会有光明的未来,只是机缘还没有到,就好比拉特尔所说的那样,我们知道我们没有前人演得好,但我们还是尽力在做,这样起码可以让现代人不至于忘了还有这么好的古典音乐,他在文化中心的演出就是要比广州大剧院的效果要好一点,如果换在星海,就不一定了,对吧?
+ n/ f2 q3 q- C1 g9 j' r1 T+ e, L# w& j( {4 G* c1 l
这样的交流是有意义的。
" v. \$ _5 N1 f* n4 @7 @& d9 o6 r- u% L% q2 ]7 J P
, K, }. J1 u. D M/ n0 O
* l3 ^ U: ^. G9 _;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