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查看: 12126|回复: 39
收起左侧

和年青朋友们谈谈中国Hi-Fi音响发烧史的来龙去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2 09: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赶快注册并登录访问我们网站,呈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加入

x
由于时代背景的原因,现在80后、90后的年青朋友们对中国的音响发烧友及Hi-Fi音响的由来和发展并不是一清二楚的。因此,我想作为经历过这一发展史的老烧友们,是有责任告诉他们这一起源以及来龙去脉的真相的。 6 c o' o, m, K5 L* K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32 收起 理由
大鳄鱼 + 10
同生 + 6
波仔 + 10 还需向杨老师继续学习
红灯记 + 6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10: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维中 于 2010-12-22 10:46 编辑 3 x- b, g2 w) a7 e8 H9 ?1 A7 ^ # B& y5 g A$ H* X' X+ m$ k 中国的音响发展史最早应追朔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抗日战争的胜利,作为同盟国的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予以了中国极大支持,当时的上海、南京、重庆屯积了大量的美国军用电子设备及电子元器件,以及为数不少的无线电元器件商行。 # U' N. Q, W4 X" s- C7 b) A1 H 论坛中常提起的王英才老师(现已82岁),当年就是在上海抗战期间报考国民党无线电学校学习无线电制作技术,继而为一无线电商行老板制作电子管收音机而走上音响发烧之路的,王老师这一爱好当初虽然是用来养家糊口的(采用计件形式,焊好一台收音机老板就给一次钱),但最终以个人兴趣爱好的形式影响了他一生。 7 A# q1 L( A7 U5 ^+ _2 N2 r 由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的音响发烧普及是起源于无线电收音机,包括早期的矿石收音机、电子管收音机以及解放后才有的晶体管收音机。其实,无论是矿石收音机还是电子管、晶体管收音机,其电路中的信号放大部分就是现在音响系统中功放的最早体现形式。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10: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早的矿石收音机、电子管收音机、晶体管收音机制作并不是用来以收听广播节目内容或欣赏音乐为单一目的的,而是培养青少年学习电子技术和动手制作能力的。因此当年涌现出了很多指导中学生学习的刊物,如<<中学科技>>、<<电子世界>>、<<无线电>>、<<少年无线电>>..... % I! I! c0 j; p' f9 H: b0 T( D 也可以说,即使是今天的音响发烧友,也并不都是纯拿音响来作为欣赏音乐为终极目标的。音响发烧中流派很多,但至少纯动手的DIY制作派是以自己能亲手制作音响为最大乐趣的。
2010121214945554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10: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指导音响发烧友如何制作音响的书籍刊物很多,这些都是有助于音响发烧友提高自身电子电路技术水平的,也可以说这是一门单独的边缘学科,具有科普电子和培养动手能力双重意义。
a.jpg
b.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10: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来说,年纪较大的音响发烧友都有过自学无线电技术的经历,对于电子电路都有过由浅入深的长年积累性的实践。包括,自己制作线路板、电路实践、检修或维修电器设备与家用电器,常用仪器仪表的熟练应用....... . X* D( ^9 v3 _ 这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经验也有教训,有得意之作也有败笔之作,只有通过这些坎坷的积淀才有可能在音响发烧之路上,越走越成熟和稳健,其兴趣才会有增无减。
a.jpg
b.jpg
c.jpg
d.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10: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Hi-Fi?7 @0 ~5 \5 d1 I; Z- H* z# l Hi-Fi是英文High-Fidelity的缩写,直译为高保真的意思,公认的定义是∶与原来的或“真的”声音高度相似的重放声音。然而从这个词汇开始使用以来,随着电声技术的日益进步,Hi-Fi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演变,迄今仍难以给出一个最确切的定义。专业人士往往从技术角度来理解Hi-Fi,而发烧友(音响爱好者)看待Hi-Fi却常常持有自己的见解。; s$ F" Q2 i( m1 t 通俗地讲,音响爱好者喜欢凭自己的耳-脑系统去判断某一器材是否够Hi-Fi水平,专业人士则习惯于借助仪器通过各种测试来考核其Hi-Fi程度。 4 h" M" b. V8 ~, ~" } 保真度是一项目前还不能全面定量的技术指标。因此,在对待如何正确认识和衡量Hi-Fi的问题上,还存在着主观评价与客观测试结果之间的一些差异,这种差异今后会逐渐减少并趋向吻合,因为科学技术毕竟是引导Hi-Fi向前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10: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音响引入Hi-Fi一词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的音响已完全脱离了无线电收音机而自成一派,并经过了单声道磁带录音机、单声道收录机、双声道立体声收录机的快速演变。 2 D( d( k0 g" b* h5 |8 l, b 不过严格来说,最早推出的单声道组合式套装音响仍不属Hi-Fi音响,而且国产双声道立体声组合式音响也不应该列入真正意义上的Hi-Fi音响。
a.jpg
b.jpg
c.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10: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Hi-Fi音响的真正兴起应该是由组合式音响过渡到个性化的音响组合这一时刻,即音源、功放、音箱作为独立的单件形式出现,并由发烧友进行个性化的搭配。$ u2 T$ O- i) T, l 此时,中国广东珠三角众多音响企业推出了各自的单件hi-Fi器材,尽管现在来看是很一般的东西,但当年却应该归属于最基本的Hi-Fi入门级产品。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表于 2010-12-22 10: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才是好文{:soso_e17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10: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维中 于 2010-12-22 12:36 编辑 3 \0 Z6 ^ ]9 l9 k' O: k- l- _8 i) P; o% H 关于“音响发烧的目的和意义”之我的个人观点: F8 E% T5 v) U5 A 其实,就“音响发烧”这个群体而言,是分有多个不同的子群体的,当然,将他们各自的群体区分开来,并非指这些群体是相互排斥而不逾越雷池半步的,其中也有相互渗透的,但总体而言,他们各自具有鲜明的特征与属性。 2 ~+ k8 s4 f- U2 G% ?6 w; R# R D) r5 U8 Y. X* K0 t9 K* }$ z 一、DIY动手制作派(含焊机与摩机) ; J7 L7 }0 D0 Y' N 这一类别的音响发烧友在整个群体中占有相当比例,验证这一点的最直观方式是到邮局的报刊杂志部去看看,凡购买“无线电与电视”、“无线电”、“电子报”、“实用影音技术”等刊物的,多是动手派人士。再则,可以点击“胆艺轩材料网”、“中国音响DIY”等几大网站,看看多如牛毛的在线会员,以及如火如荼的跟贴,便知道这一群体如何的人多势众。& J/ _9 e: w8 T2 q! _( P 应当意识到,热衷于DIy音响的发烧友更多的是将音响制作视为一种高级乐趣,我们不能轻视他们的动手创作热情,甚至视其为旁门左道的非主流、非正统。一个人酷爱一门兴趣而终其身,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且,养成勤动手,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于身心、修炼、思维都是非常有益的。在国外,也有很多总统与政府要员拥有自己的私人工作间的,并配有机床设备等,其目的也是为了保持自己喜欢动手制作的爱好。 " m& Z1 s7 }2 D* Y8 N! U ^( y 当然,一个动手派音响发烧友如何理性的把握自己,如何做到既热爱又不至于走火入魔丧失理智,这就需要靠自己的理性与科学态度、自身修养来掌握分寸了。
aa.jpg
bb.jpg
cc.jpg
dd.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10: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10:5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在我看来,音响DIY就是在学校上手工劳动课的一种延续,只不过是把课堂从教室里搬到家里来了而已。这种DIY最大的乐趣是在过程之中,结果还不是最主要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11: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纯器材派发烧友 0 K% q' t- K$ z9 l 这一类型发烧友在整个发烧队伍中占有最多人数,各自根据自身经济条件投其所好而搭配从低到高不同的器材组合级别,但整体框架呈金字塔式,即工薪一族占了绝大多数。% S2 c% A0 ~# S 器材派烧友的的主要乐趣来自于不同的口味搭配不同的系统组合,并包括吃在碗里盯在锅里的永不满足,以及无休止的析腾与升级换代。由于更热衷于或更在乎的是音响器材本身的声音表现力,以及微末细节的质感变化,因此发烧唱片更多的是被他们用来作为验证器材素质水准的试金石。 $ W l- j4 }# j& b7 J' a& A1 \; l6 s 从“嗜好”的角度来看,纯器材派音响发烧友所关心和痴迷的是音响系统本身的表现力,唱片音乐是音效得以实施体现的媒介。尽管如此,本人以为这也是一种玩法,“音响发烧”就是音响发烧嘛,自得其乐未尝不可,是人都会有自己所好的那一口的。 ) |$ o2 F& y) q! {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纯器材派发烧群体中,集硬件发烧与音乐欣赏造诣为一身的双料人材也是大有人在的。
1111111111111.jpg
22222222222222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11: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软件派烧友 Y& U# E5 g% P1 L5 ?% c* A 其实,真正酷爱音乐的人(包括用唱片来欣赏音乐的人)是不应该划入音响发烧这个圈子里的,他们应该是“音乐爱好者”,和纯音响发烧没有唇亡齿寒的因果关系。 5 _ [; U$ w. O& A9 e4 K 当然,“音乐爱好”,究竟爱好到哪一步?到了哪一个层次水准?也是有细分讲究的,不过那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a- F" x' l- } 附一篇前几年本人和一位小兄弟的闲聊。+ }" |2 N" O. b4 K7 `8 M- ]$ H/ U 对音响器材的过份苛求没有必要% F+ z, G! F! F4 N --- 一位武汉音乐学院准发烧友的观点& G8 V' e S; m5 c& r * v4 }$ O' o( ]! K9 I 胡凡,武汉籍,年龄仅三十出头,2004年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小提琴本科,现在美国旧金山市和导师深造中提琴,拥有音响∶功放-杰弗.罗兰(型号不详),CD机-马兰士17,音箱-型号不详,但原价2500美金。& N" S% E: j. X7 ]! `% y- K! _, U 4 m. x0 _( i( J% ?& P! x 此前,我并不认识这位小兄弟,他打电话来说是想和我聊聊,并问从汉口过来该坐哪路车云云。由于他的满口武汉腔,我以为只是一个普通音响发烧友而已,谁知见面后才知道他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并且已在美国呆了两年,此次是回汉过年及和妻子见面。既然如此机会难得,我立马邀情了好友张汉忠、老金一同前往王老师家里,大家侃侃。" I" Z) G( a, d: T- m ; p# b1 U. [4 P9 g 问∶你的学业是小提琴但为何在美国却深造中提琴呢? 9 J. X9 B9 q/ o; P( ~& V( b1 J 胡∶因为现在学小提琴专业的太多了,竞争很激烈,而中提琴则相对冷门些。% d& v3 F1 z7 Y8 p 问∶在我看来,小提琴和中提琴的演奏好像是差不多吧? ' X1 y. p/ _8 `% Q. N) }' H 胡∶不,不,完全不同,中提琴的把位要宽得多,而且音色也绝然不同。一把好的小提琴和中提琴音色应该是很淳厚的,并且拉出来的音色很有质感,但又绝不会尖涩。 5 b; y; {! u. y" L" q 问∶想不到你还是一个音响发烧友。 6 e; b1 H* h; S$ S8 n' ?8 ^. e 胡∶不,我从来就不自认为是音响发烧友,我拥有音响只是为了更方便学习自已的专业,相比之下我更愿意听现场演奏。8 f8 l' s- f$ y 问∶当发烧友在为音响到底能否真实还原现场纷争不休时,我却认为既使一些现场演奏效果往往也是不尽人意的,包括乐团整体水平和指挥水准,甚至还有个别乐手的分部旋律音符演奏失误.... ) d+ ], t! M( e5 l- o# d 胡∶没错,我在美国和导师一起观看现场音乐会,也会遇到乐团出纰露,铜管乐手某个音符放炮,很走场。7 S& J z, C# B) M. a 问∶你在美国见到过当地的音响发烧友吗?有没有和他们交流?4 z8 `2 ^ N% o$ v, K 胡∶在美国生活,感觉到美国人和华人都很忙碌,大家都在为自已的生存而奔波,所以我没有发现像中国有这么多的人还在玩音响发烧。他们休闲的方式会很多,而且美国人听音响也很随意,音响开着,人却可能在厨房或几个房间之间穿流,不太可能正襟危坐地呆在音响设备前。/ t% h+ G$ d$ E1 i2 ?: ] 问∶你的音响在美国购买贵不贵? % O3 Q/ }: |4 p# e 胡∶哦,在旧金山会有一些寄售音响店,在中国叫二手店吧,但是东西成色都不错,而且价格比较公道,比如说我的音箱和功放原全新价都是两千多美金,但作为二手销售就只要五折了。 & c" j2 {+ K7 G' U 问∶你在美国深造学业学费贵吗?边打工边学习吧。, H: `" J3 e8 f1 \# [ 胡∶一个学期1800美金吧。是的,边打工边学习。' U% J% ~) h6 f! o 问∶听说有些中国人在美国餐馆打工也能挣钱的。# D8 x% q% i2 Y 胡∶是有这样的,但是那是很累的,一天得工作十几个小时,而且经常挨骂,动作稍慢一点,哪怕想坐下来休息一下,老板就会骂你,其他的伙计也要骂你。 : p' }( \6 K0 v: D3 J 问∶就你学的专业而言,你将来会进当地乐团吗? ( H7 z% a3 ?$ p# K' G p% d5 ` 答∶这很难说的,在美国考乐团是很严格的,但也是很公平的,你真的有本事,出类拔萃,你就能进去,但是竞争异常激烈。有些前景我目前还无瑕考虑的那么多,也许日后我会回中国,带学生,应该生存不会有问题的。( P7 Z4 c# ^* O. Q7 o 问∶你怎么看音响发烧友的,我们自嘲是“穷发烧”,越没有钱还对音响越“穷讲究”!6 S0 D. L# q" ?$ \# a: x7 n 胡∶怎么说呢?我个人觉得从听音乐、感受音乐角度来看,当音响器材具备一定素质后,再过份地去苛求,意义不是太大了,因为再好的器材重播效果也不可能完美展现真实的现场演奏,二者完全不是一码事。- K b( D5 d4 L8 l/ d& t8 Q9 d) O) ]( z3 _ 问∶在美国买唱片很贵吗?2 n: ^' H0 G9 U 答∶恰恰不贵,有一些唱片店会经营一些二手唱片,所谓二手就是有人买了后听过一两遍就不要了,基本全新,一张卖7美金。品种很多,如果你们需要,下次我一定给你们带些回来。 5 ]& v5 c) U W: g( l' | u" r 问∶好啊,那太谢谢你了! 8 I+ e7 L1 y$ O+ F5 H3 Z. j3 l
20101212221123013.jpg
发表于 2010-12-22 11: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拜读。{:soso_e163:}
发表于 2010-12-22 12: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音响技术的历史需要传承,需要我们这些60前、70前的人向我们的后辈80后、90后新一代人传递。杨老师做的恰恰是这方面的工作,可见杨老师的造诣颇深,令我钦佩{:soso_e179:} , k% u6 M5 f) z9 Q9 F% N期待老师有更多这样的文章{:soso_e14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 桂ICP备20003207号-1  公安部备 45010302002201 客服:18077773618

GMT+8, 2025-8-18 23:26 , Processed in 0.07491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