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1-2 20:12: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sunkee 发表于 2015-11-2 11:25
$ x0 A7 q4 ^' C, v, qMahler 8 我只有一张 Leopold Stokowski 1950 / Philharmonic Symphony Orchestra / Music & Arts。非常 ... 7 p( T1 }: n; f) G
最近重聽 EMI 百週年紀念 11CD 黑盒套裝,溫故知新,以下是幾個對 EMI 有意義的年份:5 ^$ R, A/ C1 p- h; y
1 o% z. m1 C4 S) l0 u7 U" D7 f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錄音由機械式轉至電磁式操作 (EMI 前身是 Columbia 或 HMV)' e# a L3 B+ F) W' w
1947 年,派 Walter Legge 駐維也納為 EMI 網羅演奏家,包括 Furtwangler, Karajan, Schwarzkopf 等
3 ?3 v$ ?. M( F! C; c# N Y1951年,首次出版 LP, 卡拉揚在拜萊特現場錄音的華格納紐倫堡名歌手,全套由 34 張 78轉黑膠,體積減至 5張 LP
( i9 l: F U+ `; G. t8 B1955 年,首次身歷聲錄音: Malko 指揮 Prokofiev 第七交響曲
l7 u; c5 q4 t$ Z1958 年,出版首張身歷聲唱片: Beecham 指揮 天方夜譚4 ^: h/ P3 z3 M
1979 年,首次數碼錄音: Previn 指揮 Debussy Image no.3
, I9 s; q! B" C3 D* \2 ^1983 年末,出版首張 CD
8 r" ?/ ]6 d- E' F& j% B, z1 j- I- \1988 年,開始灌錄首套在錄音室錄製的華格納指環: Haitink 指揮巴伐利亞電台交響樂團 (EMI 曾在五十年代初給 Furtwangler 錄製,可惜只錄了女武神一幕,Furtwangler 便去世了)
! |8 _$ B `9 ^
. ?( X" u- I1 w' f9 SEMI 的錄音到五十年代中已做到很靚聲,往後未見有明顯突破。怪不得 Columbia 五十年代早版黑膠唱片炒至天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