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楼主: HAUWAI
收起左侧

試音、示範又好聽的 CD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4 11:04: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11-24 17:50 编辑 ' }$ }9 \: r8 b  f
HAUWAI 发表于 2015-11-23 21:06
/ _: v5 P& y6 l1 Z. H( n0 aDmitri Shostakovich (蕭氏) 是二十世紀蘇聯的作曲大師,他承襲後浪漫時期風格例如馬勒,又延伸新古典 ...

! {; {, V% @# a/ o3 }4 q1 l0 }
% P: N6 N% [$ }" L. p" e1 f) A" R8 Y- rShostakovich (蕭氏) 第十二交響曲是標題“1917年”,並且每一樂章均有標題,如下:9 ~2 _! k1 y' {7 D+ [2 s7 \
一 革命的彼得格勒% ?8 F" N" Y5 q- h+ e$ I5 l% M
二 Razliv (彼得格勒郊區,風景美麗,列寧曾匿居於此地一農民家,指揮革命)! d6 g2 _# C& v5 I" e' s! h
三 'Aurora' (當年在十月革命,發出第一炮的巡洋艦名稱)
; |2 I+ d$ X+ d: P四 人性的再現
' o' B' ], T) O0 n7 [蕭氏說:"除非作家、藝術家、作曲家緊貼人民的生活,否則創作是沒有成果的。”,可見他標題樂曲的原因。蕭氏在十歲那年, 1917年4月,目睹列寧在芬蘭火車站抵達彼得格勒,因此他對列寧特別有印象。& N- w5 k3 L* V$ Q
下圖是 Haitink 指揮荷蘭音樂廳樂團的 1983年錄音,CD 是銀圈德版。第一樂章爆到七彩,革命的熱血表露無遺。聆聽該錄音的樂趣及不上聽前文的第十五,音效方面亦是第十五的較優。
IMAG7765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4 17:35: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11-24 17:39 编辑 4 `8 Y/ A0 J) i( f6 Y# ~
HAUWAI 发表于 2015-11-24 11:04. K$ Y7 e8 h& p
Shostakovich (蕭氏) 第十二交響曲是標題“1917年”,每一樂章均有標題,如下:
: R- E: l2 i% R" b1 R1 a一 革命的彼得格勒
' q# |3 B+ `7 U) b# u ...

5 a: o) e% S4 `% m
- P  Q, p% K% ^3 m  S( _與蕭氏第十二交響曲同碟的蕭氏第七交響曲的音效則較好,在倫敦 Kingsway Hall 錄音是其中的因素吧!第一樂章真有槍林彈雨的感覺,第二、三樂章描繪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城一年多,死亡數十萬,無助、困倦中抱著永不被打敗的毅力和對未來的希望。在二戰期間,第七交響曲在英美各地音樂會紛紛奏出,團結反納粹的力量。蘇聯蕭氐亦隨之名揚海外。
发表于 2015-11-25 11: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11-23 21:06
4 s8 a% a  O" d% p; o! X. hDmitri Shostakovich (蕭氏) 是二十世紀蘇聯的作曲大師,他承襲後浪漫時期風格例如馬勒,又延伸新古典 ...
- a+ I1 A3 X4 s" W! K
Dmitri Shostakovich (蕭氏)/Bernard Haitink/ London Phiharmonic or Concertgebouw/Decca, 录音,演译一流。我在 ebay 买齐。非常享受。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1:45: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11-26 17:53 编辑 ; b# O1 ~  `) X! F! s; ], k; ]
sunkee 发表于 2015-11-25 11:02. `2 v8 u; ^1 C/ d5 X. r7 Q
Dmitri Shostakovich (蕭氏)/Bernard Haitink/ London Phiharmonic or Concertgebouw/Decca, 录音,演译 ...
9 ~3 g1 p  s5 J' G" }$ C5 L
2 |) Q1 J7 M& U( r7 s
  ~& L/ {3 y- P. Y% }
“Now the green blade riseth” CD, 綽號“麥田之歌”,發燒友無人不識的天碟。內容是歌詠團唱聖詩,有男聲、女聲及童聲各部,樂器伴奏是簡單的,錄音主要在 1981年瑞典斯德歌爾摩一所教堂內進行,CD 在1993年出版。
4 j3 t8 Z2 Y& E$ Y我經常以第三首 There is a road to heaven 試音,開頭在左方的長笛要有充分質感和空氣感,長笛的位置會隨著揚聲器或 CD 機墊物的位置調校而移動;接著,右前方的低音大提琴撥弦要有超低頻的琴腔共鳴聲及泛音;合唱團有男聲及女聲,即使做不到數人頭的效果,也要一排一排和左右男女聲分得清清楚楚。若音響系統高頻不足,合唱的聲尾、齒音、泛音、空氣感便會不足,也沒有通透感和飄逸感。若低頻不足,合唱者的胸腔聲及環境反射共鳴聲亦不足,出不到厚暖的音色。7 V& w# N  R& h" ?* X, M
也常聽此 CD 的第一、二首,是享受音樂和音響的良伴。/ a& V! w/ I/ M3 T. l
我的 CD 碟是1993年瑞典製造。
IMAG7773_1.jpg
发表于 2015-11-26 12: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11-17 13:25
4 ?* M" P1 E' v# q# [7 k蕭邦夜曲是作曲家在世時,他的最受歡迎的鋼琴樂曲,夜曲總共二十一首,最後三首是在他去世後才出版的。顧 ...

" W! [8 x7 ]& _0 s1 M8 f7 u6 ?蕭邦夜曲,版本如云。个人偏爱女士,Brigitte Engerer ( Harmonia Mundi ) 之 生命演译,是我 No.1 choice。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5:50: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11-26 11:45( z( B. t/ ]7 i- q  Y
“Now the green blade riseth” CD, 綽號“麥田之歌”,發燒友無人不識的天碟。內容是歌詠團唱聖詩, ...

2 }6 A* K$ Z; i# SEsther CD, 俗稱大眼妹,發燒友差不多人手一張的發燒碟。錄音在 1972年西德慕尼黑製作,CD 在 1989年出版,下圖是西德頭版 CD,我買過聽過後期版的,質素相差頗大。
5 }" c9 S$ q' K9 V0 B1 QEsther 現年七十四歲了,錄音的時候才三十一歲。
9 ?2 y! c  t' C9 I  D! r9 \* M9 Y: nEsther 歌聲的音色厚暖、感情豐富之餘,又清脆嘹亮,唱的歌曲又好聽,節奏感特別強。伴奏的結他、鼓、木管樂、弦樂同樣是音色厚暖和清脆,躍動感強。這張是嘆世界的 CD,發燒友怎會放過呢!
IMAG7775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7 11:46: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11-26 15:50
2 B: S4 V- z! N  Y7 Z6 i! BEsther CD, 俗稱大眼妹,發燒友差不多人手一張的發燒碟。錄音在 1972年西德慕尼黑製作,CD 在 198 ...
; I7 t, e1 T1 r5 ~' H* j
以聽小提琴錄音來說,我覺得最靚的琴聲是 Henryk Szeryng 的一把琴,他常用的琴是 Guarneri “Le Duc”,亦是我們在錄音聽到的。他還有一把 Stradivarius 琴,後來送了給以色列,及另一把 Guarneri 琴,送了給墨西哥,以供該兩國的年青小提琴家借用。
% E# o  s0 v: `下圖是 Szeryng 拉奏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的西德版 CD,可能是小提琴最靚聲的錄音。Philips 的小提琴錄音比其他唱片公司的好聽,Szeryng 有給 DG 和 Mercury 錄音,但是沒有下圖 CD 的那麼靚聲。David Oistrakh 給 Philips  錄音的也很好聽,例如貝多芬奏鳴曲,他的琴音甜潤,有味道,有煙靭感,感情特別濃郁,他是用 Stradivarius 琴的。可是 Oistrakh 的琴音就是沒有 Szeryng 的那一種光澤和騷入骨裏的冶艷。+ O' @. x6 x' {7 j
說到這里,我又要重聽一遍 Szeryng 的貝協第二樂章!( U" v  ~9 w+ j& r2 d

) d& k0 ~9 L( T8 ^; {5 P! l1 D
IMAG7777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7 15:31: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11-27 11:46) f0 X6 R: a: \9 k, [+ ?4 z7 U3 d$ P
以聽小提琴錄音來說,我覺得最靚的琴聲是 Henryk Szeryng 的一把琴,他常用的琴是 Guarneri “Le Duc”, ...
) C: K- L, z) q! E' A0 c" W. B6 i
與 Szeryng 同年代同樣給 Philips 錄音的小提琴家有比利時人 Arthur Grumiaux。後者亦擁有 Guarneri 及 Stradivarius 名琴各一把,Grumiaux 的琴藝比 Szeryng 稍高一些, Grumiaux 給 Philips 錄音的貝多芬奏鳴曲全集 (Haskil 彈鋼琴,單聲道錄音)及巴赫無伴奏 sonatas & patitas 全集均被很多樂評家譽為最佳版本。' S" u  E1 i) C6 v% P
發燒友多注重靚琴聲,看重演奏藝術的較少一些,要享受音響加音樂,我還是喜歡聽 Szeryng 多一點。
9 ], e! O  ?0 [. F; M1 T2 V+ d7 M# w& K下圖是 Grumiaux 拉奏協奏曲的示範級 CD, 1995年出版的 Philips 24bit ,日本 Mercury 製碟。5 d+ ^* }# F& _4 Q
在聖桑的 Introduction et Rondo Capriccioso, Grumiaux 的琴音嬌美、通透,伴奏樂團的音效很 hi fi。他奏的 Lalo 西班牙交響曲氣氛浪漫,琴音則沉一些,伴奏樂團的音場又深又闊。
& O+ j' _4 C# o下圖 CD 曲目的組合在西德版是分開兩張不同 CD,均是高價炒品。
0 v1 x) t0 q& I
IMAG7778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3:39: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12-3 12:14 编辑 1 a8 N1 P4 n% J0 m. W
sunkee 发表于 2015-11-25 11:02
7 |% ?+ f" z: x. e2 kDmitri Shostakovich (蕭氏)/Bernard Haitink/ London Phiharmonic or Concertgebouw/Decca, 录音,演译 ...
5 ?) x0 Y/ {6 l- M3 W

" Y  w, v0 M% i0 ^$ o1 F6 v. t蕭氏 (Shostakovich) 寫第二及第三交響曲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蘇聯,十月革命之後成立的蘇聯,它的政治文化以音樂作為宣傳媒體,而不是傳統的藝術家以之表達個人感受。當時在二十世紀初出現的新音樂,例如 Bartok, Hindemith, Berg, Stravinsky, Prokofiev 等人的作品,在俄羅斯音樂界受到歡迎和讚賞。在蕭氏的第二交響曲亦體會到該類音樂過渡的表現,例如該曲開首似是雜亂無章輕聲的弦樂。
5 r9 P7 l  x: N1 N; L/ q3 f  L7 Y蕭氏在第二、三交響曲貫徹了該時代的文化,曲中合唱的內容講述人民苦難,又歌頌革命和革命英雄。蕭氏作品的豐富音樂感,繼承了浪漫時期的傳統,不像別國同類音樂那般硬繃繃的。
) O' }5 o  ?/ N) f. x. @第三交響曲的第三樂章爆棚燦爛,從五分鐘開始,在密集的軍鼓如弦樂伴奏下,猛力地捶打低音鼓,非常過癮,是考機的樂段,接著大號 tuba, 銅鑼 tam tam,圓號 horn,長號 trombone 。該錄音表現到樂器的質感、金屬味,雄渾而又鬆化的音效,絕佳享受。. @. d, X7 l$ T( f3 n
下圖是 Haitink 指揮 LPO, 在 Kingsway Hall 由 Colin Moorfoot 錄音的 CD, 我的碟是德國銀圈版。
IMAG7783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9:15: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12-4 07:17 编辑 4 r8 a: @& n9 h, k7 `1 u
HAUWAI 发表于 2015-12-1 13:39
6 l+ }7 Z. Y& d9 y+ v" Q蕭氏 (Shostakovich) 寫第二及第三交響曲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蘇聯,十月革命之後成立的蘇聯,它的政治 ...

! v* m+ r6 |; T3 N* p" w4 j; h# V! M  m. O( R! I( f
蕭氏在 1969年寫第十四交響曲,不同於第十一、第十二或早期作品,他這回寫人性化的題材了。第十四是以不語言的詩環繞死亡為主題而組成的,由女高高和男中音唱出,伴奏以弦樂和敲擊樂,全曲分十一個樂章。5 v8 m$ m3 ]0 t, V
女高音及男中音的音色厚潤,嘹亮有力,是人聲演錄佳品。最能讓發燒友過音響癮是第五樂章,以敲擊木琴作引子,接著鼓與女高音互相穿插其中,再伴以弦樂、敲擊樂。動感生猛、樂音清脆,可惜不足三分鐘,還未滿足之際,已完了!
0 O8 v5 ]4 v, s% C0 \, m下圖是 Haitink 指揮荷蘭音樂廳管弦樂團由 Colin Moorfoot 加 James Lock 錄音,西德版 CD。
IMAG7784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07:50: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12-4 21:31 编辑
( b: m6 v( t) ]  p9 A
HAUWAI 发表于 2015-12-1 19:15
  k- X  x& E" Y蕭氏在 1969年寫第十四交響曲,不同於第十一、第十二或早期作品,他這回寫人性化的題材了。第十四 ...

5 H- r) x) J! d9 w: [, S+ f( G! R( @$ J& W
"Sounds!" 唱片是權威資深唱片收藏家司徒織的常用試音碟,他用來試音的當然是黑膠唱片。他用的揚聲器不是甚麼名牌或經典,然而低音部分用上 15吋單元,可見他對鑑聽唱片的低音要求。他的音響系統特別的地方是用很多譚大夫的神木校聲,又擺放很多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木管樂器、鋼琴、木頭、銅器等來調聲。. X$ B+ }8 a5 p6 Y9 y
我聽的 “Sounds!" 是 CD 版本。該錄音只有兩個樂手,Jack Marshall 彈木結他,Shelly Manne 玩敲擊樂及套鼓,敲擊樂器五花八門,琳瑯滿目,又包括拍手掌,在第五首 "Am I blue?" Marshall 又吹口哨加入合奏。
, b0 `" g) _% w: Y7 W3 c錄音風格是六十年代強調身歷聲的那一種,樂器位置一件一件清清楚楚展現“眼”前,讓你視覺上感到一件件樂器出現在揚聲器的左、中、右方及後方,甚至有些樂器在揚聲器之左右外側,同一首曲的不同敲擊樂器均是由   Shelly 分段錄音,最後再混入兩聲道母帶。混音師把它們的音像位置調至不同的定位,有時錄音師玩嘢,把一件敲擊樂器弄至到處走動,例如在第六首“The rain in Spain"。
! l- N' T- @6 n9 `該 CD 的錄音不光是高低頻去得盡來強調音效,而且樂器的音色厚暖,結他琴腔共震聲使溫暖感更添豐滿,樂器質感強烈,氣氛不是火爆那一種,較為斯文的,耐聽舒服。1 d: Y" L& x9 {) r) h3 k
音樂內容都是六十年代在歐美通俗流行的,例如電影沙漠梟雄主題曲,是坐低聽慢慢嘆世界的音樂。1 Q, t; d! t6 s" O; I# q4 U
我的 CD 是日本今年再版的,日本 MT 製碟,在亞馬遜網上購買。# Z; T3 f3 |, z, A
鄭前輩喜歡以敲擊樂錄音示範他的 OTL 系統,這張 CD 會否夠班列入他的示範錄音呢?
IMAG7787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8:07: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12-4 07:50' V4 a; a: ~: J3 O9 |" ?: B
"Sounds!" 唱片是權威資深唱片收藏家司徒織的常用試音碟,他用來試音的當然是黑膠唱片。他用的揚聲器 ...

5 R) g0 d! I- d% V5 ?9 p6 A# Q蕭氏 (Shostakovich) 第11交響曲,Haitink 指揮荷蘭音樂廳管弦樂團,在1983年5月由 Colin Moorfoot 錄音,下圖的西德頭版 CD 是演錄俱佳的示範級 CD。該碟 (CD2) 的音色厚暖豐滿,泛音及現場氣氛豐富,聲音耐聽舒服。
: B/ X: H* H% d7 B9 ?9 {該曲寫於1957年,內容是1905年1月9日發生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廣場的血腥星期日。四個樂章互相貫串,部分主題重覆出現。音樂內容頗多篇幅是敘事式的,因此有些似電影配樂。* X3 U# F6 u/ I8 R) t; M
第一樂章,描述冬宮廣場,定音鼓徐徐輕聲奏出,營造了平靜而浪漫的氣氛。" U) l, ^  i# G) |) ~* v, U: D7 Q1 b
第二樂章,描述沙皇的軍隊槍殺示威群眾,如 CD 封面圖畫所見,以定音鼓、銅管、軍鼓,低音弦樂強音地奏出壯烈的場面。  \* C  d9 x' a$ P! T/ Y
第三樂章是獻給犧牲英雄的送葬輓歌,以中提琴奏出輓歌旋律,並以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的撥弦烘托出氣氛。
# q6 X' Q) A! V. G/ I! Z( r0 S第四樂章,是對最終勝利的誓言, 以定音鼓、弦樂、銅管、軍鼓的爆棚強音, 奏出雄赳赳,氣昂昂的氣勢。末段的一分多鐘,爆到天崩地裂,表現出無堅不摧的鬥志和力量。我把音量愈扭大聲,聽感愈過癮,而且沒有聽覺不舒服,實為示範級質素的音效。
8 K: z% W+ ?6 [# L0 d1 Y
IMAG7799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20:59: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12-8 18:07
0 T! E6 S6 {* K! K: g( B- T0 p  }蕭氏 (Shostakovich) 第11交響曲,Haitink 指揮荷蘭音樂廳管弦樂團,在1983年5月由 Colin Moorfoot 錄音 ...
: q* U) g, X. @0 N: R. a: q" C
上圖的孖碟套裝,還有蕭氏第六交響曲,該曲與第五交響曲風格類似,都是蕭氏在 1936年受到政府譴責後,改以較傳統保守手法去寫的樂曲,藉此恢復演出機會。
1 @, S8 c! I! s) |2 ~第六雖然與第十一是同年同場地同錄音師製作,兩者相距七個月,第六的音色較為瘦一點,沒有第十一那麼耐聽舒服,音量扭至很大聲時,便開始 聽覺不舒服。. G. j5 I4 R; j7 |+ u, C0 e5 Y+ s, a
第一樂章很長,逾總長度一半,分兩部分,第二部分由英國號帶出,全樂章抒情和使人感到空間廣闊。
, R6 P# P8 s. H* ?; J2 t' t6 E第二、三樂章,變得輝煌了,既有玩樂,又有神秘和冷漠感,最後無奈地幽默地結尾。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8:08: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12-8 20:59% Y3 A, F. t' \7 H
上圖的孖碟套裝,還有蕭氏第六交響曲,該曲與第五交響曲風格類似,都是蕭氏在 1936年受到政府譴責後 ...

) b. e) V& a. p' E" _$ D) Z下圖是蕭氏 (Shostakovich) 第五交響曲, Haitink 指揮荷蘭樂團的西德頭版 CD,封面印刷是以蕭氏第五交響曲為主題的油畫。
8 {( O1 M1 N7 l/ i; o% V) P上文談過,蕭氏用傳統手法寫第五交響曲,以十九世紀的風格包括貝多芬的為主。該樂曲是蕭氏交響曲之中演出最多的曲目。, l6 B* R$ z% L: R+ I, ?. i
值得特別欣賞之處是,在第二樂章中以小提琴獨奏主題,在第三樂章末段以鋼片琴奏出竪琴般的旋律,第四樂章表現激烈之情,爆到七彩,用上很多低音鼓,是發揮音響的低頻表現的好機會。, T. e& p6 y/ v2 e4 A
此 CD 亦是由 Colin Moorfoot 錄音,他錄的 Haitink 指蕭氏,可說是質素的保証。此 CD 的音效雖好,惟仍不及示範級的第十一。
9 a( Z9 u6 d3 r, M# w' O蕭氏第五雖承襲十九世紀傳統,我聽蕭氏,還是較喜歡該時代新風格的第二、第三及後期寫實的或表達內心的樂曲,喜歡它們比較有強烈的蕭氏個性。4 T9 @1 c5 r$ x
蕭氏後來回顧他寫第五的歲月,他道: “彷似有人棒打你並說,你的事業可喜可賀,可喜可賀啊!你顫抖地冒起,然後又無言地沉落。我們的事業確是可喜可賀啊!可喜可賀!"
IMAG7806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0 18:42: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12-9 18:08$ ~8 N5 _( s. }' p5 o" D
下圖是蕭氏 (Shostakovich) 第五交響曲, Haitink 指揮荷蘭樂團的西德頭版 CD,封面印刷是以蕭氏第五交響 ...

) h+ q0 ~3 C4 b  _; {# f) x- Q下圖是蕭氏 (Shostakovich) 第十三交響曲, Haitink 指揮荷蘭音樂廳管弦樂團, 西德頭版 CD,1984年 錄音,當然少不了錄音師 Colin Moorfoot。此 CD 的演錄水平,與示範級的第十一同屬一級。1 u6 o7 P; z( L% p" N9 N
蕭氏在 1962年寫第十三,主題是關於在 1941年德國納粹在基輔附近的 Babi Yar 屠殺了十多萬人,大部分為猶太人,該曲亦以 Babi Yar 命名。蕭氏對該類主題的刻劃和感情的表達,樹立了他的交響曲創作的典範。
3 T, d, \1 Z% {! o第十三是管弦樂配搭男低音獨唱加全男聲合唱團,是我聽過該類形式樂曲 之中最好聽的。( T+ }! s8 z& N# L! k6 \' ]
該曲用上百人合唱團,配器龐大,木管樂器是一般的三倍,大量敲擊樂器包括搖鈴鼓、響板、編鐘、鋼琴等,還有兩台竪琴,六十四件弦樂器。雖然如此,頗多樂段是以單件樂器表達的,例如終章的低音單簧管,第四樂章開首的大號,全曲結尾的小提琴及中提琴。4 X. r7 D4 ^1 I  u8 Y% {  L! w
在第一樂章,用上很多低頻樂器伴奏男聲,納粹殺害十多萬人的慘烈場面,歷歷在目。第四樂章 Fear, 開首超低頻一浸一浸滲出來,其實整個樂章由頭到尾都有很多超低頻出現,低頻迷可過足癮。
0 G$ E- m" C) t5 b$ J' j  a+ y樂曲最終以不尋常的寂靜去結朿。
IMAG7808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21:31: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12-10 18:42
- R: Z# ], k2 I8 T' t9 H" H  p下圖是蕭氏 (Shostakovich) 第十三交響曲, Haitink 指揮荷蘭音樂廳管弦樂團, 西德頭版 CD,1984年  ...

- i, w) @. }% e, O' ~- J* M下圖是蕭氏 (Shostakovich) 第九交響曲的西德頭版 CD。+ m4 i* N  ]) v0 F7 _
蕭氏在1945年寫第九,原意是慶祝蘇聯戰勝納粹,蕭氏亦預告它將是大規模之作。後來,他在一個月內寫完了,完成的作品是海頓交響曲般的規模,Rossini 般的風趣,引起了史太林不高興,後來蕭氏也惹來了第二次政府的譴責。, _: m( @. v" b0 M+ y# `) j7 P- u+ L
聽第九,感覺似在小鎮或村莊邊跳舞邊慶祝的情景,這是生活化吧!
- O1 t7 S' o$ n' c/ ?第四樂章開首的巴松管較為平淡,遂以側鼓、手搖鈴鼓、三角鐵、鈸的喧鬧增強喜慶的氣氛。
3 F* A+ v+ W& K8 Q- A蕭氏不願以悲劇描繪人的貴格,因為這會是一種錯覺,他卻以喜劇揭開人的假面具,可是真相表露後,往往是荒誕的。
IMAG7810_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 桂ICP备20003207号-1  公安部备 45010302002201 客服:18077773618

GMT+8, 2025-11-7 11:46 , Processed in 0.07097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