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楼主: HAUWAI
收起左侧

試音、示範又好聽的 CD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09:58: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5-15 14:206 T) P4 H) ]. D  }( h/ ^) Z
Chico Freeman 還有一張靚碟 The Emissary,十二首曲一半是他自己作曲的,都是好聽的音樂。此碟大部分音 ...
6 ]' ?$ K9 N# n- X. U; n& q
看下圖封面彈鋼琴的 Brendel 像一老年人,其實他當年是 55歲而已,旁邊的 Abbado 才比他少兩歲。: N5 N& d9 l( F$ t
他們合作的 Brahms 第一鋼琴協奏曲非常好,特別是第二樂章的慢板,表現出豐富的感情,弦樂的輕聲弱音 pp 及 ppp 出色,有時音量小到甚至與泛音的音量差不多,弦樂與鋼琴、木管的交錯營造出優美的音樂氛圍。錄音音色厚暖豐滿,舒服耐聽。第三樂章的鋼琴低頻則略肥。
+ N" e& P$ f4 M7 p9 p6 B此 CD 是 1987年西德頭版,內容是 1986年的錄音,後期版可否交待到 ppp 弱音與泛音的互動效果,則不得而知?
IMAG6813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20:55: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5-18 09:583 I1 Y  L" u8 x5 V- g5 W( t: Q
看下圖封面彈鋼琴的 Brendel 像一老年人,其實他當年是 55歲而已,旁邊的 Abbado 才比他少兩歲。9 l4 s9 T1 c1 X8 U
他們合 ...
! o0 u- K& q; F9 d7 ]
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以下簡稱 AM, 是在1920 出生的意大利鋼琴家。他是我最喜愛的鋼琴家之一。大家可能已知道,他的莫札特第十五鋼琴協奏曲是我每次開機必用來測試音響系統是否正常的試音碟,並用來微調校聲。首要舒服耐聽,其次是大提琴組的低頻和鋼琴的超低頻要出得到,小提琴組音色有鬆化感和足夠泛音,管弦樂團音場的闊度和深度及鋼琴的前後位置要適當。
IMAG6815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5-19 07:45: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5-19 12:54 编辑
, {# I; z5 E# S8 S' S5 b4 {: v) o8 }
HAUWAI 发表于 2015-5-18 20:551 R0 B4 j/ P. [. ^+ x
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以下簡稱 AM, 是在1920 出生的意大利鋼琴家。他是我最喜愛的鋼琴家之一 ...

- S5 F+ O# g6 G, `) L# h' E
; h7 j( T$ j  y5 L" nAM 兒時不愛彈鋼琴,嫌它是槌擊樂器,輕柔和歌唱性不足,因此他當初只學管風琴和小提琴。後來懂得運用手的柔軟度克服以上缺點,變得鍾愛鋼琴。十九歲那年,在日內瓦國際賽並在大師 Alfred Cortot 面前得獎,大師讚他是再世李斯特,從此他更專心發展琴藝,成為終生事業。. v2 D, R0 C# l. N1 E
除了演出和錄音,AM 亦設帳授徒,成就非凡,大師 Argerich 與 Pollini 便是他的學生。他在1955年三十五歲之齡便已出任蕭邦鋼琴國際賽評判。+ B( g( }0 H, J4 t9 W8 e
AM 的演譯,每有出人意表的驚喜,相比其他人的慣常演奏,他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奏出與衆不同的效果。例如貝多芬鋼協,他彈奏自創的華采樂段,並增加樂句延長結尾,實屬少有。又例如他彈的蕭邦 馬祖卡舞曲,表現的情懷便有異於其他鋼琴家。下圖的 CD 載有馬祖卡舞曲,並有蕭邦諧謔由,後者是我常用作測試鋼琴音樂及其超低頻,它是下潛至 30 Hz 以下的,若前置或功放的膽老化,超低頻的份量和震撼力便會遞減。如果選購揚聲器,用它來試超低頻,下潛幾多?份量幾多?金屬聲適當否?木聲適當否?一目了然。
* [# g8 N" w* S; X4 H+ Y以前曾長時期使用 Rogers LS3/5A 15Ohm 揚聲器,它的小提琴和人聲的確一絕,音色厚聲、豐滿兼有味道,色士風和古箏亦不是現時用的大揚聲器所能企及,可是它有一明顯缺點,就是播放鋼琴時,超低頻欠奉,金屬聲不足,更遑論規模與震撼力了,因此當年盡量不買鋼琴 CD, 缺失了三分一個音樂世界。8 n1 `* \  L8 y0 R. g) \8 g
上述兩張 CD 是西德頭版,我買過聽過後期的德國中圈透明版,聲音是面目全非的。
/ b' H( c, S! p7 g3 C  R
IMAG6814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5-19 07:51: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5-19 07:45; D0 I; u' X5 o8 B- j
AM 兒時不愛彈鋼琴,嫌它是槌擊樂器,輕柔和歌唱性不足,因此他當初只學管風琴和小提琴。後來懂得運用手的 ...
, W/ x3 ~+ `* v% Q2 i
AM 最為內行入所稱譽的是彈奏 Debussy, 他把音樂昇華到一飄渺境界。AM 的演奏範圍不算很廣,錄音亦不算很多,就憑這有限的範疇,已名留靑史。
IMAG6816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5-19 12:39: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5-19 07:514 L' V; f7 v; S2 l% a
AM 最為內行入所稱譽的是彈奏 Debussy, 他把音樂昇華到一飄渺境界。AM 的演奏範圍不算很廣,錄音亦不算很 ...

" n# p& p- O0 ?! \" v; P8 V欣賞 AM 的演奏有氣氛,聽上述莫札特第十五鋼協的行板樂章,如果音響在正常狀態的話,他會帶我進入一個優悠、放鬆的氛圍,暫離繁囂的世界。又例如聽下圖的舒伯特 A 小調奏鳴曲第二樂章,AM 的彈奏具人性化,像對我說話,有情有肉,時而輕聲細語,時而哽咽難言,說話間的換氣亦隱約可聞。此碟是在 2006年於深圳華強北路買的,四十元人民幣,是九十年代末的 The Original 藍印版,泛音、尾音、超低頻、細節應比西德版少一截,但是我沒有西德版。CD 的 Brahms 及 Schubert 兩首是在 1971年由 Cord Garben 監製,音效明顯比同碟的貝多芬由其他人監製的好。沒錯,Garben 就是指揮上述莫札特第十五鋼協的同一人,在其他 DG 錄音亦可看到他當錄音師的名字,他真是一個製作全才,兼且水準一流!
IMAG6817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5-20 18:05: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5-20 19:05 编辑 8 c3 k1 h1 |. d# }$ Y5 K& X
HAUWAI 发表于 2015-5-19 12:39
1 L1 {; a4 d2 Q/ V: w- b& t# [欣賞 AM 的演奏有氣氛,聽上述莫札特第十五鋼協的行板樂章,如果音響在正常狀態的話,他會帶我進入一個優 ...
" F& W, Z- H5 u  r. Q7 _2 o
6 r1 W& P6 y. i6 h
Pollini 與 Bohm 的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相信是大部分發燒友都會擁有的 CD, 音樂本身好聽,錄音又不錯, 是我多年來的試音、示範 CD, 第三樂章開首 Pollini 狂敲鋼琴造出清脆琍落的震撼力和超低頻,隨之而來是氣勢磅礡和場面宏大的弦樂。特別是超低頻,如果該日的音響系統出不到,表示有問題,便要檢查和調校。其實,在聽遍試音室或發燒友家中系統,可出到該段鋼琴和弦樂的超低頻及震撼力,百中只得一、二。至於氣勢宏偉的弦樂,若音響不在狀態,聲音會惡而不耐聽。
" T8 n; R4 _: S& q: e$ y5 g下圖是西德版 CD, 在1979年由 Gunter Hermanns 錄音,趕上了模擬錄音的尾班車,我在 1989年購入的。
IMAG682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5-20 18:09: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5-20 18:05$ v5 t$ U! X. o! t3 v" G: n
Pollini 與 Bohm 的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相信是大部分發燒友都會擁有的 CD, 音樂本身好聽,錄音又不錯 ...

. q0 M7 T* J: U( p9 L- R% V貝多芬第五鋼協,原作是沒有“皇帝”標題,只是後來在英國的樂譜出版者加上去的。我最喜愛該樂曲第二樂章,樂曲進展步伐緩緩的,卻懷有濃烈的、含蓄的,戰戰競競的沉重心情,又像蓄勢待發,音樂味非常濃。上述版本不是我最喜愛的,真命天子是下圖 Gieseking 的錄音。相比之下,Pollini 的感人魅力差了一截,味道淡了。
BeethovenPianoConcerto5-Gieseking.jpg~320x480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5-20 18:17: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5-20 18:098 W1 q# i- O4 A+ L
貝多芬第五鋼協,原作是沒有“皇帝”標題,只是後來在英國的樂譜出版者加上去的。我最喜愛該樂曲第二樂章 ...

( K% M9 ]' a' p& i5 |Pollini 的貝多芬第一至第五鋼琴協奏曲 (除了  Bohm, 還有與 Jochum 合作)的錄音被唱片評論家譽為是該套曲集的最佳版本。 $ A0 i! q5 Q# o. a) k  W
Maurizio Pollini 於1942年在意大利米蘭出生,在 1960 年得蕭邦鋼琴國際賽大獎, 評判之一 Rubinstein 大師當時說此小子琴藝了得,在場人士無人能及。獲獎後,Pollini 繼續進修,隨大師 Arturo Michelangeli 學藝,得到準繩的技巧,並克制到自己的情感。有樂評人說他變得有禮了和冷酷了。 / p/ e0 D& M, }+ e0 r5 ^" L* }
下圖是 Pollini 在 1985年錄音的同年西德頭版 CD, 擅於錄交響樂的 Gunter Hermanns 錄起獨奏鋼琴來,水平一樣的高。該碟雖不是名盤,可是鋼琴的音效、音色一流。Pollini 演奏出很好的音樂感和氣氛, 相比師傅 Michelangeli , 卻還欠那一點深度和內涵。
IMAG682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5-21 21:11: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5-22 08:20 编辑
4 R4 T* Z9 }$ ~; Q9 [; T
HAUWAI 发表于 2015-5-20 18:173 i% J* S: \; l* h, s  c
Pollini 的貝多芬第一至第五鋼琴協奏曲 (除了  Bohm, 還有與 Jochum 合作)的錄音被唱片評論家譽為是該套 ...
% T2 x6 ^1 \1 Q# U& E6 U9 z+ e3 |

" c3 x: E2 {6 `( ^這張 CD 在五年多前買,是 Michelangeli 在1965年由 BDM 錄音, Decca 在1988年出版 CD, 我買到的是西德頭版,當時只聽了貝多芬一段,便冷藏了五年。" M  h( W9 i0 x% b( f7 }
隨身聽真好, 讓我可擠多些時間聽音樂,逐步欣賞幾年來積存買後未聽過的 CD。 特別是目前隨身聽的音效已做到頗滿意的水平,足以讓我欣賞音樂和分辨不同演錄的優劣,聆聽時感覺到低頻分量比聽大揚聲器時還要多。
" x2 K' \  Y* N' F) j; K8 n這張 CD 的 Galuppi 和 Scarlatti 比貝多芬第三十二奏鳴曲還要好聽,一如其他 AM 的演錄,琴聲如人在說話般,人性化的,有情有肉。貝多芬的一首有超低頻背景噪音,還幸不大影響欣賞音樂。
IMAG6832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5-22 13:02: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5-22 13:17 编辑 ' T3 h/ L& @9 g% L5 S7 Q; J( |. m6 ?
HAUWAI 发表于 2015-5-21 21:11. y" \% b3 t' H8 N. V3 X* [# i/ \+ t2 v
這張 CD 在五年多前買,是 Michelangeli 在1965年由 BDM 錄音, Decca 在1988年出版 CD, 我買 ...

. |1 p" @+ [8 O8 i9 N8 n
5 h6 s% p$ Z1 Y弦樂四重奏,有別於交響樂,只有四件弦樂器,比較文靜一點,每一件提琴表現的琴音清清楚楚,沒法濫竽充數。組合通常是兩件小提琴,一中提琴及一大提琴,若四位樂師合作得好,四支琴音,時而一唱一和,時而互相交談,時而一問一答,時而各自爭研鬥麗,各自炫耀。奏得好的組合,例如 Budapest String Quartet,  四支琴音水乳交融,順滑流暢無鏠,就像同一個腦袋指揮般,他們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由美國 CBS 錄音的貝多芬弦樂四重奏共十六首,被譽為最佳版本。
; r/ g% d: n6 a3 T弦樂四重奏對音響表現有一定要求,琴音舒服才耐聽,泛音和空氣感足夠才能填充空間營造現場感,大提琴的低頻足夠才可使四個聲部在聽感上平衡。音效愈靚音樂會愈好聽。
) z# `, A5 _% \上述的 Budapest 貝多芬錄音是單聲道,身歷聲錄音的好版本有 Alban Berg Quartet 的。沒錯,Alban Berg 就是日前此版面介紹過的歌劇 Lu Lu 和 Wozzeck 的維也納作曲家。在七十年代,有四名維也納樂師取得 Berg 的遺孀同意,以作曲家命名他們首創的維也納全職四重奏,當時其他的四重奏組合都是兼職的。該組合簽約 EMI 後,便錄下全套十六首貝多芬弦樂四重奏。CD 是分開三套盒裝出版,分別是早期、中期、晚期。我花了幾年才集齊全集三套早版 CD,曾經聽說日本東芝版好聲,可是買了之後發覺其泛音少,亦不及西德版那麼厚聲,唯有再買西德版補充。' l8 s. A7 j9 j
下圖是錄於1982至84年的晚期第十二至十六四重奏。貝多芬當年作罷該五首樂曲,比時代走前了,樂曲不受歡迎,後來才逐漸深入人心,對後世作曲者影響很大,華格納與 Stravinsky 便很推崇它們。
. `' I, u, [4 h4 A1 Z下圖的 EMI 西德版 CD 做到了琴音舒服、泛音和低頻充足,而且音色厚聲和質感豐富,餘下來便是 Alban Berg Quartet 的功夫了!
IMAG683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5-27 22:38: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5-22 13:027 `8 ^: _7 X0 h+ v2 _* H9 o/ {
弦樂四重奏,有別於交響樂,只有四件弦樂器,比較文靜一點,每一件提琴表現的琴音清清楚楚,沒法濫竽充 ...

) x" @" d+ Z/ n, ~興奮的一樁事,
4 n# G% a7 ^3 j: T3 Y  [% y收到了卡爺 Karajan 在 1951年拜萊特音樂節指揮的華格納“紐倫堡名歌手” CD,全套歌劇長約四個半小時。Walter Legge 監製,他從綵排及五晚演出的現場錄音剪接而成。. H6 i9 K' ^2 T2 ?" ?& m
當年首發出版 78轉黑膠,一套 34張共68面 ,由英國 Columbia 出版,是歷史上一套黑膠唱片張數最多的紀錄。在1990年,EMI 出版了 CD , 一套四張。
. w% A' K! z) b4 M9 N. w% J卡爺當年 43歲,血氣方剛,又是戰後得到重要演出和錄音的好機會,那有不去盡之理。從 CD 可聽到他演出的活力、力量、性格化每個角色,卡爺後期錄音是沒有再重現如此特色的。6 t1 [6 S  n. V3 y& V, b
當時在顛峰的 Schwarzkopf 音色甜美,加上其他高手出場,陣容一時無兩,翌年該音樂節相同劇目由 Knappertsbusch 指揮,女角則不是 Schwarzkopf 了。; j+ q# `- K1 G
現場歴史單聲道錄音,音質當然有妥協了,音色總算厚聲,耐聽舒服,最重要是聽到歌者聲音的活力與力量,還有沖擊力,震撼!
IMAG6916_1_1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5-28 21:01: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5-29 07:41 编辑
# D& d, m# y$ E7 G4 [- m
HAUWAI 发表于 2015-5-27 22:38
+ D4 x! a( K: o& ?& w興奮的一樁事,
5 z- Z  K; p& J收到了卡爺 Karajan 在 1951年拜萊特音樂節指揮的華格納“紐倫堡名歌手” CD,全套 ...
- R. Z* j+ @+ d) N) ~# f

. [. U8 S0 `# D1 V2 P莫扎特弦樂四重奏是莫札特的重要室樂作品。 時維十八世紀,海頓打破傳統,開創了新音樂潮流 ,在 1782 年完成了嶄新及非比尋常的“俄羅斯四重奏”作品三十三。該曲刺激了莫札特,使他從以前模仿海頓轉變為創立自己的風格,由於他中期第十四至第十九的四重奏作品先後受海頓所影響而成,所以又被稱為海頓四重奏。莫札特與海頓是朋友,他們的第一次會面在1783年維也納,出席同場有演奏他倆作品的音樂會。
8 \. h% L; h- A6 c8 |莫札特去世前兩受聘普魯士 (Prussia) Frederick William 二世大帝,他是傑出的大提琴家,莫札特為他寫的三首四重奏,即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三,曲中突出大提琴的角色,好讓大提琴手發揮,該三首樂曲又稱普魯士四重奏,是莫札特的成熟期高峰之作。; H0 @. ]: p2 @$ A+ b% \
在眾多莫札特弦樂四重奏錄音,意大利組合 Quartteto Italiano 的錄音是演錄俱佳之作,在 1966年及 1970至73年於瑞士錄音。下圖是在 1986年出版的 8CD 套裝包括了二十三首四重奏,但並未覆蓋莫札特全部的四重奏作品,例如大家熟悉的小小夜曲 K525 原作是四重奏,便沒有在套裝之內。
IMAG6913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5-29 19:01: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10-14 20:11 编辑 / f! O/ f$ J1 `9 i" B# M
HAUWAI 发表于 2015-5-28 21:01
+ T4 m, s; L/ C5 r莫扎特弦樂四重奏是莫札特的重要室樂作品。 時維十八世紀,海頓打破傳統,開創了新音樂潮流 ,在 1782  ...
9 w* d! L5 V6 o. P
  o- d: g/ }* w) ?& ^2 \6 q/ t
Quartetto Italiano 在1945年由四個二十來歲小伙子組成,至1970年錄莫札特時,只換過一位中提琴手。及至該組合在1980年結束時,亦只有中提琴手更換過兩次。
+ j  F7 S& W! t, o- t5 L9 @9 e1 SQuartetto Italiano 演奏莫札特四重奏的氣氛優雅、矜持的步伐,表現出高貴感,層次變化細緻,音樂感好,後期幾首的感情尤為濃郁。
3 @2 Y2 P$ i) `2 I+ `上圖套裝 CD 是日本三洋版印有 A 或 B 字首,在1986至87年製造,套裝上市時售 24,000日元,即是日本市場的最早版。二十三首四重奏在幾年間分別在七個時段錄音,每時段錄得的音效頗有出入,有些甚至分別大。大部分樂曲的音效做到在5月22日此版面談及的播放弦樂四重奏對音效的三大要求。與上述貝多芬EMI 西德版 CD 相比,雖然是錄音音源各不相同,若勉強比較整體效果的話,莫札特日本三洋版的音像不那麼鬆化,提琴質感不那麼豐富,尾音亦較少。
IMAG6915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5-29 22:20: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5-29 19:018 u1 I, J- u; u
Quartetto Italiano 在1945年由四個二十來歲小伙子組成,至1970年錄莫札特時,只換過一位中提琴 ...
4 [& [% s3 h* F6 R4 |; T
剛聽過鮑羅丁四重奏現場演出,錄音中的 Quartetto Italiano 琴音比較順滑、細緻、斯文,音色亦較甜美。
IMAG6924_1.jpg
发表于 2015-6-2 09: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版主将介绍的单曲转换成WAV分享 烧友们就有福了。谢谢(这只是我个人的妄想)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16:41: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6-9 21:50 编辑 - O5 h5 ^( n0 d9 v
hpcom 发表于 2015-6-2 10:57' i# @/ R) E# e3 N8 ]( ^

8 r, v# H) `5 ~+ ~# e5 d6 C: ]; s# J$ _2 e
7 a4 J+ G& B- Q$ E6 e( e7 o4 J0 K
Chesky CD 的發燒級地位,人所共知。在八十年代,美國 David 與 Norman Chesky 兩兄弟創立 Chesky Records  公司,向讀者文摘購買版權及借用母帶出版一系列由 Kenneth Wilkinson 錄音的古典音樂 CD, 內容演錄俱佳,成為了發燒圈的珍品。
6 ]# v* j+ {" L9 r$ z, pDvorak 新世界交響曲是其中最佳之一,是在 1962年於倫敦 Walthamstow Town Hall 錄音,由 Jascha Horentein 指揮皇家管弦樂團。
* h% z4 c5 B) }第一樂章,弦樂引子之後,英國號吹出嘹亮而富質感聲音的主題, 接下來的定音鼓,其擂鼓的力度與低頻產生的震撼力及迫力,是在歷來眾多錄音之中少有做得到的,因此可謂錄音世界的示範之作,亦考驗音響系統的重播能力。相信  KW 是以近距離咪高峰拾取定音鼓聲音的。
% a  N) i3 {. B+ p9 c2 j! g此樂章爆棚場面墟撼,有泰山崩於前之氣勢,爆的時候維持著樂器定位及音場穩定,音色不躁、不粗、不散,爆棚背後感到有君子之風,我認為是 KW 的代表作之一。
; `4 c& W7 U9 m' C4 w0 ~此樂章時而靜若處子,長笛、法國號、弦樂奏出細緻的樂段,音樂感非常豐富,在這動靜交錯之間,九分鐘很快便溜走了。
; w) n9 @1 L6 ]; a# O/ W8 v7 w$ b此 CD 是我多年沿用的試音 CD, 試定音鼓效果反而是用第三樂章的,下文再談。
1 A: o: @. I" F4 }7 g& x# h
IMAG7058_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 桂ICP备20003207号-1  公安部备 45010302002201 客服:18077773618

GMT+8, 2025-11-7 08:49 , Processed in 0.09369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