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楼主: HAUWAI
收起左侧

試音、示範又好聽的 CD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31 14:51: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1-31 17:01 编辑
1 |0 m2 }) v2 |, ^
HAUWAI 发表于 2016-1-31 14:15
5 Q) ]0 g+ j" f# {  C+ L, R在林子祥音樂會,他與葉倩文及兒子合唱 Lemon Tree, 原唱者是 Peter, Paul & Mary, 大碟在 1962 年出版 ...
7 Q; T* ?4 W+ a" P4 o
4 Z& a$ Q) J" ]& p
林子祥的演唱會上半場以五、六十年代歐西流行曲為主題,唱了頗多英文歌,其實,我覺得他唱英文或普通話,遠不及廣東歌。那晚唱的 Good night, Irene 與我慣常聽的出入頗大。 下圖 CD 是美國組合 The Weavers 在1963年成立十五週年於紐約 Carnegie Hall 開音樂會的現場錄音。七位成員包括 Pete Seeger 或彈結他或高聲歌唱, 唱出的 Good night, Irene 音樂感很好,歌聲引人入勝,錄音把現場氣氛重現了出來。同碟的 Rambling Boy, 觀眾加入和唱,現場氣氛更顯現,Guantanamera 是另一首我愛聽的好歌。此CD 是發燒友的試音碟,我的 CD 是八十年代美國早版。
IMAG7984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2-2 13:02: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2-2 14:12 编辑
; Z" x6 t4 ]( Y; @2 t
HAUWAI 发表于 2016-1-31 14:51$ X/ e6 N: x7 s2 ?5 w4 U4 C
林子祥的演唱會上半場以五、六十年代歐西流行曲為主題,唱了頗多英文歌,其實,我覺得他唱英文或普通話 ...

, q( v- @+ m; W6 l% X* g
/ e) e* n' r' j1 t8 b3 J: A2 c$ o
貝多芬第三鋼琴協奏曲,Ashkenazy 獨奏,Mehta 指揮維也納管弦樂團,西德頭版 CD, 是我的示範 CD。
. V  o# |4 _1 K2 n# ~, i貝多芬在 1800年寫成該樂曲,稍後他又寫第二交響曲。他在1803年首演第三鋼協,自己彈鋼琴獨奏演出。該樂曲的第一主題令人聯想起莫札特的第二十四鋼琴協奏曲。  O2 o. X# u1 D& `! F* [
此 CD 的樂團演出比鋼琴獨奏還要好,感覺到貝多芬音樂的雄偉感。
1 y% v9 K- X/ c9 l. Z錄音在1983年維也納製作,當年 Kenneth Wilkinson 已離開了 Decca,由 James Brown/James Lock 錄音。聽感上覺得像坐在音樂廳前排坐位,樂器音像比較大件,樂器的質感、細節更顯現,然而堂音、氣氛則不及 DG 那般好, 鋼琴超低頻亦稍不足。Decca 的鋼琴是比 DG 及 Philips 稍遜一籌的。
- A( E8 @) I% U9 \' nCD 的最後一首是鋼琴獨奏貝多芬“為愛麗斯而作”,是熱門的音樂盒音樂。
IMAG7986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2-2 15:21: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2-2 16:49 编辑 , \" s: g  M" C
HAUWAI 发表于 2016-2-2 13:023 F1 P/ _0 E; A, r0 @/ i' x
貝多芬第三鋼琴協奏曲,Ashkenazy 獨奏,Mehta 指揮維也納管弦樂團,西德頭版 CD, 是我的示範 CD。  t2 U! v6 E9 C7 c9 Z! E5 t4 X- M
...
$ G' \1 c0 c2 r5 S5 g' ~

+ ~* G8 [& T* H一張非常好聽的鋼琴音樂 CD,Radu Lupu 彈奏 舒伯特即興曲,共八首。Lupu 奏來氣定神閒,音樂感極好,另一名盤 Zimerman 的演奏則稍為嘮嘈一些。此 CD 的錄音音色豐滿,正是演錄俱佳之作,音響出到愈多的低頻,享受此 CD 的琴音會得到愈多。下圖是西德頭版。
IMAG7987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2-3 11:31: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2-3 17:39 编辑
" H2 j5 [: h8 j$ o
HAUWAI 发表于 2016-2-2 15:21, V* g+ Q1 s: o9 B9 V6 `4 S
一張非常好聽的鋼琴音樂 CD,Radu Lupu 彈奏 舒伯特即興曲,共八首。Lupu 奏來氣定神閒,音樂感極好, ...

% {8 _# A" f  A. Z4 K
# F( V: {9 L4 y( s8 U9 v5 d英國作曲家 Benjamin Britten 在1961至62年間寫成了"戰爭安魂曲",該曲是為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炸毀的高雲地利教堂重建後進行奉獻儀式而作的,首演便是在該教堂於1962年5月30日演出的。
% a# N: \4 Z, x- [; Z( ^- aBritten 與他的摯友 Peter Pears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失去了幾位好朋友,該曲亦是為他們而寫的。聲樂部分以拉丁文及英文詩交叉配搭。Britten 寫的音樂及聲樂很好聽,亦比較平易近人 (相比於華格納指環),爆棚場面亦不少。- K/ o/ |) i3 O& Y
樂曲的編制龐大,包括一管弦樂團,一室樂團,管風琴,兩個合唱團,一兒童合唱團,一女高音,一男高音及一男中音。/ u: [7 e# A0 i6 s  Q
下圖是 1963年錄音的日本上市西德頭版 CD,是我的示範 CD。女高音是 Britten 好友 Rostropovich 的妻子 Galina Vishnevskaya, 男高音是 Britten 終生摯友 Peter Pears, 作曲家親自指揮。亳無疑問,演奏是經典級的。! Z! l* n" [- V% _, j2 j. A/ `5 g
這錄音可說是 Kenneth Wilkinson 的代表作之一,樂器及人聲的音質準確,音色自然、舒服、厚聲、有肉、有力感,有立體空間感,高低頻延伸得盡,動態凌厲,聲音從容。
" F3 f7 i7 ]8 N3 L. Y& p: T3 G第二樂章,開首的銅管光可照人,並有一股懾人的廹力,在弦樂、合唱、定音鼓的配搭之下形成了和諧而具震懾力的音樂畫面;“Be slowly lifted up ”樂段的定音鼓廹真及有埋身感;末段 “Dies irae” 的合唱團哮出懾人的爆發力。
( @8 N, Q% e$ q* g( `0 Y監製是同年代蘇堤指環的 John Culshaw ,錄音師則是 Kenneth Wilkinson, 地點在倫敦 Kingsway Hall,拿這套 CD 與蘇堤指環的來比較音效,是有趣的話題。
IMAG7989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17:31: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2-3 11:31
" l6 t- p; F7 f* x, G, Z0 S英國作曲家 Benjamin Britten 在1961至62年間寫成了"戰爭安魂曲",該曲是為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炸毀 ...
4 \5 k0 t+ Y5 |6 z) Y! _% H
Referece Recordings (RR) 是一間很著重錄音質素的公司,其 CD 有幾張上了 Harry Pearson 的天碟榜。Prof Keith Johnson 發明的 HDCD 技術的確製作了不少上佳質素的錄音/CD 。若 CD 播放機沒設有 HDCD 解碼,音效會打折扣的。
; s4 `; `/ w3 m& d! D  i" Z* m下圖是 RR 的 Stravinsky 音樂,在1996年錄音,包括了他的三首經典芭蕾舞曲的其中兩首: 火鳥、春之祭,另外一首是 Petrushka。
/ Y! U- C+ P/ _0 R$ |火鳥的定音鼓加低音鼓的音效,非常廹真,可能是眾多 CD 之中最好的。此外,銅管鏗鏘嘹亮,爆棚效果澎湃,音量大時聲音仍然舒服。RR 的音色比較清爽,音質廹真,動態力感無拘無束。9 J: N' ^% V: x% K' }6 v2 ]8 [
春之祭的音效亦相若。7 @0 R' @* k! H# S2 y2 j" R, e
我在此 CD 剛出版時買的, 美國製碟,是我的示範 CD。
IMAG7991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2-5 12:22: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2-5 19:47 编辑
3 T6 a1 h9 v& |! R1 W
HAUWAI 发表于 2016-2-4 17:31
+ ]& t% C4 a# ?% S% p8 f2 jReferece Recordings (RR) 是一間很著重錄音質素的公司,其 CD 有幾張上了 Harry Pearson 的天碟榜。Prof ...
, _+ L# K* D) s4 O& _' l
$ g9 ^, c3 G. \9 t
RR 的錄音優於表現鼓及銅管樂器,它當然最能表現雄赳赳、氣昂昂,又熱鬧的進行曲,下圖的1998年錄音是我的示範 CD。
IMAG7992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2-5 17:52: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2-5 17:54 编辑
: ?+ J) ], c3 Z, h
HAUWAI 发表于 2016-2-5 12:22
1 m( B7 g9 x2 a/ b; C6 F" lRR 的錄音優於表現鼓及銅管樂器,它當然最能表現熱鬧的進行曲,下圖的1998年錄音是我的示範 CD。

0 f: P" M+ i6 c  @. L! j1 G) T0 l" L* E
孟德爾遜在 1840年完成第二交響曲"讚美聖詩”,同年在萊比錫首演,又在英國伯明罕以唱英語首演。此後,該樂曲在英國受歡迎,並常有演出。
. h0 m3 y/ @) W卡拉揚與柏林管弦樂團聯同聲樂家及合唱團在 1972年為 DG 製作了錄音。他們演出的音樂流暢,音樂感好,樂團、獨唱及合唱團配合得天衣無縫。
! K: m* Y% g& a) D3 e下圖是德國銀圈 CD, 沒有說明錄音師,音效很好,比聽慣的 Gunter Hermanns 錄音稍清晰一些,是我的示範 CD, 演錄俱佳。
IMAG7995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2-7 11:41: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2-5 17:52) M% l4 Q1 v# n" w
孟德爾遜在 1840年完成第二交響曲"讚美聖詩”,同年在萊比錫首演,又在英國伯明罕以唱英語首演。此後, ...

" g$ F( @3 L/ {, V送羊迎猴之際,謹借此壇分享拙作。
, V( E) H/ t' d3 N' J祝 諸位壇友猴年身體健康,新春快樂,音響好聲,好軟件愈豐,萬事如意!
P1050704a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2-11 12:16: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2-11 14:16 编辑 6 r% B. A1 E# _- b
HAUWAI 发表于 2016-2-7 11:412 N1 [! u$ F5 Y. E' {4 G0 g$ f
送羊迎猴之際,謹借此壇分享拙作。
' D! c. V# H; y$ s; o祝 諸位壇友猴年身體健康,新春快樂,音響好聲,好軟件愈豐,萬事如 ...
7 c0 W; V7 n* s1 v
7 r& N  ~- m4 }) s. \3 M- S$ b" [, ]
Shostakovich 第 10 交響曲是卡拉揚灌錄的唯一蕭氏交響曲,亦是一首好聽的樂曲。演奏是卡拉揚一貫的圓順、細緻,弦樂音色優美,此錄音的低頻特別多,提升了效果,更加好聽。第四樂章開首,不同的木管樂器輪流獨奏,音質準確而音色悅耳。此CD 除了音色好,動態亦生猛,爆棚時,聲音仍然舒服。下圖西德頭版是我的一張示範 CD。
IMAG8000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2-11 16:26: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2-11 12:16
, I% y, D! e' F1 U* C6 MShostakovich 第 10 交響曲是卡拉揚灌錄的唯一蕭氏交響曲,亦是一首好聽的樂曲。演奏是卡拉揚一貫的圓 ...
- @# N8 [, s; [# X, I- {7 }1 R* Z& @
個人認為 “Horowitz in Moscow” 是 Horowitz (荷氏) CD 之中,最好聽的。該錄音是於莫斯科音樂學院音樂會的現場錄音,在 1986年4月20日下午舉行,是荷氏離國六十年後重返的首場亦是唯一一場的獨奏音樂會。荷氏重返祖國,百感交集,在他彈奏的琴音,可聽得到感情之投入和濃厚,特別是彈奏前輩 Scriabin 的作品。
: v- m% S& j0 E/ M& `$ ~# j$ k荷氏當時已屈八十三之齡,琴技臻爐火純青境界,隨心所欲地彈奏。他的琴音如在說話,人性化的,又很有音樂味道。他加入了一些個人的強化對比效果,增加了戲劇性和娛樂性,在此錄音亦表露無遺。有 一些人不喜歡的,另有一部分人卻趨之若騖,因此他的音樂會門票每在短時間內便被搶購一空,唱片亦賣個滿堂紅。6 D! f- u' _" G3 K' Z
他在此錄音演奏舒爾曼的“夢話”,音色溫暖,泛音豐富,琴音起落有致,輕重控制得宜,琴音連貫、自然,感覺他彈來毫不費勁。比 1968年 CBS 錄音,此錄音音色較通透,大師功力更深厚!
* G0 G3 o6 c# C( r4 q" |* u下圖是西德頭版。
IMAG8002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2-11 19:57: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2-11 19:58 编辑 ) m+ k1 N! |# {( D1 x* u2 U( u
HAUWAI 发表于 2016-2-11 16:26
; a7 D# p6 O- J. U個人認為 “Horowitz in Moscow” 是 Horowitz (荷氏) CD 之中,最好聽的。該錄音是於莫斯科音樂學院音樂 ...

* e: u( H  z6 N0 v& t) r( N) c! ~0 i
貓王皮禮士利,Elvis Presley, 又稱搖滾之王。他的精選 CD, 多不勝數,聲音質素參差。下圖是音效出色的 CD, 選載了五十至六十年代他的首本名曲,其中最經典而我亦最喜愛的是: Love me tender 及 Are yon lonesome tonight。此 CD 的音色豐滿厚暖,空氣感及泛氣豐富, 重現到現場氣氛, 人聲細節多,又有中氣和力感, 聲音耐聽舒服。不像別的 CD, 有些強調貓王的磁性聲線音效,卻弄至鼻音過重及廻音過多。此 CD 的歌曲浪漫柔和,伴以厚暖舒服的音效,是嘆世界的享受。4 \2 I6 T  `! X/ w8 h
CD 是1995版,美國 Sonopress 製碟,是我的示範 CD。
IMAG8003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2-13 20:01: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2-11 19:572 @9 f4 y; ?  e9 M7 t  Z5 u1 t
貓王皮禮士利,Elvis Presley, 又稱搖滾之王。他的精選 CD, 多不勝數,聲音質素參差。下圖是音效出色的 ...
+ B4 W6 i& G$ n6 S
到何前輩發燒窩,他常播閔慧芬拉奏江河水的 CD,是中國唱片出版早期錄音版本,他亦推薦我買來聽,想閔慧芬的江河水是他的最愛之一。- Q6 Z( N5 e0 l3 A1 e$ k
在2000年,從香港移民加拿大的馬濬,邀請閔慧芬到溫哥華給他的 FIM 公司錄音,那次還是馬濬第一次與久仰大名的閔慧芬見面。閔大姐剛大病過後並做過了手術。馬濬說,閔大姐平易近人,與她一起工作,就像與家人相處一樣。
: B* ^8 e0 L7 w4 ^9 A8 H閔大姐演奏之投入,樂聲感情之深厚,奏罷,馬濬在控制室不禁地感動落淚。他的錄音拍檔 Sony SACD 技術監督 Gus Skinas 後來告訴他,在錄音室聽後的十天,每晚夢見閔大俎演奏,她的琴音經常迴繞在他的耳邊,這是在他身上從未發生過的。9 Z4 z5 j9 d- u: `% l( j# M
閔大姐把感情完全注入二胡琴音之內,胡琴的聲音像在說話、在傾訴,在唱戲。她控制的輕重,頓音、起弓,有一種像唱京戲或粵劇的唱腔,這是西方小提琴的演奏所沒有的。此 CD 主題曲是江湖水,我卻更愛聽二泉映月。
IMAG8007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2-15 12:41: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2-13 20:01& h% @: P9 E2 q2 u6 h' z
到何前輩發燒窩,他常播閔慧芬拉奏江河水的 CD,是中國唱片出版早期錄音版本,他亦推薦我買來聽,想閔慧 ...

1 E2 C& Z" }+ |% f8 q: [$ ^! i% u我有另一張閔慧芬獨奏CD, 百利唱片1990年版,碟芯印有 .,錄音日期則沒有說明。小弟沒有水平比較1990與2000年版的演奏表現,在這裏只講音效。; ~; b  k3 v+ \: \: Z
FIM 的二胡聲音細節多,閔大姐奏出輕重變化的層次多,她運弓的力度、速度、壓弦輕重即使有稍微變化,亦可聽得清清楚楚,因此感情的傳達刻畫入微,百利的音效則做不到。FIM 的音色比較厚聲,聲音比較舒服。
4 V' n( c' i! ^百利 CD的伴奏揚琴的音量亦調得過大一點了。
IMAG8010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2-15 17:55: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2-15 20:07 编辑 & [" f0 t8 d, V( X8 I! e1 v
HAUWAI 发表于 2016-2-15 12:41
2 t: @& F( d2 @5 \  ]5 }4 }9 ^我有另一張閔慧芬獨奏CD, 百利唱片1990年版,碟芯印有 .,錄音日期則沒有說明。小弟沒有水平比較19 ...

2 l" Y' ]2 e( z; t8 m9 G! h+ ]6 l9 u
" Y7 R% U6 K4 P: L. k9 _  z! aClaudio Arrau 彈奏貝多芬第 21 鋼琴奏鳴曲 CD ,西德頭版,是我的鋼琴示範 CD, Philips 在 1984年錄音。8 V9 k8 N3 d+ D+ m$ r/ ?
該曲命題“Waldstein”, 是貝多芬好朋友兼贊助人 Waldstein 伯爵的姓氏。貝多芬創作該曲於 1804年,他的“英雄”創作時期,1803 - 1812年,英雄交響曲亦是在該時期完成的。當時,貝多芬的創作力如日中天,他灌注強壯的力量、生命目標的能量、思想與靈魂的意念於他的正面及有生命力的作品。在法國,該曲又名“破曉”,正如樂曲像在黑暗長夜後,把人喚醒,隨之燦爛的陽光乍現。0 N9 T) Z# I; o9 {
Arrau 彈來流暢,音樂好聽。音效是示範 Philips 鋼琴音色的經典,幾近完美,音色厚暖,低音多,泛音多,力感又足。
IMAG8011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2-19 14:27: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2-19 14:45 编辑 2 k) ^% z; X& J: l
HAUWAI 发表于 2016-2-15 17:55
# E2 q# m# h  E' l9 M  V% UClaudio Arrau 彈奏貝多芬第 21 鋼琴奏鳴曲 CD ,西德頭版,是我的鋼琴示範 CD, Philips 在 1984 ...
) j# @$ k" Z, Y" S! C9 v
4 Y4 Y) R0 y. E( ]- ]' e
若問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CD, 那一套最好?以演錄一併考慮,大部人包括唱片評論家,都會同意是卡拉揚在 1962年的錄音。卡拉揚給 DG 灌錄過三次貝多芬交響曲全集,以這次為最早,亦是演錄表現最好的。* e* l2 N1 K7 I% V( M
卡拉揚帶領柏林管弦樂團在1961年於倫敦演出全套貝多芬交響曲,算是為來年的錄音作準備吧!樂評家認為那次一系列的演出,卡拉揚樹立了柏林管弦樂團的嶄新風格,脫出了多年來前指揮 Furtwangler 的影子。
' r' @+ e; }* n; h9 L2 M該套 1962錄音,DG 在八十年代末首次發行全集的套裝 CD, 一套五張,西德版。當年約售二百五十港元,我買了一套。一天親戚到我家,他想入門聽古典音樂,問我買甚麼 CD,我推薦這套貝多芬全集,並送了給他。本來想補買一套,但是經常不在意,久久沒買成。至到 2000年,聽說此套西德版 CD 是精品,可是當時亦等了一年,才買得到五張全西德版套裝,價錢亦非常貴,皆因有些套裝是混合了西德與德國版 CD 碟的。當時我獲得此套精品,心情猶如剛見到初生嬰兒。把同錄音的 Galleria 貝九西德版單張及九十年代中貝九德國版單張、卡拉揚的其他兩套貝氏數碼錄音比較,一聽之下,該套1962年錄音西德版全集套裝在音效上是最出色的,演奏亦比後期數碼錄音版本的好,五十多歲的卡拉揚比較有火氣和有活力。- u$ N+ s0 a0 J! J* C
特別欣賞第三交響曲(英雄)的第二樂章送葬進行曲,卡拉揚在此樂章奏出了莊嚴,宏偉,悲慟的氣氛,感染力動人,音樂又非常好聽。音效給到足夠的低頻,在低音大提琴烘托下,氣氛更加悲壯,聲音更舒服好聽。
. \# M6 l9 F4 X0 @另一特別欣賞的是第五交響曲(命運)的第二樂章,個人覺得它比膾炙人口的第一樂章還要好聽, 卡拉揚棒下奏出的音樂柔順、和諧、起落有致。該樂章的低音大提琴的拉奏和撥弦的音效尤其出色,是  CD 弦樂低頻的示範經典。. d, b" b0 G. I" c: Z; K
IMAG8013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2-22 22:05: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2-23 07:53 编辑
( g3 m2 K% p/ ^( m
HAUWAI 发表于 2016-2-22 21:20
* @* {( J4 @% t6 I8 f早在1798年,法國駐維也納大使已向貝多芬提議為拿破侖寫一首交響曲,貝多芬遲至 1803年夏天才認真開始 ...
$ I* b' V; |5 U; Z" E# m

8 x1 G5 Z7 |6 p早在1798年,法國駐維也納大使已向貝多芬提議為拿破侖寫一首交響曲,貝多芬遲至 1803年夏天才認真開始為此創作,即後來的貝多芬第三交響曲。在1804年5月,拿破侖稱帝,聞此,貝多芬憤而撕掉該交響曲樂譜命題首頁,並宣稱拿破侖是暴君。在該樂譜的1806年發行的刻印版,命題為"英雄交響曲”。貝多芬在 1821年聽聞拿破侖的死訊後,說道:“我早已為這樁事作了曲。”! k" d' S/ f8 L! N* ]8 w/ \! o7 a
很多唱片評論家認為貝三的最佳錄音版本是 Klemperer 與 Philharmonia Orch. 在 1955年的 EMI 單聲道錄音。雖然 EMI 在 1959 年以身歷聲重錄一遍,但是演錄水平超越不了前者。下圖左下和右上方分別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日本版的 Klemperer 1959年身歷聲錄音。) Q, z6 S; H( T) g
下圖右下方是 Klemperer 單聲道 CD, 它的送葬進行曲聽來心情沉重,有哀傷的感受,步伐緩慢而深沉,送葬步行的氣氛歷歷在目。至於卡拉揚的1962年錄音,聽來比較輕柔、圓滑,甚至有優美感。" ~% M# C6 p6 S8 p8 v7 I! J7 |
下圖左上方是 Music & Art 出版的 Furtwangler 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其中的貝三是維也納管弦樂團於 1947年的錄音,即使大師的節奏及輕重對比做得相當好,惟沒有 Klemperer 單聲道那般的深沉的氣氛。
' M$ _) U) r/ d2 B8 T' k當年二戰後,Walter Legge 把在美國不受重用的 Klemperer 引回歐洲給 EMI 錄音,成了 EMI/Philharmonia 的常任指揮,真慧眼識英雄也!
IMAG8064_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 桂ICP备20003207号-1  公安部备 45010302002201 客服:18077773618

GMT+8, 2025-10-18 14:34 , Processed in 0.07365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