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楼主: HAUWAI
收起左侧

試音、示範又好聽的 CD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4-29 11:37: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4-29 13:56 编辑
1 w4 S  \# N" P5 y$ x. f" `
HAUWAI 发表于 2016-4-22 15:23
. i1 p' B3 G% t" \莫札特在晚年創作歌劇"魔笛",脫離傳統,歌詞用德語,劇作以民間觀眾為對象。有別於他以前為王室貴族創 ...
9 u% M( p$ F9 j7 Q+ Y  m9 Q
. A7 _4 S- {) f2 c2 }
( X1 S& Q7 x! I
複音是在巴赫音樂之中常有的特徵,複音即是有兩個以上的旋律 (聲部) 同時分別進行,巴赫是最會寫複音的作曲家。平均律鍵盤曲集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是巴赫的重要代表作,在鋼琴音樂史的重要性猶如中華文化的易經,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鳴曲則如道德經。巴赫把二十四個大調與小調的調性寫進平均律鍵盤曲集,後來又寫了所有調性的賦格 (複音) ,原意給人作為練習之用。他先後寫了兩卷 (Book I & II),兩者相隔多年。巴赫把各種調性的音樂寫得細膩而且深具內涵,其中每一首都是傑作,堪稱完美音樂。/ n/ D, w1 g: D
奧地利鋼琴家 Friedrich Gulda 彈奏平均律鍵盤曲集是我最喜愛的錄音版本,他奏得爽朗、清脆,因此賦格的三、四個聲部各自發展而又互相交錯的旋律,交待得清楚,令人更能體會複音的魅力。' d/ @) k. t# n7 `7 v' i  b! h
至於著名的 Richter 版本,琴音比較圓滑,給人連音的感覺,Richter 奏出比較浪漫的氣氛。# ^9 T3 _3 R0 H
音效方面,Gulda 的光亮、鏗鏘、力感重些、音色厚潤溫暖、細節豐富、低頻質量俱佳。Richter 的則陰柔一些,感覺鋼琴瘦小一些,琴音的細節濛及小,低音肥。% f, K0 A7 J. r
Gulda 的 CD 把每一個調的前奏及賦格分開 CD track, 選曲時方便一些。下圖是 Gulda 的西德頭版 CD, 在七十年代初錄音,惟不是 Philips 自己錄製的,是德國 MPS 在其自家錄音室製作的。Book I 及 Book II 分別在 1972 及 1973年錄音,後者比較沒那麼厚潤和舒服。
IMAG8480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4-30 22:10: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5-1 14:02 编辑
1 |( E- d: X6 W" }
HAUWAI 发表于 2016-4-29 11:37
8 b6 a$ g, Z1 J3 A: w! G複音是在巴赫音樂之中常有的特徵,複音即是有兩個以上的旋律 (聲部) 同時分別進行,巴赫是最會寫複音 ...
9 e7 ~) m' d& M$ _* f
  z& Q# A  v9 E) _
曾復刻出版 Martzy 及 Kogan 小提琴大師五十年代Columbia 黑膠賣數千元一張的 Electric Recording Co,近日又復刻出版 1951錄音的 Furtwangler 指揮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 Columbia 黑膠,一套兩張售九千港元。該錄音是在 1951年7月29日,德國 Bayreuth 音樂節在二戰後重開首演音樂會的現場錄音,該音樂節本來是演奏華格納音樂為主,此次讓 Furtwangler 指貝九,可說是給足面子。EMI/Columbia 當年負責現場錄音,由 Walter Legge 監製,當時他還未與同場唱女高音的 Schwarzkopf 結婚。
. ~/ W* ~" m/ D/ z& t5 Q) d0 F5 u另一 Furtwangler 貝九著名錄音是 1942年3月22/24日在柏林的錄音,那是柏林電台現場錄音。在1945年二戰結朿,該錄音的磁帶給蘇聯拿走,至1990年,才在西方首次出現。
  ?! z* i) L% x此外,Furtwangler 後來在同年4月19日,被迫指揮慶祝希特拉生日的貝九音樂會,在網上可看到錄影最後幾分鐘,希特拉副手戈培爾在樂終後行到臺前與 Furtwangler 握手。6 p6 m3 [; V! P6 J% G& R
上述1951年及1942年3月的兩個錄音,樂評家們普遍認為是最好的 Furtwangler 貝九。1951年錄音的音質和音效基本上比 1942 年的好得多。
- X3 k4 C' G) ^8 yFurtwangler 在 1951年的第一樂章,表現淡定,造句細膩,並營造出磅礡的氣勢。充滿動感和激情的第二樂章,頗受音效影響, 1942年的錄音給 1951年的錄音比下去了。1942 年的第三樂章,確是經典,Furtwangler 棒下的音樂盪氣廻腸,表達的感情比 1951年的濃烈,惟音效是差一些。第四樂章的聲樂佔頗多分量,1942年的聲樂的演唱及音效都好一些,特別是合唱部分,1951的合唱失真大,人聲模糊地混作一團。
IMAG8478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5-6 20:23: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4-30 22:10/ y4 z2 ^1 ]$ z; W
曾復刻出版 Martzy 及 Kogan 小提琴大師五十年代Columbia 黑膠賣數千元一張的 Electric Recording Co, ...
' m0 q  Q/ t# n1 o: i5 r
天鵝湖是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芭蕾舞音樂,全曲分四幕,有別於其他芭蕾舞音樂,它本身獨立完整,不用邊觀看舞蹈才感覺完整,它亦可算是交響詩,在柴氏之前李斯特首創交響詩,柴氏之後的 Richard Strauss 把交響詩再推上頂峰。
, s5 y% O5 V( v5 N* C天鵝湖的主題音樂家傳戶曉,常被套用,一聽便知是它。主題在該樂曲中經常重覆出現,例如在第一、二、四幕的終段,第二幕開首等。
; I. c- R3 O9 U( ^- ~百田尚樹推介小澤征爾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在 1978 年的模擬錄音,之前未有聽聞,遂在亞馬遜網站購買全曲孖碟裝。有些西德版賣家說不寄香港,有些確認不到是西德版,最後買了最平的 2.45英鎊 (連郵費共 66港元) 碰碰運氣,賣方說明是 "acceptable" 狀態 (即差強人意),賣家是倫敦樂施會,收入作慈善用途,地址位於 Walthamstow, 即 Kingsway Hall 之外另一靚聲錄音 Hall 所在。近日收到該套 CD,竟然是西德頭版,全無花痕,樂上半天!0 H. d) L5 L: J
該套 CD 的音效出色,第一幕開首,已經爆到七彩,定音鼓、搖鼓、三角鐵等敲擊樂帶起熱鬧氣氛,效果鏗鏘,銅管樂的長號、大號的低頻分量充足,由管內迫出來的空氣形成一股豐厚的低音,非常過癮,定音鼓的低頻及低音鼓的超低頻均質量俱佳,爆棚的動態、速度、力感皆自然而無拘無束,音樂充滿活力及鮮明的節奏感。愈扭大音量聽愈過癮,而且聲音仍然舒服4 Y& q" E% ~6 @& b& \
接著,奏出的弦樂優美動人,動靜皆能也。
0 \: ~: S% u, N3 m7 K& R在樂曲中重覆出現的天鵝湖主題,反而沒有給到我深刻的印象。3 c. h# y2 f* e; L- {
豎琴的優美旋律在第四幕初段奏出,表示王子、公主殉情後升天重逢。樂曲在終結前,再大爆一輪,夠未!
, M  t' z2 l: V. N" \7 X$ z被譽為芭蕾音樂錄音的最佳指揮 Ansermet, 我收藏了他的多套早版 CD, 除了胡桃夾子是西德版,其他是日本三洋版,它們的音色都偏薄,西德版的好一些。上述的 DG 小澤征爾 CD 的音色厚聲之餘,高頻亦足,細節也不會濛。
IMAG8508_1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7:22: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5-9 21:02 编辑 5 e" ^9 w  C" b5 |0 s: Y1 W& d
HAUWAI 发表于 2016-5-6 20:234 `1 s7 |  C. N
天鵝湖是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芭蕾舞音樂,全曲分四幕,有別於其他芭蕾舞音樂,它本身獨立完整,不用邊觀看 ...

7 ]% D+ q1 j# p4 x1 p( U: H8 @7 W5 W& d  q
相傳莫札特寫了五十多首交響曲,經考証後,編號第二及第三不是莫札特本人寫的,第三十七其實是海頓的第二十五交響曲,編號第四十二及以上的均有疑點。在可信的莫札特的 38 首交響曲之中,只有兩首是小調,即第二十五及最為人熟悉的第四十,皆為 G小調。莫札特少年時代已為王室貴族作曲,基本上都是明亮輕快的音樂。他十七歲那年已作了近二百首樂曲,忽然首次採用小調來寫交響曲,即現稱第二十五交響曲,一反常態,內容是晦暗,悲劇性的。有別於大調,他寫小調的音樂特別感情豐富。直至他去世前一年,才再用小調寫交響曲,即最為人熟悉的第四十。2 C5 ^! j1 ]' R
下圖的 4CD 集包括了第二十五的演錄俱佳版本,是在 1956年 Klemperer 指揮 Philharmonia 於倫敦 Kingsway Hall 的錄音,演出的音樂精彩恢宏而帶有悲劇色彩。EMI 西德版 CD 的音色厚潤,力感比較有分量,樂器質感顯現。
5 C8 e) K* N' U, `由於該 4 CD 載有的 11 首交響曲於不同時間和場地錄音,音效有所參差,第二十五的聲音舒服和順,即使在同一月分同一場地錄的第四十,已稍為硬聲。
IMAG8499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5-12 17:41: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5-13 21:34 编辑 4 t  Z# `' Z- K
HAUWAI 发表于 2016-5-9 17:22
" C8 f8 [6 b3 P& v相傳莫札特寫了五十多首交響曲,經考証後,編號第二及第三不是莫札特本人寫的,第三十七其實是海頓的第 ...
3 ]- O9 |/ Z1 v% n. i" l
) Z1 ?2 \# P4 J! z1 i
舒伯特生於貝多芬的年代,在短短三十一年的生命,創作了很多精彩音樂作品,單是歌曲,已寫了六百多首。他常引用那些歌曲,譜寫器樂,死亡與少女弦樂四重奏便是典型例子,該曲是他編了號的十五首四重奏之中的第十四號。4 G* S& }; `, Q- O$ x4 G  L
死亡與少女弦樂四重奏所表現的主題複雜,是激昂、悲劇性、詭異的。第一樂章令人感覺到紛亂的心緒及吶喊,和迎接悲劇的來臨,體會到舒伯特作曲的功力。第二樂章是重點,引用了死亡與少女歌曲的鋼琴伴奏,經過變奏,音樂的變化更複雜,內容更豐富,悲劇性更沉重,同時又夾雜著唯美的旋律,表現作曲家的功力更上一層樓。第三樂章的主題彷似華格納指環的主導動機。雖然第三、四樂章都是舞曲,卻只會使人感到沉鬱和詭異。! h) F  H; K3 |, e. c' h. F1 F
下圖是 Quartetto Italiano 在1965年的瑞士錄音,CD 在1988年 出版, 我的西德頭版購自北愛爾蘭。Philips CD 的弦樂的音色厚潤,低頻亦豐滿。
3953708.jpg
发表于 2016-5-13 02: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版主
发表于 2016-5-13 16: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年开始收三盲鼠
% C& n5 E8 b0 s; k# j9 V再看帖子 竟然2016年了 还在收 呵呵 2 a; D( c  t" k
楼主可否谈一些非主流发烧碟  比如 一些小厂牌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16:51: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5-17 20:34 编辑
7 `' s  w. k6 o0 X+ t9 Y
youzi55 发表于 2016-5-13 16:05
% l: \, B1 J0 z# R2 U) [( A2 t2014年开始收三盲鼠
3 `5 w$ O( e2 x6 D) V, e再看帖子 竟然2016年了 还在收 呵呵
0 S3 S% o  b* l' n0 s) u# a楼主可否谈一些非主流发烧碟  比如 一些小厂牌
" C, x) g7 ~6 {
7 l& N  C7 Z. X, Y3 Q( E% x! e( e  X
Rossini 是十九世紀上半葉最受歡迎的意大利歌劇作曲家,他寫了 39 套歌劇,由於受歡迎,年青時已賺到了很多錢,37 歲便掛筆退休,此後鑽研美食和享受旅遊四十年。然而,在他的時代,大部分作曲家都在貧窮邊沿掙扎。或許作曲家有生活的壓力,才可創造更多感動人的作品。" k3 u0 _; r# u9 s2 V4 _( Z0 U1 V
Rossini 之所以為現代人所知,包括不常聽古典音樂的人,主要原因是他的序曲常被人用在電影、電視、廣告中,例如 William Tell 序曲,香港人一聽到末段的瑞士軍隊進行曲,便想起跑馬,其實之前第三段的牧歌,雙簧管、英國號、長笛交錯奏出的旋律非常優美,而且為下段進行曲營造山雨欲來的氣氛,更添樂曲高潮的澎湃效果。此外,西維爾的理髮師序曲亦是耳熟能詳,一首樂曲分幾段不同主題,對比鮮明。Rossini 寫的音樂,不單只動感力量十足和爆棚澎湃,抒情樂段亦富有感染魅力 。他的音樂生動活潑,有歌唱般的旋律,故他又被稱作意大利莫札特。他的音樂沒有時代隔閡,今日聽來,感到與現代音樂無異。' U7 b. n0 N6 ^  I4 r+ p
下圖是 Toscanini 指揮 NBC 交響樂團在紐約 Carnegie Hall 錄音的德國頭版 CD, 共有八首 Rossini 序曲,包括了我最愛的 西維爾的理髮師和 William Tell 序曲,在 1945 至 1953年 的單聲道錄音,雖然部分由 Lewis Layton 錄製,但是音效遠不及 Reiner 芝加哥交響樂團的 Living Stereo,而且在爆棚時有明顯失真現象。話雖如此,該等錄音仍可讓我們欣賞到 Toscanini 的獨到功力。
: K! u/ E1 b! B. G3 L0 p1 KToscanini 指 NBC, 使該等序曲的音樂很有力量,節奏感強,沖擊力及爆發力猛勁,是其他指揮所沒做到的效果。他棒下的序曲,特別是西維爾的理髮師,有一種莫名的動力、活力、張力和廹力! 一代大師!
IMAG8543_1.jpg
发表于 2016-5-17 17: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5-17 16:51
4 J% I' K) [, N" C4 Q6 C0 K; D5 YRossini 是十九世紀上半葉最受歡迎的意大利歌劇作曲家,他寫了 39 套歌劇,由於受歡迎,年青時已賺到了 ...
9 G1 y5 v# T; J3 ?
 楼主| 发表于 2016-5-27 18:45: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5-17 16:51
; ]4 T& A3 ]# v9 H# ^9 DRossini 是十九世紀上半葉最受歡迎的意大利歌劇作曲家,他寫了 39 套歌劇,由於受歡迎,年青時已賺到了 ...
. e( k6 s) c' }
黑膠收藏家蕭弘毅前輩經常推介Haitink 指揮荷蘭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 (COA) 演奏的馬勒第三交響曲,並多次讚許為必須收藏的天碟。4 {. l  o2 j+ k4 w5 k* L4 m# l
三年前,在 eBay 曾競投該錄音的CD,出價到三百多港元,惜翦羽而歸。近月有緣在亞馬遜購得西德早版孖 CD。雖然封面與原裝黑膠的不同,但是 CD 的油畫封面更漂亮,色調溫暖柔和,聽音樂時看著它,聽感上與視覺融為一體。+ E! v* v; M; p* e
COA 有著馬勒音樂的悠久傳統。馬勒在世時,COA 的音樂總監 Mengelberg 是馬勒的好朋友, 馬勒先後幾次被邀請到 COA 指揮演出他的第三及第四交響曲。馬勒並在綵排時,以 COA 的音樂廳的音效為參考,修訂其樂譜。馬勒離世後不久,雖然他的交響樂很少被演奏, Mengelberg 仍然在 COA 安排馬勒系列演出,一連串演奏全套交響曲,可見 COA 和該音樂廳有著悠久的馬勒傳統。Haitink 是在阿姆斯特丹出生的地道荷蘭人,在五十年代中開始指揮 COA, 小弟適逢其會曾在倫敦高文花園 Royal Opera House 聽過他指撣 Don Giovani。% E# n, _2 c; M) d8 d* b
Haitink 夥拍 COA 灌錄了全套馬勒交響曲,據蕭前輩所說,它們全是天碟,1966年錄音的第三交響曲更是天碟中之天碟。6 `6 c& a5 J) V6 N: J+ A
在得到該錄音的西德早版 CD 後,最好奇是領略它是如何的天碟。Haitink 與 COA 的演出已是一級水平,在這里只集中形容它的音效。該 CD 播出來的音樂自然、真實,感到如在坐在現場聆聽。聽到的第三交響曲的音色厚暖,耐聽舒服,從容而完全沒有緊張。音質方面,銅管、木管、弦樂均像真,鼓聲豐滿,敲擊樂鏗鏘。樂聲有肉,質感豐富,高頻、低頻、動態自然,女低音音色醇和,女聲合唱和童聲合唱輕柔。可以說是爆棚又得,幼細又得。
 楼主| 发表于 2016-5-27 18:47: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5-28 12:31 编辑 , G, c5 H0 t' M
HAUWAI 发表于 2016-5-17 16:51
2 S4 X/ v" R6 y- f& W0 T  t. `Rossini 是十九世紀上半葉最受歡迎的意大利歌劇作曲家,他寫了 39 套歌劇,由於受歡迎,年青時已賺到了 ...
" O  {$ G# ?; h7 |4 k: T( |

, ~4 t% h7 h! {% [5 k* [黑膠收藏家蕭弘毅前輩經常推介Haitink 指揮荷蘭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 (COA) 演奏的馬勒第三交響曲,並多次讚許為必須收藏的天碟。
( W3 ?7 {* p' I1 Y3 S三年前,在 eBay 曾競投該錄音的CD,出價到三百多港元,惜鎩羽而歸。近月有緣在亞馬遜購得西德早版孖 CD。雖然封面與原裝黑膠的不同,但是 CD 的油畫封面更漂亮,色調溫暖柔和,聽音樂時看著它,聽感上與視覺融為一體。
: \$ t: [% W5 G3 [COA 有著馬勒音樂的悠久傳統。馬勒在世時,COA 的音樂總監 Mengelberg 是馬勒的好朋友, 馬勒先後幾次被邀請到 COA 指揮演出他的第三及第四交響曲。馬勒並在綵排時,以 COA 的音樂廳的音效為參考,修訂其樂譜。馬勒離世後不久,雖然他的交響樂很少被演奏, Mengelberg 仍然在 COA 安排馬勒系列演出,一連串演奏全套交響曲,可見 COA 和該音樂廳有著悠久的馬勒傳統。Haitink 是在阿姆斯特丹出生的地道荷蘭人,在五十年代中開始指揮 COA, 小弟在二十多年前適逢其會曾在倫敦高文花園 Royal Opera House 聽過他指撣 Don Giovani。( Z; x: C' \. h, J' U: q8 I* }
Haitink 夥拍 COA 灌錄了全套馬勒交響曲,據蕭前輩所說,它們全是天碟,1966年錄音的第三交響曲更是天碟中之天碟。
0 {! A, \( g3 Y) |7 H5 R7 F  c在得到該錄音的西德早版 CD 後,最好奇是領略它是如何的天碟。Haitink 與 COA 的演出已是一級水平,在這里只集中形容它的音效。該 CD 播出來的音樂自然、真實,感到如坐在現場聆聽。聽到的第三交響曲的音色厚暖,耐聽舒服,從容而完全沒有緊張,音場的空間感使人如在現場。音質方面,銅管、木管、弦樂均像真,鼓聲豐滿,敲擊樂鏗鏘。樂聲有肉,質感豐富,高頻、低頻、動態自然,女低音音色醇和,女聲合唱和童聲合唱輕柔而細節多。可以說是爆棚又得,幼細又得。
IMAG8555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22:19: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5-29 22:15 编辑
  N; \) }9 b' i% O* q1 O8 G
HAUWAI 发表于 2016-5-27 18:47
2 D7 U5 ?0 ^' M( |9 f0 W+ q& C黑膠收藏家蕭弘毅前輩經常推介Haitink 指揮荷蘭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 (COA) 演奏的馬勒 ...
% s: t% Q* x% _! }3 @" S4 l8 E

0 U# d- o- K1 z' n指揮大師 Arturo Toscanini (托氏) 生於、成長及成名於意大利,並屢次出任米蘭 La Scala 音樂總監。在 1937年,美國 NBC (國家廣播公司) 邀請他出任指揮,並特別組織 NBC 交響樂團專為配合他演奏。NBC 每星期都在電台或電視播出托氏的演出,托氏亦因此在美國廣為人識。NBC 本想加入其他指揮,但被托氏所反對,因他認為其他指揮會影響樂團專注及會引致偏離托氏的風格。托氏在1954年初夏退休,NBC 亦隨之解散樂團,團員們自己另組 Symphony of the Air。
8 ]+ d& x; A1 |: w# ?" E! c8 A托氏反法西斯及反墨索里尼。二戰時,La Scala 歌劇院被炸毀,戰爭結朿後,托氏捐了大筆款項幫助重建。可是他要待夏蕙皇朝下台,意大利落實舉行民主選擧,才於 1946年4月回國,舉行重開 La Scala 的首個音樂會,收入全數捐給La Scala。
9 q. ?; j( f) L) x在該歷史性音樂會,托氏選奏全意大利作曲家曲目,有交響樂亦有歌劇選段。下圖是 Naxos 出版該場音樂會的 CD。說也奇怪,在該音樂會演出現場,在音樂廳外的廣場有廣播,並在意大利全國及部分歐洲國家廣播,竟然意大利電台沒有保留錄音帶,現可找到的唯一可取音源只是私人錄音的 acetate 唱片,音質當然差強人意。雖然如此,在 CD 的音樂中仍可聽到早前介紹 RCA CD 的托氏指 Rossini  overtures 那般的火氣。托氏在 La Scala 場內的同聲同氣觀眾面前演出本土曲目,果然火花四濺。
1 W7 z$ x0 f9 w/ f& F0 ]" _9 ?近日在亞馬遜,此二手孖 CD 售四十多英鎊,Naxos CD 價如此之高,托氏的歷史價值之故吧!
IMAG8545_1.jpg
发表于 2016-6-3 13: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4-30 22:10
. P3 E8 c+ Z$ U8 Z曾復刻出版 Martzy 及 Kogan 小提琴大師五十年代Columbia 黑膠賣數千元一張的 Electric Recording Co, ...
0 v) r* `, _: y( M) s7 N9 I, ?
喜欢 music and arts 版本多一些。
发表于 2016-6-3 13: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4-18 21:29
- q$ B$ p3 A. a0 d9 o百田尚樹 (日本小說家兼音樂發燒友) 就貝多芬第三、第五、第九交響曲,都很讚賞 Furtwangler (福氏) 的 ...

- ]7 p# S. E9 U2 U2 _* x. T永远支持 furtwangler
发表于 2016-6-3 13: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3-21 20:12
3 [5 U/ m& s! [' k9 o0 k+ F鄧麗君給寶麗金灌錄過兩張粵語大碟,分別是 1980年的勢不兩立和 1983年的漫步人生路。當年前者的黑膠是 ...

" A* c, V1 O  v* u% d0 c$ V( ]0 {看封面都开心
. m- \$ P/ @( P, g1 I/ a% s) Q7 `5 [: i  r4 \. W7 z. @7 }
补充内容 (2017-6-1 16:43):- C' B1 K+ Q/ E! k) K
我只有2张鄧麗君,一张忘不了,三年尤其令人感动,last recording,best of the best。另外是2 CDs,依馆1982年现场,Polydor。不是听效果,是听鄧麗君高峰时期之歌艺。
发表于 2016-6-3 13: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3-17 12:44/ ]3 U3 I& c% b+ j7 Z. }( K" T9 C/ u/ l0 E
蔡琴老歌是我第一次買 CD,兩張的其中一張,時維1988年。想不到該兩張 CD, 二十多年來一直是我的試 ...

8 w* X" F2 O" V8 C; [9 t蔡琴老歌 orange 版本,20 年前不懂,送了两张给朋友。现在一张都没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 桂ICP备20003207号-1  公安部备 45010302002201 客服:18077773618

GMT+8, 2025-11-27 12:25 , Processed in 0.09098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