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楼主: HAUWAI
收起左侧

試音、示範又好聽的 CD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20:36: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10-13 13:58
: D; Q! u4 a. h. [$ ?* z# q在古典音樂之中,貝多芬與莫扎特的音樂是最容易欣賞、投入和讓人享受的。有一段時期,我買二手早版 CD,  ...
6 w3 x; @, }5 R6 B/ I
莫札特第40號交響曲是其中一首最為世人所認識的音樂作品,堪稱是莫札特的其中一首代表作,它與貝多芬的《第5號交響曲》均被視為演奏次數和灌錄次數最多的音樂作品。
9 [( E, B# k- x; F' J7 B% B上圖左是 Bruno Walter (華氏)在1959年錄音該曲的日本早版 CD,他演奏的第一樂章,溫暖可親,又不失活潑佻皮和激情,當他奏出著名的主題,嗚咽似地帶有哀戚的旋律。華氏的音樂把聽者牢牢地吸引著,整個空間滿溢著豐滿厚暖的樂聲淹浸著聽者。0 J: M% `6 A; ~. N4 S/ {) U+ x
上圖右是 Karl Bohm  指揮該曲的西德版CD, 貝姆的表現相對躁一些,控制方面收得不太好,效果沒有華氏那般像是音樂擁抱著聽者的感覺。貝姆的大細聲對比大一些,輕聲弦樂細節亦多一些。
* z0 ^% E3 W! \% l8 v; `0 |! w在第二樂章行板,貝姆奏出優美而沉著的旋律,木管與低音弦樂的配合,有水乳交融之感。華氏的 CD 的低音份量多,他演出慢條斯理的,按步就班,各聲部在時間上的配合控制得很好,樂器聲像說故事般奏出,特別是木管的說故事性相當好,弦樂音色溫暖豐滿。8 h! ?2 x, I. K* \3 s) e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快板,華氏沉著地表現哀慟的情緒,貝姆的演出則輕快一些。: ]9 c: \! x2 {, Y& z7 d( h: v
貝姆的第四樂章,節奏重一些,悲劇味深刻,然而有一些躁。華氏的演出則悲劇性淡一些。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8 10:57: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10-18 17:21 编辑
: b5 |$ O& {" W' }+ a0 k+ z5 }
HAUWAI 发表于 2016-10-17 20:36
  s6 ?; h0 x6 B. g9 T莫札特第40號交響曲是其中一首最為世人所認識的音樂作品,堪稱是莫札特的其中一首代表作,它與貝多芬的《 ...

, G& M' f% r0 v
- a- ?0 n9 B& _, G3 b莫札特與妻子在1783年從薩爾斯堡回維也納的途中,停留在 Linz (林茲)這個城市,受到當地一位音樂愛好者杜恩伯爵(Count Thun)的熱情款待,林茲劇院也積極籌辦為歡迎莫札特而舉行的音樂會。 當時莫札特身上並沒有帶任何新作品。在短短四天內,他完成了「C大調第36號交響曲」,題獻給杜恩伯爵,並於林茲舉行首演。  此時期的莫札特曾專心研究海頓的作品,故「第36號交響曲─林茲」頗具海頓的影響。1 U9 `' D: c; [  ~
下圖右是 Bruno Walter (華氏)在1960年錄音該曲的日本早版 CD,低音弦樂的低頻分量充足。下圖左是 Karl Bohm 指揮柏林管弦樂團在 1966年錄音該曲的西德版CD,他演出的第一樂章,相對地大細聲對比清晰一些,爽朗一些,精神抖擻一些。
3 F  Y) I) K& A; {) H在第二樂章,貝姆的演出,抒情中帶有高潮起伏、熱情中帶有憂鬱色彩,有著歌謠般的旋律。華氏的 CD 的聲音有些少硬聲。, g, q$ k7 r6 @) a& q
在第三樂章小步舞曲,華氏在後半段,帶著樂團由小提琴和雙簧管演奏出田園風格的鄉村舞曲,小巧可愛。貝姆的 CD 的聲音舒服,細節多,音色通透,主題由弦樂與雙簧管呈現,聽來優雅有力,舞曲性格強烈。# X+ r( z1 l: a# z* A, ^: f
在第四樂章,貝姆展現出奏鳴曲式的均衡完美,活潑爽朗並具有明顯的強弱對比,流暢美妙,呈現輕快亮麗的氣氛。
0 B* [/ y( s8 {3 G. b華氏 CD 的低音分量比較多,動態對比大一些,控制力在收的方面則比較弱。
IMAG9549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1 12:28: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莫札特的第三十八號交響曲又名"布拉格",主要是其首演地點在布拉格市。該曲另一重要特色是省略了傳統的「小步舞曲」樂章,成為作曲家的僅有三個樂章的交響曲。
6 v- w! a* ^4 k3 _# r上圖左的西德版CD 載有貝姆在 1960年的該曲錄音,他的演奏比較鏗鏘、高昂,CD 的高低頻均衡自然。+ Q! K) F+ R. S/ k/ H
在第二樂章,貝姆指揮的柏林管弦樂團的弦樂組非常齊一,因此很輕辛的弦樂也可出到音色豐滿的琴腔共震效果,奏出的樂曲比較節奏分明,有活生感。
+ m  A8 L; K4 G3 N( r; r: o/ H上圖右 CD 載有華氏在1959年的該曲錄音,他奏的第二樂章,曲風陰鬱而靜謐。$ G6 q( p/ J% ]$ H4 j/ o  V
第三樂章為終樂章,華氏的演出頗有劇力。貝姆的 CD 的音色通透,他奏得節奏分明,燦爛而有精神,後段的第二主題旋律充滿幸福感。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6 16:43: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10-21 12:28
- c' y" C9 p2 h莫札特的第三十八號交響曲又名"布拉格",主要是其首演地點在布拉格市。該曲另一重要特色是省略了傳統的「小 ...
2 A5 q; a, F* c1 e1 W/ [
我覺得莫扎特鋼琴協奏曲好聽過他的交響曲,他精於彈鋼琴,又經常彈獨奏演出自己的協奏曲,該等協奏曲除了音樂好聽,亦是欣賞音響效果的好題材,因此我有一段時期,莫札特鋼協的二手早版 CD ,見一張便買一張。
- O$ P0 x" r( C' v# N4 M: ?5 X回想在1991年,到楊金耀家,他當時使用日本新藤膽機配以原裝西電300B 膽推動 LS3/5A 揚聲器,播放下圖 CD 的莫札特第13號鋼琴協奏曲行板樂章,播出來的音色通透,有如不食人間煙火,雖然聲音是明顯的不真實,但是非常悅耳,令人一聽難忘,此外,又聽到舞臺地板及牆壁的反射聲,重現現場的空間感,樂團的樂器位置向左右各方撐出揚聲器及側牆以外。
& d7 \& [$ Z. K, ], u翌日,我馬上到上環永吉街波斯富唱片店見邵太,她找出該 CD 給我。當年我們買 CD 沒有留意是何國製碟的,多年後才注意到該張 CD 是 made in W Germany, 錄音是於 1990年漢堡音樂廳現場收錄,同年印製的 CD, 可算是頭版吧!" {2 {3 p4 u+ R! k% N6 M
回家聽此 CD, 發覺碟中的另一首第15號鋼琴協奏曲比第 13號更好聽,前者的錄音音色厚聲一些,樂器質感更顯現,更合我心意。自此該 CD 的莫札特第15號鋼琴協奏曲成為了我的試音必聽樂段。當我到他人的家或試音室,選擇購買音響器材,或為自己的音響系統調校音效都用它試音,甚至每次開機亦用它測試聲音正常否。0 A& R7 \" B4 S: H2 ^0 |& a9 |
莫札特從薩爾斯堡搬至維也納居住後,在 1784至86年間他的創作頂峰期,創作了第14至25號鋼琴協奏曲。莫札特把交響曲的要素全面帶進鋼協,由於有寫歌劇的經驗,他的鋼協的音樂又帶有戲劇性與深度,甚至官能刺激。有時曲中的弦樂完全沉默,讓管樂講話、歌唱或跟鋼琴戲耍,這樣編排,當時的人從未聽過的,非常吸引。
3 z4 B! g( c7 l# m該 CD 的鋼琴獨奏家是我最喜愛的 Michelangeli 。無論表達抒情感人,沉重力量,佻皮活潑或輕鬆躍動,他都隨心所欲。他對步伐的控制,營造到牽引著聽者的心緒。伴奏的是 Cord Garben 指揮北德電臺交響樂團,他們奏出的步伐,時間上的控制,與 Michelangeli 配合無縫。
0 z/ c: j' n- S/ e! h# \! p' w$ k錄音師是 Helmut Burk, 做到這 CD 成為最好的鋼琴錄音之一。它播出鋼琴的木聲沉厚、金屬聲鏗鏘,音色厚暖,動感躍然,力感雄渾,琴腔共震產生的超低頻向下潛得深沉而且時有轟鳴效果,重聲時有力量,播出鋼琴的每一細節,包括琴錘、腳踏機件移動,巨細無遺。
% B0 w1 j7 R! A& K$ `! A" J: ?此外,CD 播出了樂團的立體音場,各種不同樂器的音質準確,樂團的音色溫暖,泛音豐富,弦樂質感顯現,音像鬆化,空氣感豐富,低音提琴撥弦的音色飽滿,木管的質感及空氣顯現,表達出音樂的情感和內涵。
IMAG9594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14:00: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10-26 16:43
- E; u/ d& }" K8 l我覺得莫扎特鋼琴協奏曲好聽過他的交響曲,他精於彈鋼琴,又經常彈獨奏演出自己的協奏曲,該等協奏曲除了 ...

1 l0 G* ~+ }/ o+ w% z  }; m7 e! V莫札特第23號鋼琴協奏曲,作曲家在第一樂章寫進自己的華彩樂段,在第二、三樂章則沒有編排任何空間可加入華彩樂段,其實他在第20號之後的協奏曲,都沒有加進華彩樂段,此曲是例外。莫札特在此曲用上單簧管,當時是新的樂器,在曲中偶爾表現其圓潤音色,管弦樂的編排以木管為中心,此曲是在其鋼協作品中唯一不用小號與定音鼓的,因此音效近似室樂。
  d  P' Y! F: P1 g# k( rClara Haskil 是演奏莫札特鋼協的錄音的最佳鋼琴家之一,下圖左是她在 1954 年的單聲道錄音日本早版 CD,是著名的經典錄音,她彈奏的第一樂章明快,伴奏的弦樂流暢、順滑,音樂感及節奏感好。
5 k5 J4 G0 u& X% K5 n3 z% J) G下圖右是 Pollini 夥拍Bohm 的 1976年錄音,錄音師是 Gunter Hermanns,多年來發燒友奉為此曲的最佳版本。我在 1991年買入法國版 CD,兩年多前才補購西德頭版 CD,分別之大,慨嘆遲買了二十多年。CD 播出的鋼琴音色通透、悅耳,弦樂、木管音色溫暖、自然,泛音多,音場闊,樂器定位做得好,惟覺得演出的節奏稍急一些。
9 ]7 h! \3 }/ h1 E; P1 n+ x在第二樂章慢板,Pollini 彈奏出秋天黃昏的氣氛,令人感到寂寞,CD 表現到維也納管弦樂團的弦樂本色,甜美、通透、鬆化,單簧管時而獨唱,時而與鋼琴對答。
2 h* B! ]; g! z* [Haskil 彈奏出的寂寞感更深刻,氣氛更蕭條。
IMAG9595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20:21: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10-27 14:00
( ~) }* P3 N, v; s莫札特第23號鋼琴協奏曲,作曲家在第一樂章寫進自己的華彩樂段,在第二、三樂章則沒有編排任何空間可加入 ...

' ]( [: e2 [6 \! |: F/ h莫札特於 1785年完成第21號鋼琴協奏曲,同年在維也納首演,他親自擔任鋼琴主奏。該曲對後人的影響深遠,很多的愛情浪漫音樂模仿該曲的第二樂章的風格。 莫札特是在非常倉卒的情況之下完成該曲,當時他要在維也納舉行一場演奏會,而之前兩天,他才匆忙地完成這首作品,隔天就在演奏會演出。5 {% w/ g& i$ g" G; t' G1 m/ {
著名的美國發燒唱片公司 Reference Recordings (RR) 在 1995年由公司主持人 Keith O Johnson 錄音該曲,下圖右的 CD 是我的示範碟之一。它是 HDCD 制式的, 如果 CD 機無 HDCD 解碼,音色會薄聲及少了些細節。從該 RR 錄音 CD, 可聽多了各種管弦樂器的細節,特別是弱音的細節會多,低音弦樂的低頻靚。與傳統的 DG、Decca或 Philips 的早版 CD 相比,我會說 RR 是乾淨聲。西雅圖交響樂團的管弦樂伴奏稍為重一些,美國風之故?
  O3 I8 n: ?4 Q8 G" T3 U- o下圖左的 Decca CD 亦載有該曲,是我的示範 CD 之一,它會給我聽多了泛音、尾音、餘音及微絲細眼的環境聲,使我感覺到聲音真實,有現塲感,又聽得到弦樂器和鋼琴的主音以外的樂器共震聲,使到鋼琴聲更有真實感。Lupu 彈奏的鋼琴比較有生命力和戲劇性,例如第一樂章,有使人聞歌起舞的能力。在輕聲樂段,他如講故事般奏出。英國室樂團與 Lupu 的鋼琴融合得很好。該 CD 是 1974年 Kenneth Wilkinson 於 Kingsway Hall 的錄音,西德頭版,理所當然的示範級音效。
. o5 G* O% G$ v2 d8 P# Q5 x; b該曲的第二樂章,是莫扎特的著名行板,經常被單獨演奏。Decca CD 播出的提琴撥弦的音色豐滿,沒人聽了它的旋律而不心動的,鋼琴部分溫柔地如夢似幻,弱音小提琴,溫婉的木管,以及低音大提琴的撥弦,將溫柔的氛圍延續到樂章結束。) i6 _) l+ G0 p
在第三樂章,Lupu 與 英國室樂團的演出比較精神抖擻,Decca 的管弦樂器及鋼琴質感顯現,細節豐富。
IMAG9596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8 17:48: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10-27 20:21" E' S. L5 h7 s) z
莫札特於 1785年完成第21號鋼琴協奏曲,同年在維也納首演,他親自擔任鋼琴主奏。該曲對後人的影響深遠, ...
2 S1 }3 J0 P; l& U& I8 H
莫札特在1788年二月完成了第 26號鋼琴協奏曲,等至1790年10月,趁著慶祝雷奧波德二世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才有機會首次發表該協奏曲,因此樂曲也被冠上『加冕』的名稱。/ h1 v! |* V2 r
該曲整體聽起來樸素而節制,似乎有意和以往強烈的曲風作區分,樂曲淺白易懂,也是莫札特最受歡迎的鋼琴協奏曲之一。第二樂章具有歌謠風格的可愛曲調。第三樂章具有迴旋曲形式,同時也有奏鳴曲式的特色,在此鋼琴再彈出有歌謠曲風的主題。
4 ~8 C/ i2 Y3 M0 K# S1 Y下圖是 Alfred Brendel 彈奏該曲的 Philips 錄音 CD, 是我在七年前買入的第一張二手西德早版 CD,該錄音不是發燒名盤,可是 CD 播出的音效、音色,令我從此追尋早版 CD, 不能自拔。
% X; @/ T7 O9 U6 ?4 n該 CD 的鋼琴和管弦樂器的音色厚暖、有肉、有實体感,又使我覺得如在音樂廳坐在前排座位聆聽,感覺樂器在較近距離發聲,有埋身感。它的弦樂和鋼琴的低頻分量多,雖然有些濛,但是動感好,並有舞蹈感。鋼琴的音色玲瓏,有力量。最重要是它的聲音耐聽舒服,音樂使人容易投入。
IMAG9599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2:40: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10-28 17:48
4 h5 a. `. W# ^4 Z莫札特在1788年二月完成了第 26號鋼琴協奏曲,等至1790年10月,趁著慶祝雷奧波德二世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 ...

6 n3 r" Y- Y6 |/ k8 q莫札特第20號鋼琴協奏曲是貝多芬於莫札特云云鋼琴協奏曲之中最敬佩的作品,亦是他唯一寫下華彩樂段及曾經公開演奏的莫扎特鋼琴協奏曲。與莫札特早期作品中那冠冕堂皇的不同,此作品以灰暗的美學觸動人心,並充滿衝突的情緒。布拉姆斯亦有為這首協奏曲寫過華彩樂段。% ?9 K' R. Y1 R
下圖左是 Michelangeli (米氏)主奏鋼琴的該曲 1989年錄音的西德頭版 CD,米氏選用了貝多芬的華彩樂段。他彈奏的輕重、快慢、頓音的步伐,控制得從心所欲,琴音充滿感情,又像在說話,像講心事,一會兒又與管弦樂對話。米氏的鋼琴充分表達到他的情感,琴音很人性化,這是我最欣賞他的地方。Cord Garben 指揮的樂團與米氏配合得很好,管弦樂的表現亦跟鋼琴般人性化地似在說話。Garben 在第一樂章的激情尾段奏得有控制力,收放得宜。此 CD 的聲音軟一些,柔一些,及濛一些,低音分量足夠,感到樂團的距離遠一些,它的定音鼓音效則比較乏力及肥一些。5 O2 c4 Q- ^  H7 d! t+ ^. P! s
Rudolf Serkin 與  Claudio Abbado 在1981年錄音該曲是頗受音樂人歡迎的版本,也是選用貝多芬的華彩樂段,下圖右是西德頭版 CD。Serkin 的彈奏似依書直敘,欠缺了人情味。CD 的音效稍為硬聲一些,控制力方面能放不能收。
" ^" ?+ {1 S  y. h; B在第二樂章,米氏的鋼琴獨奏華麗而迷人,他的琴音就是那麼人性化,像在傾訴,並帶動了管弦樂亦那般人性化,音樂感動人,兩者一唱一和,時而對談,並描繪了兩著之間的平靜而和諧的氛圍。% ^* }+ f4 r% z: t7 H$ B* Y9 P
在第三樂章,米氏的琴音的尾音多一些,聲音舒服,動靜對比鮮明,充滿活力。
IMAG9687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7:59: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11-2 12:403 L- R$ |9 ~. l& k/ g3 k
莫札特第20號鋼琴協奏曲是貝多芬於莫札特云云鋼琴協奏曲之中最敬佩的作品,亦是他唯一寫下華彩樂段及曾經 ...
' P0 u& a4 w1 _3 Z/ F% p  n& m
貝多芬在 1826年,即去世前一年,完成第14號弦樂四重奏,有別於其他作品,該曲有七個樂章,而且要求連續不斷演奏的。該作品表現出貝多芬晚年達到了精鍊的音樂境界,樂曲有獨創性和自由地變容,音樂動人心弦,可能是貝多芬作品的最高傑作。0 x% u, l' N- p
下圖左是我的示範 CD 之一,載有該曲的布達佩斯四重奏在1940年的錄音,CD 是 1997年奧地利版。該組合的演奏很感人。CD 播出的弦樂器質感顯現,聲音舒服,音色厚暖,使我聽到音樂的攝人魅力,感覺被音樂包圍,雖然是單聲道,但是它比下圖右著名的 Alban Berg 四重奏在 1984年身歷聲數碼錄音的音色音效更好。" Y# y% j% D. A- O# X( c1 {
在第一樂章,布達佩斯四重奏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依序登場,音樂以對位法構成,有飄浮的孤獨感。它採用自由形式的賦格,提琴各自獨立演奏,又互相充分連繫,和聲美麗,氣氛穩靜,令人感動。% n) `; q( C" o! y. I3 B
在第二樂章,他們時而延長和弦,又奏得活潑明朗。在第四樂章,奏出清靜、寂寥、激烈、溫柔、亮麗不同的感覺,又有統一感,該樂章是自由變奏的名作。第五樂章是常聽到的詼諧曲,躍動而有推動力,效果像交響曲般,Bernstein 與 DG 錄有改編的交響曲,是演錄俱佳的發燒碟。第六樂章轉為慢板,中提琴奏出孤寂與傷感的旋律。在第七樂章快板,奏出孤獨感並產生悲傷與憤怒。
IMAG9690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17:59: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11-2 17:59
$ D, v5 _) ?) t! k$ Y+ u貝多芬在 1826年,即去世前一年,完成第14號弦樂四重奏,有別於其他作品,該曲有七個樂章,而且要求連續 ...

8 t$ q! A  B' F/ C貝多芬在逝世前五個月完成第16號弦樂四重奏,是他的最後一首完整作品。上圖左的 CD 載有該曲的 1940年錄音。布達佩斯四重奏演出的音樂感很好,音色又靚,合作如水乳交融般,奏出了氣氛。CD 的聲音厚聲,擦弦聲與琴面板共震聲的質感顯現,音色厚暖、油潤,聲音舒服,大提琴的低音分量足夠。
+ O9 Y- E! e3 k( X* l# G" G. A9 S7 w在第三樂章,開首以大提琴為主,低音豐滿,琴腔共震聲響亮,音色厚暖,質感顯現出色,味道好,琴音煙靭,緩慢及寧靜地唱出悲傷,以及懷舊與安寧的愁思,引來一記嘆息。8 r0 |3 \' x5 h& Y$ J* F* ~9 |: z
在第四樂章,小、中、大提琴緩慢地互相問答一輪後,強音、激烈的琴音出現,最後清爽地結朿。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1 11:56: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11-3 17:595 S; y% Q2 y* ^0 y+ }$ N0 R
貝多芬在逝世前五個月完成第16號弦樂四重奏,是他的最後一首完整作品。上圖左的 CD 載有該曲的 1940年錄 ...

" ]9 l8 n6 x6 T" ]8 X蕭邦承接了同年代的前輩愛爾蘭鋼琴兼作曲家菲爾德 (John Field) 的夜曲風格,創作了21首夜曲,皆為短篇的鋼琴獨奏。它們普遍被認為是最優美的獨奏,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特徵就是右手部分如歌似的旋律,加強樂曲的情感表達,左手部分具備不少琶音,給予樂曲更強的節奏,亦經常使用踏板令樂曲更有戲劇性,是特別適合晚上聽的浪漫音樂。夜曲主要為ABA三段體,B 通常是悲痛或激烈熱情的樂段。* \& u' q, _  u; V
下圖左是 Artur Rubinstein (魯氏) 彈奏夜曲十九首在1965年錄音的孖 CD,1985年日本三洋版,是我的示範 CD 之一。魯氏的彈奏浪漫如詩,優雅,柔美之中有一股暗勁,不會軟弱無力,CD 的音色通透、甜美,超低頻分量足夠,即使是輕聲時亦足夠,琴音清晰,細節豐富。
6 ?8 \) }: Y+ y3 W下圖中是 Maria Pires (皮氏) 在1995-96年錄音的二十一首夜曲的孖 CD,德國頭版。皮氏的彈奏比魯氏連音一些,順滑一些,柔一些,可是沒有魯氏那種柔而不弱的暗勁。皮氏雖有流暢的美感,但是感染力及人情味則不及魯氏,後者的音樂步伐是有情感的,像有話對你說,真摯地在琴音中傳達。魯氏營造的氣氛有生活氣息,皮氏的則比較表面化一些。該DG 皮氏的鋼琴錄音 CD 的音色和音效不及同公司的 Michelangeli 或 Gilels 的靚錄音。皮氏的 CD 的高音多一點,音色通透一些,但不是音色厚聲一類,聲音的肉不足,亦少了一份溫暖感,超低頻分量不足夠,琴腔共震聲分量也少。該 DG CD 沒有 RCA 魯氏 1985年日版 CD 那麼耐聽舒服。& q" N% i' S9 I7 P6 k+ Z) Z2 y4 \
下圖右是 Claudio Arrau (阿勞) 在1977-78年錄音的孖 CD, 阿勞的彈奏沒有魯氏那般的詩意和瀟灑,惟其音色則厚暖一些,但聲音濛一些,超低頻分量稍多一些。該 CD 是德國指環版 (中孔有窄透明膠圈的),並印有 IFPI, 感覺該 CD 的中頻分量少了,琴音少了肉,音域被推高了,聲音不自然。沒有聽過該錄音的西德版,不知是否如此不濟,可是聽其他 Arrau Philips 西德版 CD, 則從來沒有這般缺點。
2 `; n) R( U6 t. a$ L即使是單一件樂器鋼琴的錄音,要做到演錄俱佳的天碟,真不是那麼簡單啊!
IMAG9710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6 18:07: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11-16 20:12 编辑
' h5 p4 z6 @0 c$ t3 M7 \  s
HAUWAI 发表于 2016-11-11 11:567 y3 ~8 V7 y/ M. y4 k' A! A  d
蕭邦承接了同年代的前輩愛爾蘭鋼琴兼作曲家菲爾德 (John Field) 的夜曲風格,創作了21首夜曲,皆為短篇的 ...

+ [/ N2 p, t2 ]1 A5 E$ |0 `* y+ r( q* H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六首是巴赫的重要作品之一。每首組曲均由不同的舞曲組成,部份有前奏曲。, T/ N8 A- B- [
上世紀大提琴家卡薩爾斯(Pablo Casals) 是推廣該等組曲有着里程碑式的貢獻和影響的。他於13歲時無意間在舊書攤發現組曲的舊樂譜﹐鑽研十多年後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錄製第一套全部組曲的錄音。時至今日,該錄音仍然被奉為楷模。下圖左是該錄音 (1936-39 年)的英國無 IFPI 版 CD。該等組曲內容的表現深邃,可能要窮一生去研究。; C7 S# q0 g$ p% ]/ z; R1 \5 C7 U
在 CD 中,卡氏拉奏的琴音音色厚暖,感情濃郁,琴音人性化,像會說話, 氣氛則比較沉鬱一些。大提琴的音色自然,琴聲有肉,擦弦聲及琴面板共震聲的質感顯現,琴腔共震聲分量充足。
  _( i. ~4 P: a& w' w$ X9 c下圖右是 Rostropovich (羅氏) 在 1991年該等組曲的錄音 CD,1995年英國頭版。 他的拉奏比較輕快一些,音色沒卡氏的那麼厚暖,感情亦沒那麼濃郁。CD 的聲音讓人可聽到該錄音場地的教堂迴音,CD 的高音、聲尾及空氣感多一些。- ~2 I1 Q& l3 u$ h
該等組曲的第六號,原作是以五弦大提琴演奏的,琴應是多一條高音E弦,若以普通大提琴演奏,要常按高把位,琴音容易緊張,羅氏的錄音便有這現象,卡氏的則全無緊張而且輕鬆自如。
IMAG9743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7 20:24: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11-18 17:54 编辑
& C. Y& b; `0 A
HAUWAI 发表于 2016-11-16 18:07+ J0 O$ r4 ^% [9 F0 J  T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六首是巴赫的重要作品之一。每首組曲均由不同的舞曲組成,部份有前奏曲。
; N; r9 b; G( V' w& k+ L8 {. @  X上世紀 ...
1 ^7 Y3 l5 R+ l: K" y3 J; `

3 {0 f* ~1 S- G" N+ J- q: G* \下圖中的 Michelangeli (米氏) 彈奏蕭邦的諧謔曲作品31 的 CD 是我的試音、示範 CD,我認為它是最好的鋼琴錄音。曾有一段長時期,我每次開啟音響,都以此 CD 試音,測試系統播出的超低頻是否正常,以及鋼琴音色是否正常。
1 A$ m' l& q1 L* F5 `9 e當我選購音響器材或聆聽他人的音響系統時,都會以此 CD 試音,試聽該系統播出超低頻的能力,一試便清楚。此 CD 可播出鋼琴聲音的超低頻低至 30 Hz 以下,極少音響系統可以播得到其效果。何、鄭前輩的七路揚聲器配以 18吋超低音單元做得到,我的 Thiel CS5i 揚聲器也做得到。每當有朋友來我家聽音樂,我都會播此碟的蕭邦諧謔曲,分享一下鋼琴的超低頻效果,往往使朋友有驚喜,因為他們有些是第一次在音響系統聽到鋼琴的超低頻或極少在其他音響系統聽得到的。6 v& {0 O( ^& w9 q
我現時聽的 CD 是西德頭版,在近年才購入,之前聽了德國銀圈版二十年。驟耳聽來,德國版彷似低音分量多一些,細心留意之後,原來是德國版的高音分量少了,聲音亦沒西德版那麼鬆化及細節那麼巨細無遺,低音分量多只是錯覺而已。又聽過九十年代後期的德國指環版,聲音質素差,不忍卒聽。  R/ B( Q; R, f$ G5 E
二十多年前,在讀過黃牧的介紹之後,購入該 CD, 從此成為我的試音、示範 CD。它播出的鋼琴的木味濃,低音的超低頻潛得低和分量充足而且有力感,低音非常有震撼力,這亦是用該 CD 試音的焦點,CD 亦可播出豐富的鋼琴細節。米氏彈奏鋼琴的步伐控制得很好,包括巧妙的頓音,他掌握琴音的時間交替臻至和諧,音樂味由然而生,他又善用腳踏,尾音適當地延長,使音效錦上添花。米氏的琴音有人情味,像在說話似的,時而細語傾訴,時而幽怨惹人可憐,他的琴音完全表達到內心的感情。該 CD 的西德版是易找的,二手價亦不貴。, z+ C4 w0 ?9 E- x5 J
下圖右 CD 載有Kissin 在1993年紐約 Carnegie Hall 音樂會現場錄音該曲,俄羅斯神童出身的 Kissin  在12歲時已與莫斯科管弦樂團演出蕭邦鋼琴協奏曲。諧謔曲作品 31 在他 23歲時錄音,他的琴音沒有米氏那般予人富有人情味的感覺,表現頗像考試或交功課的模樣。: z' N$ y- Z8 z% E: a9 @8 N
下圖左是 Argerich 在1974年的該曲錄音,她彈奏的步伐,感情的表達,震撼力,人情味,音樂味,均不及米氏的。CD  的音效音色亦次一班。
IMAG9744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09:41: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11-17 20:24
8 I  B* m; O) [' k1 I下圖中的 Michelangeli (米氏) 彈奏蕭邦的諧謔曲作品31 的 CD 是我的試音、示範 CD,我認為它是最好的鋼 ...
& q# ~, T1 ^" J! \8 a- v
蕭邦是第一位將 Ballade (敘事曲) 用在器樂音樂的作曲家,他的4首敘事曲是長篇鋼琴作品的傑出代表。他的叙事曲用無詞的語言来表達内容,寫作第一敘事曲作品23時,通過奏鳴曲原則来表現敍事曲戲劇性的内容。8 R0 E3 d, G1 W+ L& F9 t
下圖右 Kissin 的 CD 套裝載有他在 1998年於錄音室灌錄的敘事曲作品23。Kissin 彈奏的琴音優美,浪漫,有濛朧的美,樂句圓順,同時感覺有龐大的力量,CD 的音色通透,聲音舒服。0 W3 D0 t1 n5 B) w( N3 K! m
下圖左的 Michelangeli  該曲的錄音,CD 播出來的鋼琴的木味多一些,音色厚實一些,他彈得稍重一些,沒 Kissin 的那麼優美,浪漫,音色通透。
IMAG9744_1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1 11:37: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11-18 09:41
0 ?1 c! @$ j, C; {: _蕭邦是第一位將 Ballade (敘事曲) 用在器樂音樂的作曲家,他的4首敘事曲是長篇鋼琴作品的傑出代表。他的 ...
) `' `! _- ?; P, ~, |0 }! e" s
蕭邦奏鳴曲第2號有四個樂章,它的第三樂章是送葬進行曲,與貝多芬第三交響曲第二樂章同為著名的送葬曲。
: d' }# H7 F  Q: x下圖是 Martha Argerich (亞氏)在 1974年錄音該曲的 CD,CD 碟是西德頭版,是我的示範CD之一。CD 的鋼琴音色厚聲,有肉,鋼琴聲的細節層次多,木聲與金屬聲比例恰當,自然像真。
* Y! |2 q3 G4 h6 P* V+ n$ {( B7 V+ L亞氏在第一樂章的激動節奏之中,同時傳達出感情,抓住聽者的心,又彈得非常流暢。  P* I+ }8 }! L7 P, ?8 M
亞氏在第二樂章表現出他能動亦能靜,在情緒激動不協和弦擂打過後,奏出夢幻似的平穩溫和。; V6 W9 L* x. P
她彈奏第三樂章著名的送葬進行曲,琴音感人,氣氛沉著,有悲傷在內心而哭不出來的感覺,場面莊嚴而美麗。
IMAG9774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1 17:43: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7-2-1 08:03 编辑 ( i7 x7 W! z. Y4 i$ r5 ?
HAUWAI 发表于 2016-11-21 11:37: N2 \2 ~# i" \3 O0 \6 o
蕭邦奏鳴曲第2號有四個樂章,它的第三樂章是送葬進行曲,與貝多芬第三交響曲第二樂章同為著名的送葬曲。
9 E2 `2 o( }3 n6 x8 g% X+ e ...
/ |) T4 L. p6 u5 T4 X$ ]' U9 |- d
1 g/ z* B7 I! s9 C
蕭邦創作24首前奏曲的年代,雖然當時前奏曲通常為演奏的引子,但是他的創作為獨立而具有詩的內容以及藝術性洗鍊的作品。該作品是遵照巴哈鋼琴平均律的調性及順序來寫作。' l/ {# t8 {/ U/ X+ c% A5 O
下圖是 Argerich 在 1977年錄音該曲的西德頭版 CD,我的示範 CD 之一。CD 的音色通透玲瓏,鋼琴聲音自然,舒服耐聽。Argerich 的彈奏旋律優美,有音樂味和人情味,琴音時而像說話。
, G7 t3 {) ]2 f$ ]1 I. g9 j1 n該首作品第四號前奏曲便是在蕭邦的葬禮,教堂的管風琴演奏出的,參加葬禮的人無不動容,甚至淚流滿面。
0 O6 K) |+ B2 e9 [. L8 j7 c第十三號是另一首具有夢幻的浪漫氣質的作品,,也是在許多人心目中,旋律最優美的一首。* Q9 E( z( {5 D
大家最熟悉的,也是唯一有名字的,就是其中的第十五號「雨滴」前奏曲,旋律隨著雨滴的節奏彈出。曾在電視看到有一香港人,因為太喜歡「雨滴」前奏曲,雖然從未學過鋼琴和住在百多呎的斗室,為了此曲而購入一直立式鋼琴,刻自學彈奏該樂曲。& H1 m, S: ~  y3 o3 v
第十六號前奏曲可讓人感受到熱情如火的激烈。
2 B0 d9 |- X! s. B6 \) o( ^, [) B第二十一號前奏曲的優美的旋律,一點也不輸給夜曲!
- k  g1 L  u! [: M% u第二十四號前奏曲是蕭邦得知故鄉華沙被俄國的軍隊攻陷時,心中非常的憤慨,藉著這首曲子來抒發他的愛國情操。
IMAG9777_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 桂ICP备20003207号-1  公安部备 45010302002201 客服:18077773618

GMT+8, 2025-10-17 20:23 , Processed in 0.09130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