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8-11 13:02: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8-11 13:32 编辑 3 l. _4 g1 P c1 S V
HAUWAI 发表于 2016-8-9 20:21% o$ m6 E& R) C
馬勒第八交響曲與他的其他交響曲不同: 人聲獨唱合唱甶頭唱到尾,除了第二部份開首一段。演出動用八位獨唱 ...
1 v- p0 M7 Z. ?+ A) Q* s" v0 E- w/ F; L& _# j
馬勒第二交響曲,又稱復活交響曲,是馬勒交響曲之中最受歡迎之一。馬勒當初只寫了一首葬禮進行曲,後來在其後加了幾個樂章,寫了前後六年,在 1894年才完成此第二交響曲。# `- S9 B2 E M: w
Otto Klemperer (克氏)在 1961至 62年的錄音,在很多樂評人與發燒友心目中,是該曲的最佳版本,特別是欣賞克氏的演譯。克氏在倫敦 Kingsway Hall 靚聲錄音場地與 Philharmonia Orchestra 灌錄該曲,樂曲的樂器編制龐大,還有一些特別樂器和在後臺遠方設置樂器,並有一女高音 、一女中音及合唱團一同演出。1 }0 J3 o, ], P& C
第一樂章代表一個葬禮並提出疑問,如「有無死亡後的生活?」。在克氏棒下,樂曲瀰漫著激烈和憤怒的葬禮曲的氣氛,開首弦樂低頻的音效不是一級,中段的爆棚火氣十足,敲打銅鈸聲效特別好,三角鐵亦靚,銅鑼、大銅鑼的撞擊聲則軟一些,銅管樂器聲靚而強捍,撐得起爆棚場面,低音鼓的分析力差一些,當轉至比較靜態的豎琴樂段,音色優美。
$ G9 h! t% M7 D1 W$ @5 l原譜指示在第一與第二樂章之間,停頓五分鐘以上,讓聽者調整一下,才聽與第一樂章對比大的第二樂章。在近代音樂會的演出,只有少數指揮會照著做。7 |! |% c, y( v0 u! o3 B
第二樂章主題是已故者回想生活的快樂,克氏表現的小步舞曲是高貴、吸引和美麗。9 p6 K. T7 E% I# c, X4 }- P( @8 x9 L
第三樂章有描述向魚兒說教,克氏讓聽者感受到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末段有以木枝打定音鼓的特別效果。. r+ ]' M8 l- u4 m: i: {8 T r0 I9 ~, q
以女中音獨唱是第四樂章的主角,歌手唱出了如小童在天堂的氛圍。1 k0 `6 y, w- }3 z( F
至於第五樂章,在第二部份是合唱團唱出『復活』讚美詩,是優美的絕唱。此樂章是最精彩最長的終章,銅管樂靚,爆棚有氣勢,撞鈸的音效鏗鏘,銅管樂音效撐得住爆棚場面,舞臺後遠方的銅管樂器效果亦好,在長笛獨奏之後引出的合唱氣氛很好,惟低音鼓的分析力不大好,,結尾爆棚的管風琴低頻效果亦不算上乘。 |
-
|